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博硕论文理论视角综述
2015-04-17何芳芳
何芳芳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近十年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博硕论文理论视角综述
何芳芳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为获得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理论研究视角的整体认识,整理分析中国知网2005年至2014年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博硕论文,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理论研究视角划分为传统视角和特定理论视角两大类,其内部又各有划分,通过概括分析各视角的代表性论文,加深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理论视角的认识,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儿童文学;翻译;理论视角
1.引言
当下,家长更为重视儿童教育,为满足家长和儿童的需求,翻译出版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相比之下,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却长期得不到重视,儿童文学翻译实践得不到有效理论指导,译作良莠不齐。为促进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给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译作,必须进行系统深入的儿童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博硕论文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的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博硕论文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理论视角,以期对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有促进作用。
2.研究方法
笔者收集了中国知网2005年至2014年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理论视角相关的硕士论文338篇。将这些论文分为传统理论视角和特定理论视角两大类。传统研究视角39篇,其中包括31篇语言视角,8篇文化视角。特定理论研究视角299篇,其中功能主义/目的论视角94篇,描写学派视角52篇,美学/接受美学视角62篇,语言学视角25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23篇,哲学视角12篇,生态学视角5篇,计算机技术辅助视角5篇,心理学视角4篇,伦理学视角3篇,“信达雅”视角2篇,社会学视角1篇,信息学视角1篇,另外10篇归入其他视角,主要包括一些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3.分析
3.1 总体分析
笔者发现2005年至2014年有一篇针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博士论文,其他皆为硕士论文,这说明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论文数量来看,2005~2014年分别为4、11、12、13、23、22、30、66、79、78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从各类论文的数量上可以看出,特定理论视角研究多于传统理论视角研究,特别是功能主义/目的论视角和美学/接受美学视角为主流,另外也有一些崭新的视角,但数量较少。
3.2 分类分析
3.2.1 传统视角分析
3.2.1.1 语言(对比/差异)视角
这类研究以英汉语音、词汇、句法、语篇、修辞等对比为基础,分析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方法、技巧、策略等方面的指导。裴斐从语音角度出发,讨论音美再现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以赵元任译《阿丽斯漫游奇境记》为例,分析了音美再现的相关技巧。
3.2.1.2 文化(对比/差异)视角
这类研究基于英汉文化因素的对比,分析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方法、技巧、策略等方面的指导。张霄指出翻译时出现的文化缺失问题是由不同历史和社会背景导致的,添加注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制作调查问卷,分析读者对《丛林之书》译本中注释的满意度和重要度的评估,指出与“语境”、“文化特色”相关注释的重要性。
3.2.2 特定理论视角分析
3.2.2.1 功能主义/目的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从语言学角度转向德国功能主义研究,主要理论有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赫兹·曼塔利(Holz-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汉斯·费米尔(Hans J.Vermeer)的目的论,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的文本分析模型(Munday, 2010: 73-88)。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对译者来说了解原文翻译目的及译文要发挥的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吕浚生分析了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启示,并对比赵元任和吴钧陶《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翻译,以目的论“关联”和“连贯”概念为参照,分析译文的不同翻译策略和功能,体现了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
3.2.2.2 美学/接受美学
美学视角是从儿童文学作品本身美学特点出发,探讨儿童文学翻译对美学信息的传达。潘华方介绍了巴金的翻译美学思想,以其所译《快乐王子及其他》为例,从语言、意象、风格三方面分析译文对原文美的体现,以期大家对儿童文学翻译有更深的认识。
胡开宝、胡荣指出“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根据接受理论,读者是文本接受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和能动的主体。读者的先在理解或期待视野和审美能力直接影响文本的理解和接受。”姚思解释“期待视野”为“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任一文本的思维定向”(姚思、霍拉勃著,周宁、金浦译,1987:339-341)。胡君分析了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以《哈利·波特》为例,分析现代儿童期待视野扩展与变化下对文本选择的要求、译文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优缺点,建议译者满足儿童读者扩大且变化的期待视野。
3.2.2.3 描写学派
20世纪七十年代,除了德国功能主义研究,翻译学研究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代表人物以色列文化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提出了多元系统论,在此基础上,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提出了描写翻译学理论及翻译规范。
Even-Zohar认为“翻译文学不仅是文学系统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活跃的部分”。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的位置将决定翻译实践。邓琴运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图里的翻译规范对安徒生童话汉译的四个时期进行描写性的历时研究,揭示了不同时期安徒生童话译本选择、接受和翻译规范体现的不同特点及文化环境、社会条件等决定因素。
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èvre)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改写的动力是意识形态和诗学,文学系统的控制因素有业内专家、赞助人和主流诗学,诗学、意识形态与翻译相互作用。李颖昕以《小王子》三个中译本为例,分析了翻译操纵论中的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对于译本形成的影响,指出了《小王子》大量复译背后的操纵因素。
描写学派的发展促使人们认识到译者主体地位,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了术语——“创造性叛逆”,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谢天振,1999:137)。胡波分析了儿童文学的特点,解释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以赵元任译《阿丽斯漫游奇境记》为例,分析其创造性叛逆的合理性。
3.2.2.4 语言学
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了顺应论这一重要语用学理论。他提出语言有变异性、协同性和顺应性。宋志平在探讨翻译时结合顺应论,指出翻译“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毛慧青从顺应论的四个主要方面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分析《柳林风声》的两个中译本,指出儿童文学翻译是为达到上述四个层面的顺应而不断做出选择,从而满足儿童需求的过程。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由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提出,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过程,话语的关联取决于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付出的努力,最佳关联即在最小认知努力下获得最大语境效果。格特(Gutt)受此理论启发,认为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赵彦春指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1)解释翻译活动;(2)指导翻译活动;(3)奠定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郭贵丽用关联理论解释翻译过程,通过实例为译者达到最佳关联提出建议,分析如何将直接和间接翻译理论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韩礼德将语言的元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气和情态系统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徐涛针对儿童文学的特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语气和情态系统对人际意义塑造的作用,比较探讨了两位译者语言的不同,对翻译过程中人际意义的传达提供借鉴。
3.2.2.5 功能对等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出翻译不应拘泥于形式,而是动态对等,找到最贴近原文的对等语,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对等的阅读效果。王洁在该理论指导下,以《汤姆·索耶历险记》为例,从意义、风格、文化上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如何实现功能对等。
3.2.2.6 哲学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理论的主要论点为“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无论是理解的主体——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两者都各自有自己的视界。他主张应在理解过程中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达到‘视界融合’,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界,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王岳川,1999:216)。包红玉基于哲学阐释学的三个主要观点,分析比较《快乐王子》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的译者策略、句法、词汇和修辞,解释了重译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
胡塞尔在其现象学中提出了“主体间性”,“世界不是作为个体的先验的自我的意识活动的对象,而是作为个体的主体间社团(an intersubjective community of individuals)的意识活动的对象……世界是在各个个体的主体间社团这个共同体的意识活动中被构成的,而个体的自我就‘体现’在这个主体间社团中”(王岳川,1999:30)。陈大亮认为主体间性理论超越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王红敏基于该理论,分析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沟通的重要性,以《秘密花园》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提出译者要如实再现原作者要传达的主题、人物等,并创作儿童喜爱的语言表达方式,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提出的重要理论,强调没有他者,就没有不同于‘我性’的‘他性’,对话是无法完成的。王铭玉分析巴赫金所提“解释”和“理解”的不同,“在解释的时候,只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解释不含有对话因素。反之,在理解的时候,则有两个意识、两个主体……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对话性的”。鲁赟从对话理论的视角出发,说明译者应以读者为中心,展现儿童的狂欢主义文化,并以《狮子,女巫,魔衣橱》的不同译本展开案例分析。
3.2.2.7 生态学
胡庚申指出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适应”、“译者选择”等是其重要概念。钟声分析了译者的生态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以任溶溶和杨静远翻译的《柳林风声》为例,指出优秀的译本是译者同时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产物,证明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能够适应多方面翻译生态环境的要求。
3.2.2.8 计算机技术辅助
语料库是20世纪50年代新兴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项研究。廖七一指出20世纪90年代蒙娜·贝克(Mona Baker)等翻译理论家将其运用到翻译研究中,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工具和新的研究思路。臧光亚以汉语为导向,自建小型儿童文学(6~12岁)翻译语料库,对儿童文学翻译语言和特点进行描述分析,指出儿童文学翻译文本词汇、句法特点,词汇、句法层面欧化导致语言拖沓、句子冗长,口语化程度低等给儿童阅读造成障碍,提醒译者注意这些问题。
翻译软件对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也大有裨益。黄湘雨介绍了使用翻译软件SDL Trados Studio2011开展翻译项目的过程,并指出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2.2.9 心理学
儿童处于特殊发展阶段,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概括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帮助人们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翻译儿童文学作品要考虑到儿童心理的特殊性,才能使译文更贴近儿童、为儿童喜爱。陈路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如何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采取有效翻译策略。
3.2.2.10 伦理学
骆贤凤指出“翻译,和其他的人类行为一样,是一项在人的意识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和意图所选择的主观能动性活动。可以说,翻译活动就是一种伦理活动……正确的翻译伦理观有助于协调翻译主体之间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翻译活动及翻译研究的良性发展。”张雪介绍了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五个主要翻译伦理模式——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伦理,分析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和翻译现象,同时指出了理论的局限性,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也为翻译伦理学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3.2.2.11 “信达雅”
“信达雅”理论首先由严复提出,“信”指译文准确,“达”为译文通顺,“雅”为译文优雅有文采。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成为我国传统译论的精髓。丁丽萍在“信达雅”标准的指导下,从语音、词汇等层面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如何传递童真、童趣。
3.2.2.12 社会学
“惯习”“场域”“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重要社会学概念。彭郅洁指出布尔迪厄提出的惯习“是一个同时具备了持续性与变换可能性的性情倾向(dispositon)体系”。布尔迪厄的理论概念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殷翠玲介绍了我国译学界对惯习的运用,指出译者的惯习包括职业和语言惯习,分析《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赵元任译本和王永年译本,找出其中的差异,并分析了两位译者职业、语言惯习对他们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成人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突破自身的不利惯习的束缚。
3.2.2.13 信息学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是信息论的创始人。信息论基本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就将信息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之中。万泽介绍了奈达在信息论指导下提出的翻译过程两种传输负载形式——形式负载和意义负载,分析两种负载形式在马爱侬译《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的体现,指出译者要从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减少传输负载,创作出儿童易于接受的儿童文学译作。
3.2.2.14 其他理论
一些翻译家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如许渊冲先生提出了音形意“三美”,高健先生提出了语性理论。刘燕妮分析了高健先生的语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分析了儿童文学翻译中如何体现源语风格。
综上,翻译研究很大程度上是跨学科的,儿童文学翻译理论视角的多元化可以体现出这一点。视角的多元化体现了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另外,视角的运用不是单一绝对的,例如上面提到的语料库研究与传统语言对比研究就是紧密结合的。本文所划分的视角是基于论文的主要视角。
4.反映的问题
(1)重复性研究。目的论视角的论文数量最多,约占27.8%,且所分析的案例范围窄,集中在《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笔者建议应该拓宽视角和案例范围。
(2)新视角偏少。翻译研究是跨学科的,只有多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才能不断发展,社会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在当今社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值得更多借鉴。
(3)研究体裁的局限性。所研究体裁大多集中在儿童文学中的小说、童话上,儿童文学的体裁很丰富,包括儿歌、儿童诗、儿童戏剧、图画书等等,每种体裁都值得研究,不应局限于某一两种,这样才可以丰富完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5.结语
近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作品越来越多,体现了社会对儿童的关注,在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不断增加的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应该同步迈进,才能更好地促进翻译实践,为儿童创造出更好的翻译作品。
上述研究反映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方法意识、创新意识正逐步增强,但仍然有待提高,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和范围,使研究更加全面深入。本次研究为近十年博硕论文,时间跨度小、材料范围窄,具有一定局限性,下一步研究希望能够有所改进,使时间跨度更长,材料范围更广。
Even-Zohar.The Position of the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Polysystem[J].Poetics Today, 1990.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73-88.
包红玉.论哲学阐释学在《小王子》重译中的适应性[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2).
陈路.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以《小王子》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4.
邓琴.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安徒生童话百年汉译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丁丽萍.从Mother Carey’s Chickens的翻译看“信达雅”标准下的儿童文学翻译[D].兰州:兰州大学,2013.
胡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镇江:江苏大学,2009.
胡君.儿童期待视野的扩展与当今儿童文学翻译[D].长沙:中南大学,2009.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胡开宝、胡荣.论接受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J].中国翻译,2006(3).
郭贵丽.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黄湘雨.儿童科普文学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汉译实践报告[D].烟台:鲁东大学,2014.
李颖昕.翻译操纵论视角下的《小王子》复译现象分析[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2.
廖七一.语料库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0(5).
刘燕妮.从语性理论看Matilda三个中译本的文体风格再现[D].长沙:湖南大学,2010.
鲁赟.从对话理论的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骆贤凤.中国翻译伦理研究述评[J].中国翻译,2009(3).
吕浚生.从目的论视角看儿童文学汉译翻译策略——以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D].成都: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毛慧青.顺应论对儿童文学英汉翻译的启示[D].兰州:兰州大学,2012.
潘华方.巴金的儿童文学翻译美学思想研究兼评《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中译本[D].长沙:中南大学,2010.
裴斐.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音美再现[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彭郅洁.场域-惯习视域下的译者抉择-以翟理斯《聊斋志异选》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2).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37.
徐涛.关于儿童文学翻译中人际意义重构的探索——以《夏洛特的网》的两中文译本为例[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万泽.儿童文学英汉翻译中的传输负载[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2.
王洁.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汤姆·索耶历险记》三个中译本个案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5.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0,216.
王红敏.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儿童文学汉译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王铭玉.符号性质及对话理论——巴赫金思想研究[J].外语学刊,2010(6).
姚思、霍拉勃著.周宁、金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39-341.
殷翠玲.译者惯习与儿童文学翻译语体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臧光亚.基于语料库的儿童文学翻译语言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钟声.生态翻译学观照下的儿童文学翻译[D].合肥:安徽大学,2011.
张霄.注释作为儿童文学翻译补偿手段的有效性评述——以Jungle Books中译本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张雪.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解读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D].天津:天津大学,2011.
H315.9
A
1006-2831(2015)11-0204-5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58
2015-8-24;修改稿:20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