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会议信息做好深度报道

2015-04-17全昌连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代会时政简讯

■全昌连

利用会议信息做好深度报道

■全昌连

时政新闻报道,有很多是跟各种各样的会议相关的。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生硬艰涩的会议信息,其实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其中蕴含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线索和素材,值得深度发掘。

因此,这些会议信息,除了常见的根据会议简报、通稿之类,编发一些简讯消息之外,很有必要仔细研读和深究,可以利用这些会议信息作出一些出彩的深度报道。

一、会议发布的决策政策解读和纵深解释,具体政策试点、实施层面见人见事的个案特稿。

很多会议都跟公共政策相关,而这些政策都关乎公众利益。这些政策为什么出台,有什么样的社会和制度背景?这些政策跟此前比较有何变化?将会给哪些群体带来怎样的影响?受影响的群体、组织、个人,对此有怎样的态度和反应?接下来实施的难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围绕会议发布的政策,把这些问题和疑问解读、解释清楚,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稿件和版面,本身便是不错的纵深报道。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公布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改革方针、政策、制度,涉及 “放开二胎”“废除劳教”“高考不文理分科”“房产税立法”“学校医院取消行政级别”“渐进式延迟退休”“院士打破终身制”“探索官邸制遏制官员住房腐败”等时事热点。

《新京报》当天推出了22个版的专题报道,每一个热点议题都按照纵深报道的思路,作了一个整版。实际上,每个议题在会议公报中提到的只有寥寥数语,几十个字,通过采访政策涉及的相关中央部委和地方部门,参与政策制度设计和意见征求的专家,政策将会影响到的群体和个人,各地此前的试点情况,改革实施和政策落实的难点分析以及具体路径建议,把宏大的中央全会的会议公报操作得通俗易懂,立体丰满。

此外,会议部署的决策,出台的政策,在地方以及职能部门落实和实施情况,后续进展何如?试点地区的实际个案,在操作层面是怎样的情形和局面?这些也是可以再操作时政调查类的纵深特稿,使得枯燥艰涩的时政新闻报道,能够见人见事,生动鲜活。

二、会议程序、议程、议题变化的解释。

会议信息也会披露一些关于程序、议程、议题的信息,也值得认真探究,也是关于会议纵深报道不错的角度和素材。

2014年9月10日 《山西日报》报道了一则很短的会议简讯:山西省委常委会9日召开会议,同意于9月28日召开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

如果足够敏锐的话,这一句会议简讯,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山西要增开一次人代会,这相对于正常的省级人代会来讲,是非常罕见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罕见的变化?联系山西坍塌式腐败,背后值得纵深解释报道的空间就很大了。

《新京报》当时就以这则会议简讯,以 《山西反腐官场 “地震”月底增开人代会》为题,操作了一个整版的解释性深度报道。

报道首先解释了省级人代会召开时间和程序问题。根据省级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1次。每年的例会一般于第一季度举行。如果省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开代表大会会议。

那为,山西什么要在将近年底的时候,增开一次人代会呢?原因在于,山西在 2014年因为坍塌式腐败引发官场“地震”。当年2月,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金道铭落马,随后的6月和8月,山西省原副省长杜善学和任润厚又先后落马,紧接着王儒林接替袁纯清担任山西省委书记,已经调离的山西省原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辞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

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副省长,应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

接着,报道解答了另外的一个疑问,临时增加 “人代会”,议程和议题与平常的人代会,有何不同?

每年年初举行的各省级人代会上,一般要听取和审议6个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预算报告、法院报告和检察院报告。此外,还有人事选举等议程。由于2014年的工作没有完全结束,9月增开的人代会,不会听取上述6个报告。

三、会风、会议的组织和安排等会议本身的变化。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提出 “八项规定”后举行的地方两会和全国两会,会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成了媒体竞相报道的一大亮点。

尤其是2013年全国两会,是十八大后首次举行的全国两会,更加备受关注,媒体针对会风和会议安排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操作了生动的纵深和特写报道。比如,轻车简从不封路无警车带道;代表、委员们报到基本都是自己来报到,秘书已经不让入驻;无鲜花没横幅:机舱门外,没有迎接队伍,也没有摆放鲜花和悬挂横幅;勤俭节约:代表和委员驻地宾馆、会场,提供的瓶装水上都附有节水贴,可以随手做记号,避免混淆而丢弃浪费;吃自助餐无酒水,没有大鱼大肉;会议大幅减少会议简报;代表委员住地不再送土特产……

还有一些会议上,一些细微细节的变化,也可以操作纵深报道。

2009年3月3日,全国政协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主持人宣布开幕后,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210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同时起立,齐唱国歌。这其中有个细节的变化,往年的奏国歌仪式改为了唱国歌。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改变?这一仪式的改变意味着什么?与会人员对此有怎样的感受?全国人代会以及其他重大会议和活动,以后是否也要由奏国歌改为唱国歌?这些都值得深入采访报道。媒体通过采访全国政协方面、与会的政协委员、全国人大方面,以及专家学者,把这些问题解答清楚,自然就是一篇很好的时政纵深报道了。

总而言之,要从枯燥生涩、看似大同小异的会议通稿信息中,发掘有价值的纵深报道素材,需要加强时政素养的积累和提升,“修炼”出敏锐的辨别和判断力,因为有的变化从字面上看,只是个别措辞的改变,但是意义差之千里,新闻价值和意义重大。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纵深报道不一定都要是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大特稿,或者动辄大量版面的专题报道,关键是要有纵深的思维,只要把问题解释清楚即可。短小精悍的报道也有深度的价值,对于时政报道而言,所谓 “无延展不新闻”“无解释不新闻”。

(作者系新京报编委)

猜你喜欢

人代会时政简讯
简讯
简讯
人代会上看民生
省级人代会立法渐入佳境
镜头闪过人代会
喜看人代会上“微信热”
Abstract
简讯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