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境遇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探析

2015-04-17钟荣树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思政大学生

钟荣树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2)

新媒体境遇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探析

钟荣树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2)

新媒体借助数字信息这一载体呈现在大学生生活中,并以其特有的传播高效、交流便捷、海量信息等优势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此境遇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面临窘境。深度剖析新媒体的性质和特征,并探索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利契机与负面影响,通过更新思政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开拓新渠道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思政教育,建设优良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

较之传统的电视、电话、书刊、广播,新媒体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等新兴技术传播信息的一种渠道[1],包含媒体硬件、媒体软件及信息服务等多种方式,具体涵盖网络电视、通信网络、网上手机、微博、微信、QQ、人人网、朋友圈、网络地图、电子邮件等。新媒体不属于任何一种特殊物质的媒体形式,其本质已经演化成一种技术上的数字信息模式,是集团体传播和个人传播于一体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播的数字信息平台。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遇到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新境况,亟需深入考究并分析起源,寻找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一、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的机遇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与日俱增,其传播主体与接收客体界限模糊,不局限于单向传播模式。它具有传播辐射区域大、传播主体大众化、传播途径多样、传播效率高、传播层级多等特点[2]。新媒体基于传播手段多样化、信息内容丰富、流通时效性高等优势,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拓宽与大学生的互动方式,丰富思政教育渠道

新媒体的核心实质是网络技术提供的信息技术服务,具有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迅捷方便等优势。信息技术服务搭建了一座衔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同思政教育的桥梁,拓宽了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互动方式,丰富了思政教育途径,促进教育工作者利用这个桥梁对学生的思政情况进行跟踪、引导和教育。与传统讲座、谈心、写信等教育方式不同,通过新媒体信息交流途径,学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不用预约特定的时间、地点进行面对面交谈,更不需要拘泥于师生的教与学模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心与心的对话,深入了解彼此,探讨共同话题,加强双方的联系密切度。同时,手机短信、博客、论坛等可以方便快捷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更为灵活及时地把相关内容迅速传递给教育对象,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渠道。

(二)搭建大学生自由交流平台,转变思政教育载体

新媒体愈来愈成为一种不可比拟的思政教育的承载主体[3]。 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渠道,新媒体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辅助工具,例如短信、电子邮件、公共论坛和个人主页等,改善了传统信息传输中大学生不能及时反馈意见、主动表达观点的状况,使思政教育工作更具交互式交流的特点。在新媒体这个虚拟和匿名的空间下,打破了真实世界的框架,掩藏了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各自的姓名、性别、相貌、年龄、身份等一系列人身符号,大学生可以真实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进行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时,新媒体的各个网络平台可以相互连通,进入一个平台可以直接连接至另一个平台,转换过程方便、快捷,覆盖层面广阔,实现了整个媒体环境的整合。如前所述,新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彼此陌生的两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相识、相知,进行思政的交流并互相学习与借鉴,搭建了大学生自由、平等、便捷地进行思政交流的有利平台。

(三)开发大学生创造性,改进思政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信息传播的不断扩大,多元化结构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大学生依托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接触了多维度的新鲜事物,而且能更大胆地展示自我,如人人网签名、签到、百度空间、微博、朋友圈等。这些活动正是大学生思政个性的表现方式,并且通过自身实践不断地发挥个人想象力与创造力,积极探索新观点,发现新方法和新形式,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主见。通过新媒体大学生不仅可以接受思政教育知识,而且可以体验思政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学校思政教育方式的创新。高校教育工作者借力新媒体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和视频短片、引用新闻播报等形式,带给学生最直观和最深刻的思想教育课堂,活跃授课氛围,提高授课效率,优化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打破以往仅仅停留在形式化的空洞说教式课堂教育,真正达到深度教学的目的。而新媒体带给学生新的知识体验和参与感,改变昔日压力式的学习模式,更轻易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开辟新思维的乐趣。

(四)增强大学生主体性,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新媒体承载着大量五彩纷呈、玲琅满目的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大学生驻足在这多元化的诱惑面前,从中正确地判断并遴选出符合自身兴趣与需求的信息,亦是一种主体性能力的体现。在这自主选择、主动发掘、探索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改变了他们以往消极接受的被动角色,有利于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主观能动性的增强。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茶余饭后的话题亦紧跟潮流,新媒体的高效性有助于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新词汇、新事件、新现象、新时政等媒体新动态以获得人际交往中更多的话语权。在新媒体这个开放性网络平台上,大学生频繁地发表说说、心情、签到等表达自己某时某刻的情绪和想法,为博得更多的“赞”、评论及认可,少不了对文字进行提炼和创新探索,无形中提高了大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和信息掌握技巧,有益于培养大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并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相伴而生。其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普遍化、网络空间的虚拟化、传播信息的无序化以及良莠不齐的数据弥漫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给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施带来一定难度。

(一)冲击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挑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

大学思政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教与受为中心环节的传统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渗透,虽然形式相对单一、稳定,但也取得较好的成效。然而,新媒体快速发展使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引导模式受到强烈的冲击。作为新式传播渠道的新媒体,承载着层见叠出的海量信息,占据着大学生的时间、心灵和精力,使其更容易陷入自己的小圈子并沉浸其中。并且,当新媒体风靡大学生群体时,获取知识的方式有了跨时代的革新,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碰撞着旧式的师生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政教育者的主导地位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动摇[4]。具体来说,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授课内容更新慢、信息滞后、时效性低等缺陷,而学生的好奇心重和动手能力强,在批量信息的冲击下,学生掌握的资讯范围广、层次丰富,在某些领域甚至可能超越教育工作者所了解的信息,从而影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形象和威信度。在某种程度上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一股新的统治力量,并不断割裂传统教育模式,解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旧式格局。

(二)占据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增加思政教育难度

新媒体带来丰富的资讯,提供令人目不暇接的图文、视频等信息,在视觉、听觉等感官上抓住大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其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因此,手机控、电脑控、微博控、微信控等新现象迅速遍布大学校园各个角落。常常在网络媒介中遨游的大学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自身的责任和学习目标,找不到前进的动力而荒废学业。百度知道、谷歌搜索、论坛等网站随意输入关键词便可搜出一系列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解题答案、参考文献等学习资料,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在专业学习上从网络上抄袭、照搬照抄的现象严重泛滥,降低了他们的思考自主性和学习创造性。此外,被新媒体占据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其休息时间可能相应地减少,同时减低了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的盲目,加剧思政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铺上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也将极端消极思想、过度功利思想、不切实际和盲目崇拜等不良思潮引入大学生的视域,影响着大学生自我价值的选择和思政观念的形成。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在网络媒介进行各项活动,较少受到来自其他个人或团体的打扰和限制,容易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而在大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很难辨别应该追崇或反对的事物,难免会随波逐流[5]。在社会结构多元化和信息资讯丰富化的情境下,大学生的核心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受到外界冲击,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与坚持,陷入迷茫混沌的意识状态中,对自己的选择盲目且无所适从,因而也导致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变得异常艰难。再者,面对新旧思潮更迭交替,一些传统观念遭到否认和摒弃,而一些普遍的、大众化的观点则被冠之以新观念的名义,重新包装进入社会视野,受到广泛传播。大学生思政教育处在这样一个由单一变得更为复杂的环境中,极易丧失鉴别力和批判性。其“信息无序甚至失序”的媒体环境更加剧了教育工作者的思政教育负担[6]。

(四)引发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削弱思政教育有效性

在虚拟空间传播信息时,大学生多以昵称、匿名的方式交流,其言行真实度无法衡量,人际关系趋向不稳定,可能影响到大学生对他人真诚度的质疑和他们本身真诚度的降低,并且大学生会将这种心理状态带入现实生活交际中,从而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导致他人真诚交往障碍。有些大学生由于对熟悉的人信任度低,对陌生人反而信任度高,造成人际信任差距格局,导致他们人际关系的脆弱,加之新媒体的虚假信息传播屡见不鲜和信息传播者的隐蔽性,加速了大学生人际关系信任度的恶化和瓦解。此外,新媒体的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不仅仅是间接性交流的方式,当双方违反网络交际规则和秩序时,亦没有相应的惩罚制裁措施,导致彼此间的信任度和自身责任感降低,消减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承担意识。

三、 新媒体境遇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应对机制

新媒体的普遍性、迅捷性、开放性等特点解构了以往的思政教育模式[7]。在新媒体时代,深度剖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新思政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开拓新教育渠道迫在眉睫。唯有如此,高校方能掌握时代发展的方向舵并建设优良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一)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信息的筛选与运用蕴含着个体自由性和自主性,传统的由教育工作者主动灌输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思政教育体制,已不能满足新一代大学生心理上的需求和兴趣。在这个充斥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社会中,应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用师生主体地位平等、加强师生间双向互动的新观念取代“重服从、轻平等”的传统理念,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鼓励其个性发展,构筑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应对机制。学校展开管理规划、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工作中应以学生为核心[8]。首先,学校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正确评价学生的批评、建议、监督和倡议等权利,将学生的认可度和评价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各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而后,学校应以整体化大众教育代替个别化精英教育,给每个学生公平的机会和场域,唤醒主体意识、开发主体潜力、锻炼主体能力,针对新媒体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鉴别信息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培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一种获取、掌握知识和选择、评价信息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经历,并经过日积月累,从而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新媒体的理解能力、质疑思维、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离不开高校持之不懈的辛劳付出[9]。高校通过开设相关媒介素养培训课程和媒介素养专题讲座,增强大学生对媒介技术整体概念的了解和领悟正确判断媒介信息的重要意义,激起大学生对塑造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高校建立良好的网络平台作为辅助方式并引入新的教育资源,从源头上引导大学生做一个有媒介素养的公民,给大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网络媒体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开辟对思政教育的引导路径。

(三)强化学校对新媒体的管理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要求教育工作者完善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新媒体敏锐性,洞悉新媒体的特征和信息文化传播的特点,觉察大学生思政教育上隐藏或显现的问题,并有效地进行疏导和指引,防微杜渐,切实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习惯和交际关系中进行教育和辅导,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氛围。学校可以加大校园网管理机构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扩大学生对校园网的使用规模,使之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从而方便校园网信息主管部门及时了解最新的新媒体动态和掌握信息来源,并有效监控和清理垃圾信息与引进主流信息,从信息传输环节对新媒体进行信息过滤和监控,达到对新媒体的管理和优化。再者,学校信息部门利用新媒体技术方便、快捷和及时的性能,创建具有特色的教育学习网站和教育论坛网页,并倡导学生进行踊跃互动和鼓励学生共同打造校园网点、论坛,以便学校对学生思政发展动态进行宏观主导教育,强化对新媒体的掌控从而建立配套的校园新媒体管理体制[10]。

(四)完备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

大学生教育体制涵盖家庭启蒙、学校教育、社会辅导、自身学习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相互交融和联系,构成一个巨大的教育机制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而新媒体的出现则成为这些教育方式重要的依托手段。学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担负者,必须积极探索新媒体对教育工作影响的规律和特征,履行教育职能。在开发大学生发展前景的同时,借助新媒体增进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有针对性地实时关注学生动态,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合力,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此外,学校应结合社会相关新媒体管理部门,优化网络信息传播资源,清洁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信息,携手共建大学生优良的网络氛围和思政教育新媒体领域。

四、结语

新媒体作为思政教育的信息载体,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机遇层面上,新媒体增加了大学生的互动方式、交流途径,并促进大学生的创新性和主体性的开发;在挑战层面上,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不仅冲击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而且导致大学生的自律性、信任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危机。在此境遇下,亟需高校教育工作者迎难而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战略措施,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育大学生媒介素养、强化新媒体管理等方面着手,实施有效的应对机制,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建设。

[1]杨状振.中国新媒体理论研究发展报告[J].探索思考,2009,(5):11~16.

[2]金永淼.“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52~56.

[3]徐振祥.新媒体: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政教育研究,2007,(6):64~66.

[4]曾黎明.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4,(12):65~66.

[5]张耀灿,陈万柏.思政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5.

[6]马克思.资本论(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669~670.

[7]邓红彬.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4.

[8]韦桥燕.工科院引入ISO9000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35~36.

[9]彭少健,宣德.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5):37~44.

[10]李曦,张东,洪棉.自媒体流行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4,(1):13~17.

(责任编辑:练秀明)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ZHONG Rong-shu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350012, China)

New media with the carrier of digital information has an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learning, life and other aspects. It has advantages of fast communication and massive information.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facing a dilemm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eature of new media, explores its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uggests to update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change education concepts and reform education mode to create an excellent atmosphere fo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5-04-20

钟荣树(1987— ),男,福建漳州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4940(2015)04-0059-05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思政大学生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