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模式在高职翻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5-04-17俞露
俞 露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福建 福州 350012 )
“工作坊”模式在高职翻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俞 露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福建 福州 350012 )
基于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存在生源底子薄弱、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脱离现实、教学评价片面等弊端,高职翻译课程实施“工作坊”模式势在必行。“工作坊”翻译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突显实践性、协作性和参与性特点,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和提高其翻译技能。选择恰当的翻译文本、明确师生角色定位、做好过程监控和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是最大发挥“翻译工作坊”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工作坊;翻译;课程教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同国际社会之间在教育、科学、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愈发密切。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召开期间,我国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和实施规划。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中,社会各行业急需一批既能快速汲取国外信息又能有效输出国内信息的人才,这种人才需具有良好的语言信息转换能力,即翻译能力。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技能,“不仅是一门专业,更是一项职业”[1]。翻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能力,翻译水平的高低对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这就对高校外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高职翻译课程实施“工作坊”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用技能,这对于翻译课程的教学颇具挑战。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课程教学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学生惯于被动接受,教学和实践脱节,这些都制约着翻译教学的发展和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生源底子薄弱
许多高职院校的翻译课程主要侧重于实用翻译,教学要求高、难度大,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双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又要求其能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随着近年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数量激增,但质量并非同步提升。与传统的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在上英语课程时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多数学生的英语表达和汉语表述能力都较为有限”[2]。
(二)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上教师讲解翻译技巧和例句,学生被动接受翻译的相关知识并且完成练习,然后教师按照标准译文进行点评,学生一一对照抄下译文。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易造成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易挫伤较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积极性,而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又可能造成启而不发、导而不入的尴尬局面,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脱离现实
“翻译不仅仅是文学翻译,更重要的是实用文体翻译”。[3]许多高职院校往往简单参照本科教材内容,侧重文学翻译,教师讲授局限于翻译基本理论与基本技巧。而现实工作中的翻译题材可能涉及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做等内容,远远不只有文学文本,可能运用到的翻译技巧也不仅仅只有增减译、合句分句等。这种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无法解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片面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注重翻译的终端结果——译文的质量,忽视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协作能力等其他主观性因素。教师在点评学生的作业时,也常常停留于字面纠错,忽略了人文关怀,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削减学生学习翻译的热情,甚至对其造成心理上恐惧或排斥的情绪。
在当前形势下,改变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通过开展灵活高效的“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及时跟进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要,强调学生参与性,对高职院校外语专业而言,不失为一种适应社会形势、满足就业需求、培养有竞争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翻译课程“工作坊”模式的构建
(一)“翻译工作坊”的理论基础
“工作坊”一词译自英语的“workshop”,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 (Lawence Harplin) 首次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指代那种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模式。而德国的Kixaly(教学法中合作建构主义的主要提出者),基于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的质疑,指出“翻译教学不是传播式的,而是合作建构的”,提出“社会——建构主义方法”,主张学生的翻译能力不是靠老师的灌输而来,而主要来源于师生合作交流过程中的自我建构和自身在翻译实践中的反思。他强调翻译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倡“让学生多参与翻译项目工作坊,促使教学模式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4],“翻译工作坊”这一概念由此引入。
对于“翻译工作坊”的具体定义,中外学者看法基本一致。广外李伟教授提出“翻译工作坊是一群从事翻译的人聚集一起,就某一项特定具体的翻译任务如何进行发表各自意见,广泛而热烈地讨论,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接受或认可的译文的一种活动”[5]。由此可见,所谓“翻译工作坊”类似于一种商业性的翻译中心,若干译者共同进行翻译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强调译者间互相交流、通力合作。将这一模式移植到翻译课堂,可积极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事实上,“翻译工作坊”已逐渐深入人心。2009年国际翻译日提出“Study-Workshop(从书房到工作坊)”主题;近年它在我国的翻译课堂上呈现良好发展状态,甚至已成为高校翻译专业硕士(MTI)以及翻译学硕士研究生(MA)的必修课程。由于它对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起着积极作用,许多高职院校的翻译课程也积极推行这种模式。
(二)“翻译工作坊”模式的开展与实施
高职院校实施“翻译工作坊”模式的工作流程基本相同,但不同操作者有各自的具体做法:有的结合翻译学科性质和工作坊的成功模式,推导出操作性较强的翻译实训工作坊START模式,即S(Situation)-T(Task)-A(Action)-R(Result)-T(Target)五个步骤[6];有的则将之分成“通读原文-讨论确定重难点-协商形成完成任务的路线设计-分工-信息合成-讨论初稿-形成本组译文-准备汇报材料”[7];有的则是基于英国语言学家Wilis提出的任务型“三阶段”教学理论,在任务驱动下将之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阶段[8]。
不管是哪种方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工作坊”翻译教学模式都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发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翻译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任务, 创设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学习情境,关注典型案例分析、学生课堂讨论及翻译训练,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可理解输入、输出, 协作学习、主动完成任务,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在完成工作坊任务期间,各主体进行多层次互动,包括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等,促进学生在团队合作的大氛围里“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交流与协商的能力”[9]。
(三)关于“翻译工作坊”的一些反思
“翻译工作坊”模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范畴,它不仅是一个由教学、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众多环节相互交织的动态组织,“更涉及了翻译人才以外的整个翻译行业或翻译工作流程的全过程”[10]。在高职院校翻译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用“翻译工作坊”模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工作坊”模式下应如何选择翻译文本
“翻译工作坊”具有鲜明的社会实践导向性,既是教学实践的场所,也是一个“翻译中心”,要求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最大限度地接近社会真实。因而在选择翻译文本材料时,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实用性。可选题材可以非常广泛,但注意尽可能少涉及或不涉及文学文本的翻译,而是选择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实用性较强的翻译文本,如个人简历、求职陈述、景点描述和企业简介等,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渐进性。所选的翻译材料题材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所使用材料需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包括语言难度的循序渐进和所涉及翻译技巧的循序渐进;(3)完整性。所选用材料须具备完整的语篇性或文本性,以具有广泛应用性、信息性文本为主,不使用缺乏语境或缺乏完整语篇性的单句或词汇;(4)所用材料需具时代感和真实性,尽量模仿真实的商业翻译项目的形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直接选用承接的翻译项目材料,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翻译任务切实感受专业翻译或职业翻译世界的奥妙。
遵照上述原则,教师应尽量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社会实践,获取行业的第一手信息,结合自己对于翻译的理解,精选适当的翻译文本内容,在引导学生完成“工作坊”翻译任务时,及时根据社会的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行业和领域,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工作坊”模式下如何定位师生角色
正如刘和平指出,“翻译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练就的”[11]。“翻译工作坊”基于实践的研讨式教学,通常是以翻译过程为导向,不涉及过多的理论问题,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强调教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课堂呈现出交互性、开放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特征。从学生角度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参与翻译项目工作坊,以培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提高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从传统的翻译观解放出来,不再仅仅关注语言内的问题,更多关注语言外的因素,如文化思维、语言惯例、版面格式等,以及自主搜索平行文本并且仿写的能力获得提高,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工作坊”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以及在讨论中学习翻译,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并体会翻译的真谛。
从教师角度看,教师角色发生重大转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传授者”,而更多地是承担一种“组织者、调节者、引导者”的工作,与学生平等参与翻译活动。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多包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多鼓励其所取得的进步,创造愉快而轻松的课堂气氛,以此消除学生惧怕课堂提问和翻译失误造成的心理障碍和焦虑情绪,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同时,“翻译工作坊”同样也为教师自身提供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平台和方向。因为从事“工作坊”教学的教师一方面需要有某一相关学科或相关领域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具备翻译行业经验,能够面对市场,掌握一定量的市场翻译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模式也会促使教师成为有效的学习者、研究者,不仅提高了教师科研项目的设计能力和执行能力,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科学精神和自我意识,有利促成“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3.“工作坊”模式下如何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做好质量监控
在“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很大一部分翻译活动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学生才是主体。因此,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作坊”的活动质量。为确保每项工作坊活动能够有效开展,需制定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监控机制,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如下几个环节:(1)事先定好规则。小组分好后,需要在小组内形成有效契约,制定相应奖惩办法,并要求人人承诺遵守规则,确保各环节按规定程序进行,各成员能积极有效参与;(2)做好小组活动过程设计。各组必须制定完成翻译项目的基本流程,要求每完成一个任务环节必须形成小组工作记录,并在班上交流汇报。通过特定的活动过程设计,使学生在团队中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分工又合作,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在团队合作的大氛围里“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交流与协商的能力”[13];(3)明确小组分工。“翻译工作坊”中必须以每一个人的积极投入来实现协商翻译策略和技巧,锻炼翻译能力,小组需保证各成员轮流承担项目翻译的各种分工,并要求各小组成员及时记载自己的参与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在翻译能力和团队合作方面的体验和发现等;(4)重视教师点评。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译文中翻译问题的典型性或普遍性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在翻译策略上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优缺点和改进策略,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翻译成稿提出修改意见并评价译文优劣。另一方面,教师更应该对学生的团队活动过程和合作效果进行评析,以此引导学生在“工作坊”模式下进行更好的合作,追求质量更高的翻译过程和译文结果。
4.“工作坊”模式下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翻译课程评价方式往往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教师只看学生译文好坏,忽略翻译过程,结果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设定为:学生在团队合作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提高翻译能力。因此对学生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应着重关注三个问题:(1)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参与工作坊的活动;(2)学生是否在“工作坊”活动中有效提升个人翻译技能;(3)学生在工作坊中是否有效提升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除此以外,罗选民教授还认为:在教学和评分时,不能只包括在课堂上学的知识,课外的表现也应考虑在内,如各种翻译讨论会、研讨会、现场翻译或翻译竞赛等[12]。
三、结语
“翻译工作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及时地跟进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要,让师生都能更好地参与真实生活情景的翻译工作,为学生从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提供了一个仿真式实践性平台,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对培养适合社会形势和满足就业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3]黄建滨,卢静.翻译,是专业更是职业一一让·德利尔教授的翻译教学观及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8,(3):60~61.
[2][7][9][13]范东生.翻译工作坊核心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尝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32(4):77~81.
[3][8]罗欢,邹威华,汪丽娟. 任务驱动下的翻译工作坊模式教学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2~153.
[4]王燕.关于翻译工作坊在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2,(4):128,130.
[5][10]吕雪.“工作坊”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之创新与现实意义初探[J].科教文汇,2014,(10)上:130~131.
[6]王红超.校企合作翻译实训工作坊START模式探析[J].邯郸学院学报,2013,(6):106~107.
[11]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翻译,2009,(6):34~41.
[1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6~58.
(责任编辑:练秀明)
“Translation Workshop” Appli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YU Lu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350012, China)
Based on practice-oriented and student-centered,“Translation Workshop”is highlighting the practice, collabo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and it may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translation and improve their translating skills. Selecting suitable texts, maintaining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close process monitoring an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are the four key factors which will maximize the effect of translation workshops.
workshops; translation; teaching
2015-06-10
福建省教育厅B类项目“‘工作坊’模式在高职翻译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BS14297);
俞露(1978—),女,福建龙岩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H319
A
1008-4940(2015)04-0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