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用途语言本体研究的认知转向
——《术语与专业语言的认知语言观》评介*
2015-04-17卢华国
张 雅 卢华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专门用途语言本体研究的认知转向
——《术语与专业语言的认知语言观》评介*
张 雅 卢华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顺应术语学的描写趋势,研究者不再对术语与词语做截然的划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开始在术语学和专门语言研究领域得到应用。受此驱动,Faber(2012)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对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和术语研究的启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然后评述了该书的主要特点与不足。
术语学;专门用途语言;框架术语学;认知语言学
1.引言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LexiCon研究团队最近几年在国际术语学界比较活跃,他们编纂了服务于翻译和术语分析的术语数据库EcoLexicon,发表了大量术语学方面的研究论文1.http://lexicon.ugr.es/fbt。该团队提出的框架术语学(Frame-based Terminology)成为当代描写术语学的重要理论流派之一。《术语与专业语言的认知语言观》一书由Mouton De Gruyter公司2012年出版,系该社认知语言学应用系列从书中的第20部,由LexiCon的负责人Faber教授担任主编。该书旨在探索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术语分析中的应用问题,反映了Faber教授等人对术语学研究前沿课题的最新思考。全书分为5个部分,下面逐章概述其主要内容,然后做出简评。
2.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是导论,由Faber撰写。
作者强调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分析专业语言和术语知识单位的重要性,对研究的目的和该书的结构做了简要说明。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共由三章组成。
2.1 章“术语学与专业语言”,由Faber和Rodríguez撰写。作者首先强调了术语学研究同语言学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回溯了术语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之后,作者指出虽然框架术语学也是对以规范为主的普通术语学理论的反拨,在基本观点方面与交际术语学、社会认知术语学等理论流派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与这些理论相比,框架术语学的明显优势在于充分考虑了术语的语义—句法维度。作者考察了原型、框架、域矩阵等认知语言学概念对框架术语学所带来的启发,简要介绍了框架术语学如何借助自上而下方式和自下而上方式从专业域(specialized domain)中抽象出原型域事件(prototypical domain event)并基于该事件对术语知识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表征。最后,作者还以环境科学中的erosion为例说明了从语料库索引行中提取术语知识的重要意义。
2.2 章“专业语言中的隐喻和转喻”,由Sánchez、Linares和Faber撰写。作者首先简述了有关隐喻和转喻方面的一些知名著作,指出了隐喻和转喻之间的联系以及隐喻和转喻在专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事实。作者结合具体例子介绍了如何在“不变原则”“概念整合”“域的不确定性”等理论的关照下认识专门语言中的隐喻和转喻的特点和功能。他们特别强调专业语言中的隐喻和转喻不仅能够产生新术语,而且有助于人们对新概念或抽象概念的理解。在这章的最后一节,作者把专业语言中的隐喻分为非专业约束型隐喻(non-domain-constrained metaphor)和专业约束型隐喻(domain-constrained metaphor)两类,并基于语料库考察了环境科学文本中的这两类隐喻。
2.3 章“专业语言翻译”,由F a b e r和Gómez-Moreno撰写。作者首先探讨了把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基于专业交际的核心构成要素,作者论述了专业翻译中作者、译者、读者以及文本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一定量的基础专业知识和专科词典、术语库等资源对专业译者的重要性。作者简要描述了专业文本的特点,指出动词及其论元往往反映了文本所要发挥的功能,然后以医学文本中的implicate/implicar为个案说明了译者在目标文本中激活这些谓词及其论元的重要性。最后,作者指出在专业翻译中与其努力在词语之间建立简单的对应关系,不如探讨如何表征概念或知识并选择最相关的部分在目标文本中予以再现,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部分“作为专业知识单位的术语”,由两章组成。
3.1 章“专业语言的语义学研究”,是全书篇幅最长的一章,由Araúz,Faber和Silvia Martínez撰写。作者首先简要描述了框架术语学在语义和概念组织方面的基本观点。作者把术语知识库EcoLexicon定位为语言知识本体,详细介绍了如何把词典分析和语料库检索相结合以提取和分析建库所需的数据。作者认为术语学应该参照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可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对专业概念知识进行相应的动态表征:在宏观层面上,借助子事件对语义角色进行配置;在微观层面上,基于层级和非层级关系形成概念网络;在中观层面上,术语释义模板应与子事件和概念网络保持一致。在举例解释了各种概念关系之后,作者指出概念所属的类别决定了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组合可能。三位作者还参照生成词库理论中的物性角色(qualia role)对概念和概念关系进行了分类,认为把物性角色与术语定义结合可提高后者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他们还说明了在基于概念范畴呈现知识结构的同时,在学科范围方面可做进一步选择和限制,从而避免信息过载。在本章的最后一节,作者指出在对事件和客体的层级表征中,专业特有的概念关系往往出现在范畴中能够产生意象(mental image)的基本层范畴。
3.2 章“专业语言的语用学研究”,由Faber 和Pizarro撰写。作者首先考察了与专业交际相关的一些核心维度以及其他对专业交际产生影响的因素,指出这些要素在研究中都应该予以充分考虑。作者描述了语用学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和认知取向视角,解释了如何在认知语言学的背景中把这两个视角应用于专业语言研究。作者指出术语学研究日益认识到语境因素的重要性,专业文本中普遍存在的术语变体正是语境因素制约的结果。作者结合专业语言实例重点分析了以下三个语用维度在专业交际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框架是术语意义的来源,为理解术语提供了多种可能;语境(此处指文本,作者注)不仅传达专业知识,对语境的选择也是实现交际目标的途径之一;识解(construal)反映了讲话者的视角,涉及交际双方的地位、共享的专业知识以及交际意图或期待。
第四部分“专业语言表征中的语境信息:语言语境和图像”,由两章组成。
4.1 章“术语词条的语境选择”,由Reimerink,Quesada和Martínez撰写。作者指出语境同术语定义一样,也参与术语意义的建构,精心挑选的语境可以促进术语使用者合成空间的形成,因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术语。作者进一步解释了语境选择的标准,即不仅需要考虑语境中所含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应该把知识形式与重要关系(vital relation)相结合,挑选那些对术语定义形成信息补充的语境。 最后,作者基于三个个案研究探讨了语境选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2 章“图形信息”,由Velasco和Faber撰写。作者首先探讨了内部图像(意象与意象图式)与外部图像之间的关系,认为图形也可以描写概念,与语言语境形成互补。作者指出,与语言一样,图形在句法方面表现为由不同的形态要素按照一定模式组合而成,在语义方面能够传达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同义关系,在语用方面则表现为因用户需求、文本专业程度不同而发挥不同的功能。最后作者从认知—符号视角把图形信息分为形象图形、抽象图形和动态图形三类,指出这三类图形信息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8种图像简况(image profile),结合实例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第五部分是结论,由Faber撰写。
作者强调了术语学研究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重要性,对前述各章内容进行了总结。
3.简要评价
束定芳(2012)考察近10年来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领域、重要活动和成果后,归纳了以下三点研究趋势:(1)原有研究领域和课题得到拓展与深化;(2)跨学科和应用研究得到拓展;(3)研究方法逐渐向实证方向发展。从束定芳(2012)可知,国内外认知语言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大多以普通语言为研究对象,对于专业语言中的认知维度关注较少。《术语和专业语言的认知语言观》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术语学和专业语言进行了系统研究,既顺应了前述认知语言学的3个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专业语言研究方面的空白。
从总体上看,该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本书跨学科特征明显。该书的研究对象是术语学和专业语言,自然会触及某些具体的专业学科。除从EcoLexicon所涵盖的环境学科中援引了大部分的例子,该书中还有小部分例子来自于其他学科。例如,该书2.2章对专业语言隐喻和转喻的分析就涉及海洋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医学、软件设计、汽车工程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由于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审视术语学研究,该书借鉴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该书每章每节读者都能发现熟悉的认知语言学术语。例如,作者在2.1章中特别指出框架(Framebased)术语学在借鉴Fillmore框架语义学的同时,还吸收了其他认知语言学流派的相关理论或概念(如Langacker[1987: 147]的域矩阵),所以框架术语学之框架概念基于但不囿于Fillmore的框架概念。此外,该书还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例如,作者在3.1章指出,根据认知心理学家Barsalou(2003)的“情景中的概念化(situated conceptualization)”理论,对概念的处理总是基于典型的背景和事件,所以本书作者强调了语境在概念的多维表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该书与文本分析结合紧密。该书涉及语言学以外的多门具体学科,因而对不了解相关学科背景的普通读者造成了潜在的理解障碍。为此,作者在每章每节先对理论进行阐释,然后从专业文本中挑选一定量的例证进行详细讲解,突出体现在相关章节(如2.1和4.1章)针对环境科学文本所展开的个案研究中。该书的这一特点与框架术语学所倡导的基于专业语料库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最后,该书的应用性强。框架术语学理论是从术语知识库编纂实践中提炼和升华而来的。因此,该书对该理论的解释几乎可以看作是对EcoLexicon编纂原则的系统描述,这不仅有助于读者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而且对专科学习型词典编纂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例如,章宜华(2009)指出专科学习型词典的中观结构负责框架成分之间、框架与框架之间或框架与外部材料之间特定属性的联系。该书对概念多维表征的论述在这方面可直接提供借鉴。该书所提倡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对数据驱动的ESP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普通英语(EGP)教师一般不具有学科知识背景,学界对于他们能否胜任ESP教学一直存在争议(张济华 2009:132)。框架术语学借助知识型式从专业语料库中提取概念知识,对于解决EGP教师的专业知识短板不无启发。
该书的第1部分是导论,第5部分是结论,在每一章的开头都对这章主题进行简介,在结尾之处又对这章的主要观点予以概括,旨在把全书内容统一起来,方便读者理解。然而,有些章节与本书理论框架——框架术语学——关系松散,因而游离于其他章节之外。例如,2.2章指出了隐喻和转喻在专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事实,阐述了在框架术语学视域中研究隐喻和转喻的可能性,但是并没有解释清楚隐喻和转喻同框架术语学之间的关系,在其后3.1章中也没有提及,使得这章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研究专题。其次,部分章节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还不够深入。例如,作者在2.3章仅仅强调了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专业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并没有结合实例给出具体的翻译方法,使得这章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仅流于表层,难免让关注专业翻译实践的读者感到失望。最后,该书以环境科学、医学等自然学科为背景提出的相关理论或观点,对人文社会科学是否适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例如,作者在2.2章指出总事件(General Framebased Event)中的施事、受事、工具等模板为组织各专业领域的具体概念提供了描写框架,但是这样一种描写方法似乎更适合自然科学领域,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否适用还不得而知,而该书作者对此并无说明。
该书虽然存在上述不足,但是作为一部把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成果系统应用于术语学和专业语言研究的著作,该书拓展了术语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域,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所以特别值得术语学或认知语言学研究者一读。
束定芳.近10年来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外语研究,2012(1):36-44.
章宜华.关于双语教学与双语专科学习词典的几点设想——以英汉词典为例[J].外语界,2009(4):30-37
张济华、高钦、王蓓蕾.语料库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词汇教学探讨[J].外语界,2009(3):17-23.
H319
A
1006-2831(2015)11-0234-4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66
2015-8-17;修改稿:2015-8-26
*本文系江苏2015年度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自建专业网络语料库的专门用途英语(ESP)词汇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5SJB058)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度教改课题“基于EAP理论的理工类高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18850131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研究还受到2012年度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