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2015-04-17沈玉贞
沈玉贞
(诏安县实验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
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沈玉贞
(诏安县实验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
新课标倡导“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这些新理念,以新课标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分层教学;策略;差异化;多样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无论是知识能力、生活经验,还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都是千差万别的,要让这些各不相同的学生各有进步,学有所成,就要紧紧把握以上新课标理念,以新课标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有效达成课程目标。然而,我们人手一册的数学教材,却是统一编写,整齐划一,这就形成学生个体差异与同一教材统一授课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对立的矛盾,就要贯彻与落实新课程理念,运用恰当而有效的分层教学策略,实施数学分层教学,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在学生出错点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一)让错误点转化为教学切入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丰富多彩,他们的认知水平、知识状况、数学能力情况及生活经验等不尽相同。他们面对同样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的感悟各不相同,甚至会出现一些偏差,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偶尔举手发言时更是容易出现差错。其实,在课堂教学中,较差学生的这些错误,是一个个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当俯下身子,抓住这些错误点,针对学生出错的具体原因,进行巧妙引导,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的切入点。这样,既有利于较差学生对学习难点的正确把握,又有利于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对于这样一道判断题: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 ),有一些学生判断这道题的说法没有错误,他们的理由是:正方形的面积越大,正方形的边长就越长。对此,我抓住学生的错误理解,具体引导过程如下:1.引导学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是不是相关联的量?这两个量有什么差别?这两个量的关系是什么?能够用具体公式表示出来吗?2.进行归纳总结:虽然正方形的面积跟边长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但是它们的具体关系是: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而边长不是一个常量,所以它们不成正比例。这样,学生的错误点便成为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很好教学切入点。
(二)让错误点转化为教学精彩点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都是有具体原因的,而且大多是由学生的个体差异引起的,或是由于知识掌握缺陷而造成的,或是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偏弱等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情”特点,从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角度,从他们学习的具体过程,针对出现的错误点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策略,让这些错误点成为教学的精彩点,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透彻,掌握更加牢固。例如,一位数学教师在一节“角”的公开课评课环节,对执教者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看法:“这节课,有一个环节需要优化:在引导学生理解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没有关系,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有个同学使用两根铅笔演示。执教者在课堂上予以否定,认为铅笔长度是固定的无法解释角的大小与边长的关系,提醒该同学要弄清题意听清老师的要求。我觉得这位老师在这一过程不够耐心,不够细致,对这个同学产生了误解,造成了伤害。我观察到这个同学其实是想通过‘固定的边长可以组成大小不同的角,来反证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极有可能就此扼杀在老师的武断行为……”这位教师的评课发言,其实他要告诉我们,这位学生在教学中的理解的偏颇,正是教学可以充分加以利用的好的教学资源,并且利用好了,就会成为数学教学的精彩点。
二、在学生差异点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一)抓住差异点,提高教学针对性
学生在智力、心理等诸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点、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完成学习所要达到的要求,并且运用分层教学策略设计出富有层次性的教学预设,运用适合学生学习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及时抓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特点实施教学,使数学教学更加富有针对性,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学习、发展的机会。在教学“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这一知识点时,为了检测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一些习题让学生完成,有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竟然把“6∶3=2”当成一个比例。对此,我把全班这样理解的学生集中到讲台桌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1.先让这些学生把这个式子与比例的定义进行认真比较,发现理解错误的地方,进行总结;2.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比,因此不能跟6∶3构成比例关系。
(二)利用差异点,实现分层达标
我们的数学教材是统一的,教学进度也是同步的,而学生的情况又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允许不同的学生可以达到不同的学习要求,对教学目的不要过分要求整齐划一,努力让各类学生分层达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分为如下三类:一类学生应大力发掘思维深度广度,以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二类学生应当以适当综合多个知识点的方法学习,以理解掌握、融会贯通为目标。三类学生一般以识记、模仿为主要学习方法,以基本理解和掌握普遍性问题的解决方法为目标。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这一方面的数学知识,具体分层教学目标要求如下:1.一类学生,要求深入思考三角形面积与底边、高之间的关系,会应对各种变型题,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2.二类学生能够理解有关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来进行推理的过程,让学生能够辨析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推算之间的关系;3.三类学生让他们能够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面积计算。这样,根据各类学生的认知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实施分层教学,从而促使各类学生分层达标。
三、在学生发展点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一)紧扣学生发展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会在哪些知识内容的学习碰到困难,哪些知识的理解会有一些模糊之处,这些学习中带有普遍性的学习点就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或学习的难点。而这些学习中的重难点的突破点在哪呢?这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学生的发展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紧扣学生的发展点,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点,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在适合的学习方法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思路,找到自己的解题方法,有效地提高因材施教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把小数化为分数”,以三类学生实施不同教学策略,具体引导过程如下:1.一类学生与二类学生以课前自学、课中小组讨论为主,力求发展独立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学习、质疑讨论,老师指导,完成教学内容。这样,让一类学生和二类学生直接通过自学,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在检查过学习效果以后,适当对一类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继续思考。对于二类学生还可以实施分组学习教学策略,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2.对于三类学生,教师可以先把具体的解题过程详细分析给学生听,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的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让这些学生参与讨论,促使学生新知的有效建构。这样,三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小数数位与分数分母的关系,逐步理解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数的意义,学会分别用分母10、100、1000来转化成分数。
(二)紧扣学生发展点,打造教学新亮点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理解与感悟具有共性,又有其不同之处。这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发展点造成的。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紧扣学生的发展点,运用相关的分层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使数学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形成课堂教学一个个新亮点。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这一课时,这一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以此来培养学生逐步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他们的发展点是什么呢?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不少有关圆柱的事物,如客家的围屋,岗亭、蜡烛、灯笼等等,这就是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发展点,教师应紧扣这一点实施教学。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1.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圆柱的事物,并讨论这些有关圆柱的事物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总结圆柱的特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列举有关圆柱事物及讨论圆柱特点时,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教学的高潮,成为这节课的教学亮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此基础上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才富有实效。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斌.关注数学素养,创新试题设计[J].福建教育,2013(12).
[3]余慧娟.赖配根.如何正确认识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J].人民教育,2002(8).
[4]肖新汉.是知识的问题还是举例的问题——由“质疑”而引起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1(6).
[5]林爱村.表达与理解:“表”“理”未必如一[J].福建教育,2009(7).
2014-11-28
沈玉贞(1976- ),女,福建诏安人,诏安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G622.4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673-9884(2015)02-0084-03
1673-9884(2015)02-00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