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视域下“中国道路”实践路径探析

2015-04-17都超飞

关键词:中国道路现代化道路

徐 祥,都超飞



现代化视域下“中国道路”实践路径探析

徐 祥,都超飞*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前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美国原发型资本主义道路、后发型“亚洲四小龙”道路等三种富有代表性的现代化道路均存在优势与不足,其现代化的经验对我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中国道路”是在借鉴他国发展经验基础上,立足自身国情,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改革并不断实践创新而逐步形成的。从后发型现代化视域探析,市场经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科学发展是“中国道路”的基本属性。

中国道路;他国经验;后发型现代化;实践探索

鸦片战争打碎了四亿中国人“天朝上国”的大梦,中国开始被迫进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被动挨打的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且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但“十年文革”严重影响了现代化的进程。“文革”结束后,再次复出的邓小平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国际视角,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如何发展,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这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重大问题。综观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成型的现代化道路并不多,主要有以苏联为代表的经典社会主义道路、以美国为代表的原发型资本主义道路和后发型“亚洲四小龙”道路。这些道路模式能否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会否因改革而陷入更深的危机;如何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道路”等,回答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巨大的政治智慧。

一、他国模式对“中国道路”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成型的发展道路概括起来主要有3种,分别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经典社会主义道路、以美国为代表的原发型资本主义道路和后发型国家“亚洲四小龙”道路。这些道路都有其优势和缺陷,它们的成败及经验教训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道路的形成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苏联经典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上世纪初,苏联在革命与战争年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使得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又使深受二战影响的苏联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与美国并驾齐驱,苏联模式在这时显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然而,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经济活力,指令性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起来明显缺乏效率。其次,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更是让其经济雪上加霜。没有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苏联,基本上是在用一国的人力物力来对抗美国操纵下的全球资本市场力量。再者,苏联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这意味着苏联一方面与美国对抗,一方面却在无形中资助对手。长此以往,对苏联非常不利。

苏联的领导人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领导人先后进行改革,但并未触及根本问题,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造成党内意识形态混乱;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苏联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这一剂猛药不但没能让苏联恢复活力,反而加速了苏联的崩溃。1991年,苏联解体,历史定格在这一刻,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就此终结。但实行民主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俄罗斯并没有就此走上康庄大道,“休克疗法”的阴霾至今挥之不去。

苏联用血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第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长期下去体制会逐渐僵化,国家失去活力。第二,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将陷入深重的灾难。西方国家为苏联描绘的光明前景,只是为和平演变而预设的“美好陷阱”。第三,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抓住问题的关键,向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去改革。要把改革的力度和社会所能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渐进地推进改革,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原发型资本主义道路的启示

近代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张,世界各国逐步被纳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强大效率助推着资本主义一路高歌猛进。世界各国和各地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1929年10月24日,美国遭遇了“黑色星期四”(华尔街股市暴跌事件)。金融界崩溃,股市一夜之间跌入深渊。在两个星期内,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一战中的开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对世界各国造成了严重灾难,也使得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侵略道路。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实行“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缓解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将这一资本主义固有缺陷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最终还会带来灾难。应对金融危机,奥巴马政府也采取了强有力的救市措施,以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经济正在逐步复苏。

美国资本主义道路给予我们几点启示:第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具有高效率,能够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二,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最终会导致频繁的经济危机,这是由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导致的。第三,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强化宏观经济调控,抵御各种风险,以保障人民的利益。

(三)后发型“亚洲四小龙”道路的启示

二战后,各殖民地国家(地区)纷纷独立,开始谋求经济发展,以摆脱落后贫穷的面貌。然而,不同国家(地区)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有些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困境,而只有少数几个成功实现了现代化。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地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飞,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迅速摆脱了贫穷。这些地区因成功实现了现代化而被誉为“亚洲四小龙”(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

为什么“亚洲四小龙”成功了,而一度发展得不错的拉美和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却没有成功转型?分析其中缘由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通往发达国家的道路上有很多不易察觉的陷阱,一旦掉入就很难走出。概述起来,有三类常见的陷阱。

一是资源陷阱。很多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但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大量的资本进入采掘业,在一段时间内迅速的拉高经济总量,出现繁荣景象,但这挤压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当资源枯竭时,没有其他成熟的产业来支撑发展,经济将陷入困顿,这就是常说的“荷兰病”。上世纪50年代,荷兰发现大量油气资源,荷兰政府大力发展油气产业,经济一片繁荣。然而这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到80年代初,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非洲的很多国家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如我们所熟知的苏丹。而“亚洲四小龙”是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也就没有患上“荷兰病”的基础。

二是中等收入陷阱。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就会集中爆发,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国家进入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的状态。按世界银行2010年的标准,低收入经济体为人均GDP1005美元或以下者;下中等收入经济体在人均GDP1006-3975美元之间;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在人均GDP3976-12275美元之间;高收入经济体为人均GDP12276美元或以上者。当今世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和以马来西亚、菲律宾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等,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近年,仍没有跨越人均GDP1万美元,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是污染、低质、低价这一恶性循环。低端制造要转型升级,就需要靠高新科技,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而“亚洲四小龙”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承接美国、日本、欧洲的产业转移,采用出口导向型战略,在低端制造业中积累财富和经验。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在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后,果断进行产业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成功实现产业升级。

三是政治陷阱。发展中国家想实现现代化,光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要依靠发达国家的雄厚资本和成熟技术。想要获得这些,就要满足发达国家的要求,在政治上或多或少要受到控制。对于刚从反殖民斗争中获胜的政权来说,面临巨大的压力。其次,经济发展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拉大了地区贫富差距,很容易产生地区冲突。再者,随着资本而来的还有西方发达国家所标榜的民主、自由,也迅速占领国内老百姓的意识形态领域,如果控制不当,西方国家很容易通过支持反对派实现政权颠覆。乌克兰的橙色革命、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等,就是典型案例。这些国家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实现稳定,经济发展止步不前。而“亚洲四小龙”在政治体制等方面基本不存在这样的缺陷,这也许是它们能够成功的要因之一。

“亚洲四小龙”成功避免了这些陷阱,成为少数几个实现现代化的后发型地区,其发展模式也丰富了人类的现代化道路。这些经验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中国是资源大国同时也是人均资源小国,整体上不会患上“荷兰病”。但很多资源型城市已患上“荷兰病”,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培育替代性产业。第二,中国要充分融入到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在产业转移浪潮中,发挥廉价劳动力、土地和广阔市场等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采用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从低端的出口加工贸易做起,完成初始的资本积累。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进行产业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注重财富的再分配和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才能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并保证落实;才能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才能保证一个多民族国家团结一致。

我国建国后的30年时间基本在走苏联道路,苏联道路使得我国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但同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枷锁也在不断束缚着国家的发展,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中国人民的亲身经历已经宣告这条路肯定不行。美国道路带有很强烈的原发型特征,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后发型国家。同时自由主义倡导下的经济也会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完全套用美国道路也显得不切实际。后发型“亚洲四小龙”道路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但“亚洲四小龙”又有其深刻的特殊性,都是小的地区又都有美欧作为支撑,而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有哪个国家能够支撑起来。所以“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调整。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充分借鉴各国现代化道路经验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实践中,中国在不同领域先后进行了强有力的改革,从而成就了持续30年的高速发展。这些发展铺就了“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也进一步指引着发展。从后发型现代化视域探析,市场经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科学发展是“中国道路”的基本属性。

(一)激发经济活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了激活经济,国家开始允许用外资和市场来发展经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通过创办经济特区、减免税收、合资办厂等措施来吸引国外投资者到我国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其先进管理经验。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姓社姓资”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复杂的时局,一些人开始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丧失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质疑,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关于“姓社姓资”问题,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南方谈话”的一系列论述帮助人们冲破了思想的禁区。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下来。几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现阶段在资源配置上,市场经济要比计划经济更有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和世界接轨的需要。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格局。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就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借鉴“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模式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第三次世界产业转移大潮,利用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我国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出口加工业,成为“世界工厂”。2010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为帮助各国应对08年金融危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增强主体意识: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制度

上世纪80年代苏共放弃党的一元化领导,放弃科学社会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要因之一。而“亚洲四小龙”等后发型现代化地区的发展经验也表明,在经济发展初期和高速增长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障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力的保证了我国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具有诸多明显的优势,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和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能够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战略性和连续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了重大政策是在多方参与、酝酿、协商后的结果,代表了中国大部分民众的利益诉求,具有科学性。西方式民主的政党轮流执政容易导致政策制定只注重短期效果而没有一个长远战略性规划,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连续性无法得到保障。而中国是一党执政,能够制定具有长期战略性的政策,并且能够保证政策连续、有效的贯彻执行。

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我国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利益阶层,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只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赢得发展。1989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后发型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在实现经济初步发展后,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处理不当就容易陷入政治、种族、宗派、地区的争斗漩涡,失去实现现代化的机会。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人民的拥护,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很好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保护了发展的成果。

能够培养和选拔出优秀的政治人才。“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中国政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高层精英,必须要在基层、多个地方、不同岗位经过长期的锻炼。这和西方政治生态完全不同,在西方式的民主竞选制度下,金钱和口才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而个人能力却被边缘化。由于政党的轮替,党员必须和政党共进退,而一个人的政治生命是有限的,这造成政治人才的严重浪费。从现实政治实践看,中国的人才培养和层层选拔机制,有利于选出更有能力、更为优秀的人才。

(三)现代化困境:呼唤科学发展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快速发展,我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诸多社会问题的困扰。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利用率低;贫富差距扩大;物价上涨过快,房价过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不公现象、政府信息不公开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腐败问题严重;拜金主义、社会信任危机等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成为舆论的焦点!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发展不协调,我国的现代化道路遇到了困境,这不能不引起各方面的警觉与思考。这些问题是发展所带来的,也需要用发展的手段去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不再仅仅是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没有多方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无法持续,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发展为了人民,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成本。“高能耗、低产出,高投入、低收入”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这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集约型发展道路。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等以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实质上是从追求增长速度转变为注重经济效益,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阶层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两阶级一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新阶层逐渐形成。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我国已经形成了“十大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利益主体多元化,贫富差距扩大化,社会分配不公,不同阶层的矛盾日益凸现,突发性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已经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就要求统筹各阶层利益,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逐步缩小贫富差距,重视保护弱势群体,培育和扩大中间阶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要严肃查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官僚主义和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有效的化解各阶层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结语

综观中国几十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在不断融入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经济体系的进程中,在早期探索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屡屡失败之后,在吸收借鉴他国现代化模式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中国道路的基本逻辑在于:立足本国现实国情,合理借鉴而非盲目照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中国道路”来之不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已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有利于人民福祉的改革措施正在制定和落实当中。中国的改革还在路上,中国的现代化还在路上。“中国道路”是一个活的发展方式,它还没有完成,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但“中国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有希望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今天的中国仍走在这条绝不平坦的复兴之路上,但只要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遇到的困难,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1-19.

[5]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J].党建,2013,(04).

[6]林毅夫,蔡昉,李周,陈昕.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俞可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J].人民论坛,2008,(24):16-19.

[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2.

D616

A

1004-4310(2015)04-0100-05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4.024

2015-04-10

徐祥(1989-),男,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都超飞(1989-),男,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