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天水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例
2015-04-17王具元
王具元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天水地处甘、陕、宁、川四省交界,是甘肃省东部咽喉和陇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也是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大区域交通枢纽。天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甘肃省天水市,该经济区成立于1992年,1994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总规划面积为60余km2。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先后开发建成了桥南商贸文化区和东十里、二十铺、下曲等3个工业园,社棠工业园已经完成初步开发,东柯河工业园正在规划开发,目前累计已开发建设面积20km2。“十二五”末,充分发挥“一区多园”管理模式的灵活性,通过向县区拓展,实施开发区增容扩区,开发区总规划面积将达到100km2。
1 主要问题
1.1 相关部门单位不够重视
第一,相关部门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了解不够深刻,近几年,随着天水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和建设,虽然加大了对水土保持工作管理的力度,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程序逐步规范,但天水经济开发区的水土保持监测管理相对薄弱,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监测在控制水土流失中的重要性,导致在对建设单位提交的水土保持方案中涉及对监测内容、方法、时间等不够重视,使得一些缺乏实际操作性的方案得以通过;第二,有些建设单位仅从自身考虑问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消极应付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监测方法、手段求简单。第三,建设单位对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中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有的有,有的没有,即使有些编报了水土保持监测方案,但并不落实的也有,还有些编制单位在编制水土保持监测方案时内容写得较宏观,缺乏具体的监测指标,导致方案操作性不强,失去了监测意义。
1.2 监测设施薄弱
一是监测站点数量不够,野外布设样地较少,导致调查单元实时监测信息不够、监测指标代表性不强;二是监测设施标准低,投入少,如人工模拟降雨器,水土流失自动监测系统、中子仪等很少用到,这样造成监测方法简单粗放,最终导致监测结果可靠性差;三是监测仪器老化,地面监测中传统的、常规的监测设备如普通雨量筒、水尺、测高仪、泥沙取样器等较为普通的工具,由于有的老化、有的失修,以致在实践操作中需投入较大人工数量,而且由于缺乏自动化设备,监测误差很大,甚至失真;四是监测站网布局不够合理和完善,大多数水土保持方案中,很少涉及或者未涉及重力侵蚀监测和风力侵蚀监测,因而在网点布设中,往往忽略了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五是监测点仍以人工观测为主,监测人员缺乏专业的监测知识,对监测方法、仪器设备使用不够熟练。
1.3 监测工作开展不及时
一是相关管理部门监督检查不及时,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的定期检查不够,如施工前期监督检查监测单位是否具备资质,施工工程中是否执行了“三同时”制度,施工后期水土保持工程设施是否完备,监测数据是否准备准确等等;二是部分建设单位只注重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方案审批后,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并没有在合同中体现水土保持监测方案,有些建设单位在项目开工后有些建设单位只忙于工程建设,或者是由于资金有限,根本不急于甚至不知道委托监测单位进行水土保持监测,还有些建设项目在项目开工后,虽然委托相应的监测单位开展了监测工作,但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对监测单位提出的完善建议不重视,不愿意把资金用在水土保持上,也有些单位对项目监测过程、监测方法、监测结果不够重视,在监测验收时,通过各种方法蒙混过关。
1.4 监测成果准确度不高
一是监测站网布局不够合理和完善,大多数水土保持方案中,很少涉及或者未涉及重力侵蚀监测和风力侵蚀监测,因而在网点布设中,往往忽略了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二是监测点仍以人工观测为主,监测人员缺乏专业的监测知识,对监测方法、仪器设备使用不够熟练;三是监测数据处理误差较大,有些单位在对监测数据处理时,仅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而很少使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计算机软件等等;四是大多数工程在施工前期造成的水土流失更为严重,而好多建设单位在工程后期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只能对水土保持措施及其防治效果进行监测,对于其前期、中期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根本无法监测,这样容易造成监测精度不高。
2 解决对策
2.1 增强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天水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展缓慢,因此,关于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强制性条文应该水土保持的相关规定中明确地提出,如行政主管部门在水土保持方案评审时应对水土保持监测这部分内容严格把关,在批复水土保持方案时,应明确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的责任和义务,在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时,应明确没有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坚决不予通过,使监测工作从“有章可依”变为“有法必依”,从而使水土保持监测的资金、设计、实施都能得到保障和落实,增强约束力。
2.2 加强宣传、监督和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各个方而,需要在管理体制、投入保障、运行机制、政策法规、工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监督措施。
一是行政部门要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作为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各种措施让建设单位、监测单位不仅认识到水土保持监测在防治水土流失、减少人为灾害方面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宣传教育,让建设单位明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事一项义务务和责任;二是要明确宣传对象,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宣传内容,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或者向建设单位和监测单位发放法律法律宣传册、宣传片等途径加大宣传,让其了解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使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过程中投入必要的人力、精力和时间,深入野外勘测与实地调查。
2.3 利用新技术加强水土保持监测
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不断发展,开发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水土保持监测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传统常规的一些监测方法手段比较落后,工作效率低,为了高质量、高效益的完成监测工作,必须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而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基于普通数码相机的摄影测量技术、无人遥测飞机等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完全可以用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1]。
2.4 提高监测能力
一是加强监测队伍,积极引导具有较高监测水平、专业团队、监测设备的水土保行政职能的国家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国有企业、集体和私有企业等参与监测工作;二是加大基础监测设备的投入或运用先进设备,如水保监测专业遥感软件、小流域径流自动观测设备、可调雨滴谱的野外便携式人工模拟降雨器、径流场观测设施、雨量气象测量站等;三是提高监测数据的处理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监测人员文化水平、专业素质、计算机运用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从而更加有效地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监测结果,得出准确的监测结论,为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防治服务。
[1]喻权刚.新技术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