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会议新闻报道的影响

2015-04-17■王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5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会议受众

■王 颖

新媒体对会议新闻报道的影响

■王颖

会议是各级党委、政府研究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对会议的报道便成了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会议新闻报道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存在着内容枯燥、形式刻板、报道程式化的问题,影响了其传播效果和舆论引领力。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博客、微信等已经渗入各个领域。会议新闻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迎接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会议新闻报道过程中,报道方式的选取、报道深度的挖掘、权威信息的送达、传播效果的实现,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数据为新闻报道带来深刻变化

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资源。而会议报道是对国家政策的解读,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渠道,既是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又是群众意见发声的论坛。可视化数据新闻是近年来快速流行的用于数据挖掘和信息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图解新闻内容选择简明扼要、数据提炼准确翔实、表达方式直观易懂,将新闻内容立体化、生动化。会议报道中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值得深挖。例如2014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 《两会大数据》报道专栏,对巨量数据背后的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将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更客观、更有代表性地呈现出来,得到一些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内容,在以往的报道中是很难做到的。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我国的重大政治活动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分析观察,使会议报道更加贴近民生、客观公正、翔实立体。大数据的应用使得媒体对公众的反应不再只是 “人民群众纷纷表示”这样的概述,而是精确到具体的统计数字。同时,数据新闻让严格的两会报道充满活力,接地气,通民心。再例如2014年两会期间,人民网联合百度知道共同推出 “数据时代据说两会”栏目,得出网民关注的改革、民生、反腐等两会热点话题的关键词排行。栏目推出“每日热搜”“数读时代据说两会之总理记者会”“网友最关心的关键词TOP10”等内容,用数据、图表的形式表达传递。人民网的大数据解析还包括“政府大数据”“舆情大数据”,用数据、图标对政府工作进行解读。这些分析报道使两会报道在传递民意方面更加客观公正,实现了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有效互动。

媒介融合促进新闻报道

新媒体大大拓展了会议新闻报道的平台。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变革了传播观念和传播方式,形成了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格局。传统媒体不断尝试各种形式的融合。新闻传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全媒体,它是以受众对信息需求的提高而产生的。新媒体诞生以来单一的传播渠道不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全新的报道模式,多样化的报道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够提高会议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提升与受众的互动效率。这种传播模式下,除了传播文字符号、非语言符号,还要提供视频等产品,运用多种媒介以双向方式传播信息。以人民日报为例,近年来不断尝试各种形式的融合,“两微一端”的迅猛发展,使媒体融合向前迈进。在局部发展的同时,将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各个部门积极进行媒体融合的尝试,在报网互动、微博、客户端以及各部门自办微信公号上取得诸多突破。这些尝试在两会报道中得以体现,提出全媒体平台的 “中央厨房”概念,打通各个部门的限制,通过建立高效整合采编资源、融合多种技术,适应新型采编流程,全体协同配合。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最大的创新是“两会e客厅”栏目。栏目以“1+3”的形式出现,一位主持人加一位部长、一位代表委员、一位专家学者。在表现形式上是 “1+N”,“1”是在人民日报上刊发图文报道附加二维码;“N”是以不同形式表现访谈内容:人民网发文字实录和现场视频,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电子阅报栏等同步推送,同时与广东卫视、浙江卫视合作,部分访谈在卫视落地。这个栏目实现了统一栏目的全媒体立体传播。这也是人民日报的第一次尝试。人民网在2014年两会报道期间,邀请了27家发行量较大的地方报纸、5家门户网站及2家综合平台,共同搭建2014年两会报道全媒体平台,整合各合作单位优势资源,全媒体联动。从纸媒到网络媒体,从论坛到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人民网利用和发挥各种技术优势,形成多元化的互动传播模式。

媒介技术发展促使受众本位

网络平台的新闻产制对传统媒体原有的采编流程和采编习惯形成影响,推进传统媒体报道的改进和创新。

新媒体时代,在新闻报道的话题选择上更贴近百姓生活,聚焦百姓热点,为百姓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沟通、表达的平台,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受众本位意识,以及服务受众的精神。这种 “用户意识”强调从用户角度考虑传媒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服务问题,这实质是一种群众思维。例如2014年两会期间,央视报道 《搜寻两会最热话题:百姓心中的难和易》,大数据抓取分析的结果是收入分配,不仅两年话题量稳居第一,而且关注度上升了好几个百分点。但是百姓认为这个问题最难解决,涉及体制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百姓的理性和对改革的宽容是以往的报道难以体现的。正是大数据的分析,能够为新闻报道提供这样不一样的视角和内容,更客观、平和地展示百姓的心声,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架起沟通对话的桥梁,实现良性互动。再例如华西都市报在两会期间推出了 “两会关注华西定制”专栏,“群众关心什么,就进行重点报道;群众想问什么,就选择重点提问;群众关心焦点,用报告来进行回应。”做群众想看的新闻,根据“定制”热点设置议程。和以往简单的征集读者提问不同,“华西定制”根据读者反映的问题梳理 “热门榜”,以此为重点设置报道议程。而人民网开办了 “畅想2020”专题,也是从百姓的视角出发,不同身份的公民代表不同看法。在报道专题上,各个专题的热点大都涉及物价、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切实关注基层的生活,体现对民生报道的注重。在报道语言上,用群众看得懂的文字讲述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热点。

在话语体系上,会议新闻报道要打破官方话语体系的束缚,用老百姓的语言,与网络话语保持互动。让会议报道内容通俗明白、简介平实,语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使受众对会议新闻报道产生亲切感,才能提升会议报道的传播效果。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会议受众
《八七会议》
会议通知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会议通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