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林下经济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探讨
2015-04-17张玉柱
黑龙江省林下经济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探讨
张玉柱
(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摘要论述了林下经济的概念、特点、利用模式和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并根据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优势和林下经济小规模、低水平、分散化的现状,阐述了本省发展林下经济的各种优势和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建立产供销体系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关键词林下经济;资源开发;立体经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
收稿日期:2015-11-03
作者简介:张玉柱(1967-),男,黑龙江黑河人,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从事防护林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章编号:1005-5215(2015)12-0107-02
文章编号:1005-5215(2015)12-0103-02
黑龙江省是全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林业经营面积3 127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 895万 hm2,森林覆盖率45.7%。有高等植物2 400种左右。其中,药用植物800多种,黄芪、刺五加、五味子等16种名贵药材产量均居全国之首。食用植物1 000多种,红松籽、野生蓝莓、榛子蕴藏量相当丰富。然而我省林下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主要是缺乏有效的引导与管理,整体水平较低,仍存在“大林业、小产业”的问题,资源潜力尚未挖掘出来。发展林下经济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将蕴藏在森林里的经济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重要途径。
1林下经济概述
林下经济,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从事林下养殖、种植、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等立体经营,使农林牧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现代林业生态经济模式。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能满足绿色增长的迫切需求,是提高林地产出、满足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2林下经济模式
近年来,全国各地林业快速发展,为使广阔的林地产生经济效益,解决林地前期见效慢,效率低的问题,涌现了大量的林下资源利用模式[1,2]。结合我省林下种养实际,总结出7种适合我省的模式。
2.1林粮模式
新造林地郁闭前,利用林木行间和株间间种低杆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此时幼树与农作物间种间竞争弱,耕作措施可改良土壤结构,浇水施肥、秸秆还田又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林木生长。此法技术简单、简便易行,在全省应用极广。
2.2 林菜模式
根据林内光照、积温、降水量和蔬菜喜光性选择蔬菜种类。可种植菠菜、辣椒、洋葱、大蒜等大众蔬菜,也可大力发展林下蕨菜、薇菜、山芹菜、黄花菜、刺嫩芽等纯天然、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是集养生、食疗、保健等多种功效于一体的森林蔬菜产品。
2.3 林药模式
在林间空地或林木行间间种较为耐荫的中草药如人参、薄荷、黄芪、沙参、百合、丹参、白术等。对这些药材实行半野化栽培,管理相对简单。林药间作,林木提供庇阴条件,为药材生长提供适宜环境。药材生产的同时也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增加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我省发展刺五加、五味子、黄芪、林下参、板蓝根等北方特色药材的林药产业具有优势。我省可充分利用森林环境和林地资源,推动北药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培育和壮大优势品种的产业规模,采摘、引种、加工和销售,研发生产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培育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北药知名品牌,把我省打造成国家级北药生产加工基地。
2.4 林草模式
在林地行间或空地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放养畜禽。此外还可以出售牧草,也可以建立适宜园林绿化的草坪、花卉繁殖场。
2.5 林菌模式
在林下采用地栽、凉棚吊袋、摆袋等方式栽培平菇、香菇、草菇、木耳等食用菌。阔叶树修剪下的枝条、风折木、枯立木等,是食用菌栽培的重要原料,而收获食用菌后的废菌包经过处理又是林地上好的有机肥。食用菌具有生产期短,见效益快、风险低等特点,更易被林农接受。我省应大力发展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鼓励其他特色食用菌产业竞相发展,构建以黑木耳为主导的森林食用菌产业集群[3]。
2.6 林畜(禽)模式
在林地周边围栏,保留自然生长的牧草。同时在树行间种植牧草,在林间空地或林下建圈舍饲养鸡、鸭、肉牛、野兔等禽畜类。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放牧,二是圈养。牧草及树下可食用的杂草、嫩枝、嫩叶等为禽畜提供食物,同时林木能起到遮阴,通风降温,减少疫情等作用,利于禽畜的生长发育。放牧的家禽吃草吃虫,粪便肥林地,与林木形成良性生物循环链。利用林下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建设林下养殖标准化产业基地,进一步提升林业养殖产业化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逐步实现由传统养殖向现代生态养殖、由单一养殖方式向多元化养殖方式的转变,打造中国北方高档特色肉食品、高质皮毛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3]。
2.7 森林景观利用模式
把特色森林改造成旅游景点。把当地自然资源转换成旅游资源,发展森林景观旅游。通过果蔬采摘园观光、旅游以及度假休闲等方式,让游客充分体验到绿色生态农业的乐趣。
3黑龙江省发展林下经济优势
3.1 政策优势明显
国际上,各国都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保护生态、增加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在我国,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战略,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我省对发展林下产业特别重视,省科委、省林业厅牵头,集中相关大学、科研院所专家召开了多次研讨会,还进京向各大著名院校取经,最近又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纳入了政府工作日程。
3.2 客观条件成熟
从实际情况看,我省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各项条件:一是森林资源优势明显。有林地面积近2 000万hm2,野生植物种类2 000多种,林下资源丰富,目前开发利用不足总量的10%。二是林产品增值空间巨大。森林食品和中药材原料质优量大,产品系列开发、精深加工前途光明。三是社会资本对林业的投资增加。近几年国家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加大林业投入,投资林业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环境吸引了域外资金、项目和社会资本。全省林下经济投资增长率一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林产品需求的增长,以林菌、林果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森林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人参、黄芪、五味子、刺五加为代表的道地药材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同时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今天,野生动物的驯化和养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为加快全省产业发展,把巨大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
3.3 自然条件优越
多数林地透光适宜,温度、湿度适中,形成了凉爽、湿润、氧气充足的林地自然小气候,为生产食用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荫蔽的生长环境。同时黑龙江省还具有原材料来源广泛、自然环境适宜、技术条件成熟、销售渠道畅通等天然优势。
4措施和建议
4.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首先政府要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调控,理顺发展林下经济与现有相关法律的关系,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管理办法。其次要加强对林下资源开发的指导、检查和监督等,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用好用足相关优惠政策;同时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加强技术服务,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建立销售网络,培育龙头企业。采用多种适宜生产模式引导农户组建生产销售网络。
4.2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部分林农掌握技术不全面、系统,出现不盈利甚至亏本,以及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两败俱伤现象,因此需要专家提供技术支撑。首先,组建专家技术服务团,构建技术服务网络体系。把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市场意识、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林下产业经营者。其次,加大林下产业研发的基础性建设投入。加强深加工研究,积极推动产、供、销、加工相结合。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
开展社区共管以来,社区牧民保护意识普遍提高,进一步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能够自发参与保护区管理和建设,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近三年来保护区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和偷猎河狸等野生动物事件,砍伐树木和非法垂钓现象也得到了遏制,保护区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覆盖率增加了10个百分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能够正常栖息繁衍,植物生长茂盛,生态效益日趋明显。
6建议
6.1 完善机构设置
在自然保护区机构设置中,应设立专门机构、专人专岗来从事社区共管工作,把保护区管理同社区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保证社区共管具体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提高共管成效。
6.2 开辟致富新路
保护区以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为基础,具备了生态旅游的必要基础条件,建议在合适的实验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升保护区的影响力,同时带动当地社区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6.3 加强培训,解放思想
保护区周边社区位置偏僻,生活条件差,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广大社区牧民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必须通过开展培训和劳动力输出等形式,树立社区牧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敢于走出去,敢于创业,力争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6.4 建立自然保护区经济补偿机制
保护区在交通偏僻、经济落后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简单利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相对尖锐。建议国家出台一定的补偿机制,用于支持保护区内的农牧民生产生活发展,以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促进社区经济与自然保护区同步谐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