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2015-04-17李军
李 军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李 军
坚持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主要体现为: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一、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温饱的问题,更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问题。全面小康社会的覆盖面,是包括我国13.7亿人口在内的所有人群、所有区域、所有民族。其具体表现主要为:一是人均收入翻一番。到2020年不仅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也要比2010年翻上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二是人民更加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将得到明显缩小。三是惠及所有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特别是包括农村的小康,贫困地区的小康,老少边穷地区的小康,它将使我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92个国家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小康社会还是经济稳中有进,民主法治建设更趋完善,公平正义得到进一步彰显,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的社会。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同时要大力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协调,既要解决好发展水平的问题,更要解决好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问题。
二、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短板”问题的战略举措
协调发展既是一种发展理念,同时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方法。尽管我国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就要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下功夫,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发展,是有效解决发展短板问题的治本之策。在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前提下,通过倡导和坚持协调发展,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校正“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运行,促进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比肩提升,从而使单项发展的动能聚合成整体发展的势能,形成有利于解决发展问题的总体之势,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三、协调发展重在寻求多重维度的动态平衡
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应努力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其优势和问题也各异。在坚持协调发展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在强调协调发展,着力形成结构平衡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事物的发展总是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还是会有高低之分,居民生活的改善程度也同样有高低之分,但可以期待的是,未来全面小康社会将更加注重公平和共享,它不仅体现在发展成果的分配更加公平,而且也体现在发展机会更加公平,人人都能够参与发展的过程。坚持协调发展,应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工作,既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把协调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