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自《庄子》成语的形成方式

2015-04-17马启俊

关键词:庄子成语原文

马启俊



源自《庄子》成语的形成方式

马启俊*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汉语成语有其特殊性,从意义和功能上看,相当于词,从形式上看又相当于词组。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安徽历史要籍的《庄子》,因其语言表达的特殊性和在后世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汉语成语的重要来源之一。源自《庄子》的成语有截取、提炼、改造等多种形成方式,对其进行全面考察、细致梳理和认真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些宝贵的成语资源,为《庄子》等古代文献的阅读理解和今天的语言组织表达提供必要的服务。

《庄子》;成语;形成;方式

一般都把汉语成语看作词的等价物(equivalent)。张永言《词汇学简论》云:“成语是固定词组(包括‘句子形式’的词组)的一种,是熟语的主要部分。成语的意义和结构都很完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逻辑上成语一般表示概念,在语法上成语起句子成分的作用。所以,无论从意义上或功能上看,成语都相当于语言里的词。”[1]当然,也有人认为成语从形式和结构上看,都相当于词组。

因此成语作为语言单位,确实有其特殊性。从外在形式和内部结构上看,它的确不同于词,而是相当于词组,但是从使用上看,它又具有凝固性和约定俗成性特征,整体发挥作用,表达确定的意思,不同于普通词组的松散性和不定形性,相当于词。因此成语是介于词和词组之间的固定词组,其作用已等同于词,所以可以认为是词的等价物,因而也就可以把成语作为词汇学的研究对象。

汉语的成语作为特殊的固定组合,渊源有自,相沿成习。其主要来源是不同时期的民众口语和汉语书面语。在殷商卜辞里尚未出现四字格的成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词汇的丰富、语言的发展、文学创作的繁荣,加上诸子论辩风气的促进和政治、外交的需要,成语逐渐增多起来。

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安徽历史要籍,《庄子》的语言已从此前《尚书》《国语》《论语》等著作的古奥、质朴趋向于纵恣浪漫、奇幻玄妙、形象生动、风格多样。《庄子》的内容和语句得到普遍的引用,许多绝妙好辞和精彩片段不断被提炼、组合、凝固、引申,逐渐演化成后来的成语,《庄子》遂成为一大批汉语成语的源头之一。这些成语大多为人所熟知和常用,有的甚至至今仍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源自《庄子》的成语,以精炼的形式、深刻的内涵、高超的语言技巧,提高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我们对《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中国典故大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中华成语大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新世界出版社,1989)、《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汉语典故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等十余种成语、典故类辞书进行综合调查、整理和统计,互补遗漏,不重复计算各书重出的,结果显示源自《庄子》的成语有600余条。《庄子》全书共有65180个字,即形成600余条成语,其数量之丰,比例之高,完全可以和以出成语著称的《论语》《孟子》等先秦诸子著作相媲美。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量源自《庄子》的成语进行全面考察,细致梳理和认真分析其形成的方式,以便我们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些成语,为古代文献的阅读理解和今天的语言组织表达提供服务。

源自《庄子》的成语有多种形成方式,或截取《庄子》原文而成,或在《庄子》原文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提炼概括而成,或将《庄子》词语与其他书籍中的词语结合而成。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一、截取原文型。即成语所有构成成分均来自《庄子》原文。根据引用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直接截取、间接截取、直接截取和间接截取兼有三种类型。其具体形成方式如下:

(一)直接截取原文相连续的语言片段,形成独立定形的成语。如:

1.吐故纳新:吹呴呼吸,。(《刻意》)

2.哀莫大于心死:夫,而人死亦次之。(《田子方》)

3.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庚桑楚》)

4.苞苴竿牍:小夫之知,不离。(《列御寇》)

5.变化无常:芴漠无形,。(《天下》)

(二)直接截取原文前后两句中相连的语言片段而成。如:

1.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是,,名之曰“益多”。(《人间世》)

2.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大宗师》)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为天下哉?(《让王》)

(三)先分别直接截取原文前后两句中各自相连的两个字,再重新组合而成。整体上属于在直接截取基础上的间接截取,组成的成语多是前后对应的联合结构。如:

1.槁木死灰:形固可使如,而心固可使如乎?(《齐物论》)

2.溢美溢恶:夫两喜必多之言,两怒必多之言。(《人间世》)

3.含哺鼓腹: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止,而熙,而游。(《马蹄》)

4.窃钩窃国:彼者诛,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

5.亦步亦趋:夫子步,夫子趋,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田子方》)

(四)先分别截取原文前后两句里间隔一字的两个字,再组合而成。是两次间接截取的结果。如:

1.批卻导窾:大,大。(《养生主》)

2.呼牛呼马:昔者子我也,而谓之牛;我也,而谓之马。(《天道》)

(五)先直接截取原文某个语言片段,再省略其中的某个虚词或某个实词,构成四字格成语。这也是在直接截取基础上的间接截取。如:

省略连词“而”:

1.鹑居鷇食:夫圣人而,鸟行而无彰。(《天地》)

2.得鱼忘筌:筌者所以在鱼,而。(《外物》)

3.尊古卑今:夫而,学者之流也。(《外物》)

4.无病自灸:孔子曰:“然,丘所谓而也。”(《盗跖》)

省略代词“之”:

5.善刀而藏;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之。(《养生主》)

6.号天而哭:至齐,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之。(《则阳》)

省略助词“之”:

7.白驹过隙:人生天地之间,若之,忽然而已。(《知北游》)

省略介词“于”:

8.曳尾涂中: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于乎?(《秋水》)

省略介词“以”:

9.隋侯之珠:今且有人于此,以,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让王》)

省略副词“必”:

10.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必地矣。(《养生主》)

省略叠音成分中的一个音节:

11.昭然若揭: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日月而行也。(《达生》)

(六)先直接截取原文某个语言片段,再省略其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紧缩成以四字格为主的成语。这也是在直接截取基础上的间接截取。如:

1.心如死灰: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固可使乎?(《齐物论》)

2.官止神行: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知而欲。(《养生主》)

3.恢恢有余: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乎其于游刃必地矣。(《养生主》)

4.大惑不解:者终身。(《天地》)

5.一日千里:骐、骥、骅、骝,而驰。(《秋水》)

6.夏虫不可语冰:以于者,笃于时也。(《秋水》)

7.隋珠弹雀:今且有人于此,以侯之,千仞之,世必笑之。(《让王》)

(七)先直接截取原文某个语言片段,再增加词语,形成成语。如:

1.人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为不善乎幽间之中者,鬼得而诛之。(《庚桑楚》)

在“人得而诛之”上又加一“人”字而成。

2.投其所好:是故非以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庚桑楚》)

在“其所好”前加一动词“投”字而成。

二、词语置换型。即用同义词、近义词等词语置换《庄子》原文的相应词语而成。

(一)先直接截取原文某个语言片段,再置换其中的某个实词,构成四字格成语。如:

1.大相径庭: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不近人情焉。(《逍遥游》)

改动词“有”为副词“相”,原文“径庭”也由名词性词组变为动词性词组。“大有径庭”“大相径庭”都可以作为成语使用。

2.改容易貌:子产蹴然,曰:“子无乃称。”(《德充符》)

用同义词“易”置换“更”。

3.冰解雪释等:是乃所谓者能乎?(《庚桑楚》)

除直接截取原文“冰解冻释”为成语外,也作“冰解雪释”“冰消冻释”“冰消冻解”,都是分别以同义词置换相应词语而成。

4.齿若编贝等:今将军兼此三者,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音中黄钟,而名曰盗跖,丘窃为将军耻不取焉。(《盗跖》)

除直接截取原文“齿如齐贝”为成语外,也作“齿若编贝”“齿如含贝”,是以同义词“若”置换“如”,以动词“编”“含”置换形容词“齐”而成(三者不同义)。

5.荒唐之辞:以谬悠之说,,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天下》)

用同义词“辞”置换“言”而成。

(二)先直接截取原文某个语言片段,再置换其中的某个虚词,而词义基本不变。如:

1.扶摇直上:抟者九万里。(《逍遥游》)

用副词“直”置换连词“而”,使表义更具体明确。

2.存而勿论:六合之外,圣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齐物论》)

用否定副词“勿”置换同义词“不”。

3.以管窥天:是直,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秋水》)

用介词“以”置换“用”,体现了“以”的介词用法频率渐高于“用”的发展趋势。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仰天叹曰:‘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汉东方朔《答客难》:“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语曰”表明,在汉代,“以管窥天”已成为人们习用的成语。“以管窥天”进一步压缩后又可得“管窥”这一常用词。

4.似是而非:(庄)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也。(《山木》)

用代词“是”置换“之”,与“非”相应,符合“是非”对举使用的表达习惯。《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后汉书·章帝纪》:“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向熹《简明汉语史》认为“似是而非”语本《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2]“似而非”在形式、结构上都不如“似之而非”更接近“似是而非”,故此说恐误。

(三)先直接截取原文某个语言片段,再置换其中的两个以上的词语,构成以四字格为主的成语。如:

1.权衡轻重:为之。(《胠箧》)

《周书·王褒庾信传论》:“权衡轻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壮,丽而能典,焕乎若五色之成章,纷乎若八音之繁会。”由《胠箧》的“权衡以称之”到《周书》的“权衡轻重”,意思未变,形式则从五字减少为四字,更符合人们对成语的格式要求和表达习惯。

2.神乎其神: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而能精焉。(《天地》)

以“乎其”置换“之又”。

3.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秋水》)

也作“望洋惊叹”,以“兴”或“惊”置换原文的“向若而”三字。而“望洋兴嗟”则是以“嗟”再次置换“望洋兴叹”之“叹”而成,是双重置换。

4.与民更始:,罢兵休卒。(《盗跖》)

以“民”置换“天下”,意义相关,语词减省,使五字成四字,更符合格式要求和表达习惯。如《汉书·武帝纪》:“诏曰:‘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

(四)用通假字的本字、古字的今字或某字的异体字相置换而成。如:

1.百舍重茧: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因不辞远道而来愿见,,而不敢息。(《天道》)

“茧”通“趼”,表示手脚因长期摩擦生出的硬皮。故成语“百舍重趼”也作“百舍重茧”。如《战国策·宋卫策》:“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般。”

2.虚骄恃气: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达生》)

“憍”通“骄”,故用“骄”置换“憍”。另省略“而”。

3.白驹过隙:人生天地之间,若,忽然而已。”(《知北游》)

“郤”通“隙”,故用“隙”置换“郤”。另省略“之”。

4.捉襟见肘: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让王》)

“衿”与“襟”为异体字,故“捉衿见肘”亦作“捉襟见肘”。“肘见”颠倒为“见肘”。另省略“而”。

5.分庭抗礼: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渔父》)

“伉”通“抗”,皆可以表示“匹敌”“相当”之义,故用“抗”置换“伉”。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伉礼下布衣之士。”作“伉礼”。而《史记·货殖列传》:“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又作“礼抗”。

也有不用本字置换,仍用通假字的,如“播糠眯目”:“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天运》)“播”本通“簸”,表摇动,簸物,扬除。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播,假借为簸。”播糠:簸动以扬除粮秕;眯:物入目中。簸糠时糠屑迷住眼睛。比喻小的蒙蔽能够造成大的危害。但此处“播糠”并未置换为“簸糠”。也有仍用古字而不置换为今字的,如“自崖而反”:“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山木》)“反”与“返”为古今字关系,成语仍沿用古字“反”。

三、顺序颠倒型。即截取原文部分词语,然后颠倒其在原文的先后顺序,构成成语。

(一)颠倒构成成分在原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构成一个独立的成语。如:

1.一饮一啄:泽雉十步,百步,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养生主》)

先间接截取“一啄”“一饮”,再颠倒顺序,重新组合而成。

2.断鹤续凫:是故胫虽短,之则忧;胫虽长,之则悲。(《骈拇》)

完全是由后而前间接截取、重新组合而成。而成语“鹤长凫短”也是颠倒型,但与“断鹤续凫”的截取方式、语法结构和语意都不相同,因此各自独立。

(二)颠倒构成成分在原文的先后顺序,与另一个顺序与原文一致、意义相同的成语并行于世。如:

1.不生不死:无古今而后能入于。(《大宗师》)

也作“不死不生”。而成语“不生不灭”则属于以“灭”代替近义词“死”而成。

2.虫臂鼠肝: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乎?以汝为乎?(《大宗师》)

也作“鼠肝虫臂”。

3.傥来之物:,寄者也。(《缮性》)

又作“物之傥来”。

4.短绠汲深:者不可以。(《至乐》)

又作“绠短汲深”。

5.跫然足音: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良位其空,闻人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徐无鬼》)

亦作“足音跫然”。

四、内外结合型。即成语的一部分词语和意义取自《庄子》原文,另一部分取自其他书籍或民间俗语,内外结合而成。如:

1.椿萱并茂:上古有大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逍遥游》)

又,《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萱)草,言树之背。”椿:长寿的大椿,用以象征父亲。谖同萱,即种在北堂的萱草,据说能使人忘忧。因旧时妇女常居北堂,故用萱草象征母亲,称母亲为萱堂,称父母为“椿庭萱堂”。“椿萱并茂”用椿萱都很茂盛来比喻父母健在,又作“椿萱同茂”,秋瑾《临江仙·题李艺垣〈慕莱堂诗集〉》:“忆昔椿萱同茂日,登堂喜舞莱衣。”

2.支离破碎:夫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其德乎?(《人间世》)

又,《淮南子·要略》:“缪称者,道德之论,差次仁义之分。”取《人间世》之“支离”与《淮南子》之“破碎”组合而成成语“支离破碎”。

3.初生之犊不惧虎:汝瞳焉如,而无求其故。(《知北游》)

“新生之犊”也作“初生之犊”。《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俗云:‘。’”“俗云”表明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初生之犊不惧虎”已作为成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初生之犊不惧虎”亦作“初生之犊不怕虎”“初生牛犊不畏虎”“初生牛犊不怕虎”,都是常见的成语,也都是《庄子》原文在民间的运用和扩展而形成的成语。

4.迫在眉睫:(老子)曰:“向吾见若之间。”(《庚桑楚》)

又,《列子·仲尼》:“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来干我者,我必知之。”由《庄子》的“眉睫之间”到《列子》的“近在眉睫之内”再到今日成语“近在眉睫”“迫在眉睫”,有一个逐渐凝炼定型的演变过程。

5.洗耳投渊: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见之。”因自。(《让王》)

又,《孟子·尽心上》“古之贤士,何独不然”句汉赵岐注:“乐道守志,若许由,可谓忘人之势矣。”“洗耳投渊”这个成语正是用两个典故中的“洗耳”“投……渊”组合而成,来比喻高士隐逸,恶闻政事。《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故有洗耳投渊,以振玄邈之风。”

五、提炼概括型。即就《庄子》某一段或某几段话,概括引申,锤炼加工,取其精华,补其大旨,用精炼简短(多为四字)的言辞加以表达。此类成语实际上是《庄子》与后人共同创造的。

(一)以《庄子》原文某一句或几句话的少量词语为表义基础,增加其他词语以补足相关语义而成。如:

1.栩栩如生:昔者庄周梦为蝴蝶,然蝴蝶也(《齐物论》)取原文“栩栩”为修饰语,作述宾结构“如生”的状语,构成偏正式成语。

2.方外之人:彼游之也。(《大宗师》)

取原文“方”“外”为修饰语,另加中心语“之人”,形成偏正式成语。

3.碧血丹心:苌弘死于蜀,藏其,三年而化为。(《外物》)

以原文“血”“碧”加“丹心”组成联合式成语。如清丘逢甲《和平里行》:“南来未尽支天策,碧血丹心留片石”,亦作“丹心碧血”“碧血红心”。

(二)对《庄子》原文某一段或某几段话的意义进行提炼概括,以精炼简短的词语加以表达,形成成语。如:

1.樗栎庸材:吾有大树,人谓之,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逍遥游》)又,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社树……是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人间世》)

此成语综合《逍遥游》《人间世》两段文字而成。亦作“樗栎凡材”“樗栎散材”。

2.俯仰由人: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天运》)

“俯仰而不得罪于人”用更精炼的“俯仰由人”表达,字数减少,句式由否定变为肯定,而意义不变。

3.群蚁附膻:羊肉不慕蚁,。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虚,而十有万家。(《徐无鬼》)

“群蚁附膻”正能很好地概括原义,比拟后文。

4.触蛮交战: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氏。,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则阳》)

也作“蛮触之争”“蛮触相争”“蜗角虚名”“名争蜗角”等,都是从不同侧面概括这个著名典故的旨意。

5.探骊得珠: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龙颔下。子能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列御寇》)

成语“颔下之珠”也提炼自这段文字,然而清蒋坦《秋灯琐忆》所记有所不同:“余读《述异记》云:‘龙眠于渊,颔下之珠,为虞人所得,龙觉而死。’”可能是同一材料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六、化用典故型:源自《庄子》的成语有许多是由《庄子》中的典故演化而来的。由于《庄子》的典故数量众多,生动传神,被后人长期、反复引用,以至于从同一个典故、同一段文字中往往演变出一大批相关的成语和典故词语。这些家族式的成语和词语不仅存在异写问题,而且在结构和使用上既具有相关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独立性。这是特殊的提炼概括、变化生成的成语。如:

1.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盗跖》)

《汉书·东方朔传》注:“尾生,古之信士,与女子期于桥下,待之不至,遇水而死。”后人常用这个故事表示男女相会、守信和爱情,“尾生”也用来指称坚守信约的人。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魏嵇康《琴赋》:“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与之相关的常用成语有:

柱下期信:指约会。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将心学松蕣。”

尾生桥下:温庭筠《答段柯古见嘲》:“尾生桥下未为痴,暮雨朝云世间少。”

尾生之信:《三国志·钟离牧传》裴松之注引徐众评:“不取尾生之信,非信所也。”

信如尾生:《战国策·燕策》:“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史记·苏秦列传》:“今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

抱柱信:《玉台新咏·古诗八首·穆穆清风至》:“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

另如“抱柱之信”“尾生抱柱”等,都可比喻和赞誉坚守信约。例略。

类似的演化例子还有很多,如由《逍遥游》中著名的鲲鹏典故演化的成语有“鹏程万里”“云路鹏程”“扶摇直上”“抟翼万里”“鲲鹏展翅”“鲲鹏变化”“鹏举抟天”“巨鱼化”“抟风鹏”“九万鹏”“垂天翼”“垂天翮”“垂天翅”“垂云翼”“鲲鹏化”等;由《秋水》中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观鱼时的著名论辩产生了一批成语,如“濠梁之辩”“濠梁之上”“濠梁之风”“濠梁之气”“濠上之风”“濠上之乐”等;由《田子方》中颜渊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产生了“奔逸绝尘”“亦步亦趋”“瞠乎其后”“不言而信”“哀莫大于心死”“失之交臂”“交臂失之”等。

七、同源异写型:由于源自《庄子》的成语形成方式多种多样,人们的表达需要和言语习惯各不相同,以及语言文化发展变化的交互影响,常常会出现出处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写法却不同的成语异写情况。由这些综合原因构成的成语家族的成员,最少的只有两个,最多的有十几个。如:

存而不论、存而不议、存而勿论(《齐物论》),不见全牛、目牛全无、目无全牛、目无牛、无全牛(《养生主》),螳臂当车、螳臂挡车、螗臂扼辙、螗蜋奋臂(《人间世》),得心应手、呼马呼牛、呼牛呼马、呼牛唤马、呼牛也可呼马也可、呼牛亦应呼马亦应、呼牛作马(《天道》)等。

八、综合构成型。即同一成语,存在着上述两种以上的形成类型,是多种构成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如:

1.薪尽火传:,,(《养生主》)

截取原文和顺序倒置兼有。

2.虚与委蛇: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应帝王》)

截取原文和顺序倒置兼有。

3.心服口服: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寓言》)

截取原文和顺序倒置兼有。

参考文献:

[1]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123.

[2]向熹.简明汉语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69.

H131

A

1004-4310(2015)04-0029-06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4.007

2015-04-14

安徽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省级精品课程《民间文学》”(教高[2009]9号);皖西学院2013年度委托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2013zb36)。

马启俊(1965—),男,安徽省金寨县人,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训诂学和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庄子成语原文
拼成语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猜成语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