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以河南工程学院为例

2015-04-17石文英李红宾朱洪英李金超

纺织服装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织造布应用型人才

石文英,李红宾,朱洪英,李金超

(河南工程学院 纺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以河南工程学院为例

石文英,李红宾,朱洪英,李金超

(河南工程学院 纺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应用型本科院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理论知识,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专业技能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文章从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及资源平台打造四个方面,对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非织造技术是纺织学科的新工艺技术。非织造材料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高分子聚合物、纤维材料或其他可用于复合的各种原材料进行固结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柔性材料。其工艺技术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纺纱、织造或编织工艺,具有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原料来源广、产品应用非常广泛的优点。非织造技术充分结合了塑料、造纸、纺织、制革等工业技术,已经成为纺织行业中衍生出来的一项“朝阳工业”技术,是纺织工业的一次革命性技术创新。

2005年,教育部设立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在国内高校中,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南通大学、嘉兴学院、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安徽工程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设有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我校(河南工程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2013年新设的本科专业。本文从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平台打造四个方面,对非织材料与工程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新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

1.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方向

作为新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随着近年来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非织造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才需求急剧增加,相关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中高层次人才短缺,严重阻碍了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许多有远见的非织造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人才培养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投资。

从2015年第二届亚太非织造布产业论坛上获悉,我国已形成完整的非织造布生产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的非织造布生产国,而且在未来10年还将高速增长。2014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增速低于全国GDP增速,仅为7%,但包括非织造布在内的产业用纺织品却以11.7%的经济增速引领纺织行业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2014年我国非织造布产量达436万吨,同比增长12.2%,行业利润率6.1%,对外出口额增长17.2%。全国具有中等及以上规模的非织造产品制造企业及相关的后加工企业数量分别有2 000多家和1 500多家,从业人员分别为13.6万人和55.6 万人。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将达万余人[1]。相对于传统纺织行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条件、发展空间、薪资待遇等方面都较优越。

在确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了解非织造行业各细分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学校所在区域及相关行业需求,关注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未来五年的行业需求。由此确定我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既具有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相关理论知识,又具备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相关技术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2. 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集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工程应用、贸易营销及管理等于一身的综合性专业,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区域性。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区域性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非织造技术涉及纺织、高分子、轻化工、造纸等学科,应用领域涵盖过滤与分离、医疗卫生、安全防护、交通运输、农业、建筑等多个产业,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合成革、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工业所需的各种车用纺织品、防护服、农用非织造布覆盖材料和农用化纤网覆盖材料、过滤材料、建筑防水材料、医用纺织品、纺织包装材料等。目前我国非织造产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不同区域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都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人才结构是不同的。培养各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也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所必须考虑的。

另外,我国非织造布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优势主要集中在生产和制造环节,差距主要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应用推广等方面。所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在突出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应向薄弱方向倾斜。

(2)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作为一所地方行业高校,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应用型非织造人才应具备创新能力。要给学生可选择空间及相关激励,探索导师制与导生制的双向结合,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动手和科研创新等能力。医疗卫生是非织造布的重要应用领域,我国是一次性卫生用品的生产大国,2014年的出口额已超过15亿美元,是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国。而现阶段我国医用非织造布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医用防护和卫生保健用品方面,手术缝合线、人造血管等植入性和人工脏器产品则由于技术落后和行业壁垒等原因,一直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在高附加值的生物医用非织造材料上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所以非织造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行业发展的需要。

3. 我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1)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方向。多年来,我校依托河南省两大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和煤炭,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紧紧围绕河南省纺织行业布局,为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及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毕业生可以到河南省非织造相关企业和研发部门从事研发、生产、质检、销售、管理等工作。

(2) 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我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中,明确突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从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工程应用与贸易营销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是新专业建设的基础

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根基, 是最能直观地反映专业教育全貌的基础性、规范性文件,制订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专业教学计划至关重要。根据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应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当今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合理,专且全。通识教育作为大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实施效果对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考核评估力度等几个方面促进通识课程建设,通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 优化专业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非织造技术涉及多个学科,是一个交叉型及市场导向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所以,在重视专业课程建设、凝练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要注意知识的时效性,紧跟非织造行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多开设一些新颖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土工合成布、过滤技术、卫生材料等,从而赋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3.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人才培养应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并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进入专业学习后,每个学期安排开放性实验项目,如针刺法非织造布生产技术、非织造材料产品设计与检测等。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加强学生自主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提出实验方案,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真正在非织造行业内得到锻炼,强化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我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新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

(1) 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应用型人才。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开设有“大学化学”“纺织材料学”“电气控制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为下一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全面做准备。

(2)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目前开设有29门理论课,理论课的开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另建设有“纺熔非织造材料工程学”“短纤维非织造材料工程学”“非织造材料性能与测试”“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非织造布材料后整理”“纺织材料学”6个课程组,定期开展课程建设进展交流与研讨。重点提高“纺熔非织造材料工程学”和“短纤维非织造材料工程学”课程的实效性,以建设校级精品课程为近期目标,进行每学年一次的课程评估。

(3)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目前开设有“非织造材料测试实验”“非织造材料集中实习”“纺熔非织造材料实训”等21门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小论文、科研训练活动、课外实践、社会调查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外综合能力,切实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三、 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新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建设、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对新建专业来说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1) 人才引进。引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从非织造行业第一线聘请工程技术人员、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和实训;(2) 师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岗前培训、业务进修及攻读硕(博)士学位,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鼓励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一线顶岗锻炼;(3) 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4) 加强教师与产业部门及相关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

目前,我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着高起点、严要求的标准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和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支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治学态度严谨、富有朝气的专业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54.5%;博士5人、硕士6人;实验人员1人,专科,中级职称。教师队伍的学缘、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长期以来,专业教学团队团结互助,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深化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使团队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四、 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平台是应用型新专业建设的有力措施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种资源平台的支撑,可以从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搭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充分发挥现有实践基地的作用来建设。

1. 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

学校可以联合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聘请企业高管和相关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及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与企业合作开发学生创新项目等。我校与河南省郑州枫林无纺科技有限公司、郑州豫力无纺布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青年教师下厂锻炼培训等。

2. 积极搭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跨学科拓展综合素质的大平台,是学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现在工科大学普遍举办学科竞赛,按其组织形态大致可分为验证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三种。例如,以针刺及

纺熔非织造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内容,综合设计一些验证性实验竞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给定的竞赛项目和条件,自己设计并优化方案,确定实验、制作方法,选择制作工艺,并对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针对某一选定的课题进行具有研究、创新性质的竞赛活动,如节能竞技大赛、面料创意大赛等。

通过各种学科竞赛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3. 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

实验、实训基地全面开放已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实训基地开放要在满足常规实验教学之外,设置更多的开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题,而不仅仅是仪器设备与时间概念上的开放。可以是教师制订并提供实验方案的综合性实验,面向实际和社会的维修性实验,如我校根据实际设置了针刺、熔喷等设备的维修维护实验,以及由教师制订设计题目的设计性实验,如“高效非织造布过滤器的开发”,也可以是学生自拟的设计性实验,以及参与教师的科研和开放性课题,如“非织造布基催化膜的开发”等。在夯实学生相关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提供重要途径。

[1] 靳向煜,殷保璞,吴海波,等.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纺织教育,2009, 24(3):13-15.

河南工程学院博士基金项目(D2014026)

石文英(1984—),女,山西大同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E-mail:shiwenyinggg@126.com

G642.0

A

2095-3860(2015)05-0362-04

猜你喜欢

织造布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兰精维绎丝TM致力于非织造布行业可持续发展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孖纺非织造布大有可为
俄罗斯计划2020年将非织造布产量扩大至20亿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