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为新:巧探陌生化视域下的乐府诗翻译
2015-04-17方怡君
方怡君
(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以故为新:巧探陌生化视域下的乐府诗翻译
方怡君
(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作为一种融合叙事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体裁,乐府诗借“缘事而发”、“浅而能深”的艺术内容展现出中国古典文学的悠扬意蕴。在乐府诗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从陌生化的视域出发,在把握译语受众“证同”和“趋异”心理的基础上,有效调整其对于不同文化诗歌之间的认知距离,从而实现延长读者审美感受、传达作品文学性的预期目的。
翻译;乐府诗;陌生化;认知距离;受众
1.引言
始于秦而兴于汉魏,深赋文化蕴涵的乐府诗在中国历史的积淀中焕发出文学瑰宝的熠熠光彩。该诗体“承先秦楚辞之风,启唐诗宋词之雅,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贾晓英、李正栓,2010:91),朗朗上口的名句和歌以咏志的情怀已经成为根植在中国受众心中的文化烙印。乐府诗通过“缘事而发”的叙述内容,有效地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较为完整的艺术情节,同时,借恰到好处的细节刻画和质朴自然的抒情语言展现“质而不俚,浅而能深”的深切意蕴。谈及乐府诗的翻译,中外已有多位学者围绕这一注重渲染铺陈、详于叙事的文学体裁展开研究。本文拟从陌生化理论的视角入手,关注乐府诗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和受众意识,在满足受众预期的前提下,有效调控其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认知距离,以期向他们传递中国诗歌文学的独特魅力。
2.陌生化与受众意识
正如柯勒律治所言,诗歌的任务是“表现日常事物新奇之美和创造一种超自然的感觉,将读者从日常的昏睡中唤醒,以将他心灵的注意力转向我们周围世界奇妙和迷人的一面:在这个世界中,有着许多取之不尽的宝藏,可由于受实际利益和习惯的影响,我们不具有能够接受它们的眼睛、能够倾听它们的耳朵,和能够感觉和理解它们的心灵。”(转引自张冰,2000:230)因此,诗歌借由文学性吸引读者关注,而文学性则是通过打破认知常规、以故为新的陌生化手段得以实现的。
俄国形式主义创始人维·什克洛夫斯基首次系统地提出了陌生化理论。他在1917年所著的《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到,“艺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对事物的感觉即幻想,而不是认识;事物的‘陌生化’程序,以及增加感知的难度和时间而造成困难形式的程序,就是艺术的程序,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就是具有自己目的的,而且应当是缓慢的”(胡经之、张首映,1988:124)。由此可见,陌生化的意义在于通过赋予熟悉的事物以新奇、陌生的感知来延长读者的审美感受,而将其延伸至翻译领域,“我们认为,真正艺术化的美的译作,都是陌生的、奇特的,与原作之间有一定距离的,因而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很不忠实的”(郑海凌、许京,2002:49)。围绕陌生化的关注重点,译者在诗歌翻译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发挥译作的诗学功能,传递文化信息,以此延长艺术感受的心理过程,实现原作文学性的跨文化移植。
同时,本文强调带着受众意识进行翻译的重要性。在展开诗歌翻译时,“言谈以受众为转移”(刘亚猛,2004:136)的翻译策略要求译者了解目标语受众的认知、好恶、信仰、文化取向等具体情况,在明确受众预期的基础上,与他们形成双向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受众从来就不是被动或静止的信息接受者。面对某个话语,受众有可能接受或者排斥;改变或者坚持某种态度;采取或者不采取某个预期行为。通过这些回应,受众俨然已转变为主动的行动者,导致缺失的改善或者使缺失状况更加恶化”(陈小慰,2013:97)。所以,把握译语受众的“证同”心理和“趋异”心理对于译文能否实现预期的翻译目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乐府诗翻译中的陌生化手法
诗言志,歌咏言,中国诗歌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和宝贵丰富的遗产。作为极富文化内涵的代表之一,乐府诗借由叙事和抒情的巧妙融合、形式与情感的自由交织,深受读者的青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乐府”一词被解释为: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作乐府(2012:1608)。这种所涉内容广泛、文学色彩独特的诗体有效地展现出民间智慧的结晶与文化价值取向。兼具叙事性和文学性的艺术特色给乐府诗的翻译增加了难度,而如何通过陌生化理论最大限度地“还原”源语作品中的文学蕴涵则成为译者应该关注的重点。试看以下译例:
原文: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译文1:
Song of the White Hair
Our love like snow on mountains proud
Was bright like the moon ’mid the cloud.I’m told you’ll leave the old for new;
I come to say goodbye to you.
We drink a cup of wine today;
Tomorrow we’ll go each our way.
By royal moat we’ll walk and go
Like waters which east or west flow.
Why should I feel so sad and drear
And like a bride shed tear on tear?
If I’d wed one with single heart,
Even white-haired, we would not part.
Long, long may be your fishing lines,
You cannot catch fishtail which shines.
If your love were constant and true,
Why so much money to go through?
(许渊冲 译)
译文2:
The White Head Lament
White as mountaintop snow,
White as the moon between clouds.
I hear you have two loves,
That’s why you have broken from me.
Today a keg of wine at a party,
Tomorrow dawn the top of the canal.
I trudge along the royal canal,
Canal water east then westward flows.
Bleak, bleak, ever bleak, bleak.
A bride at her wedding must not weep;
She longs to get a man of one heart,
Till white-headed time he would not leave her.
Bamboo rod so supple, supple!
Fishtail so glossy, glossy!
When a man prizes the spirit of love,
What need has he of dagger-coins?
(Anne Birrell 译)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便出自西汉才女卓文君所著的《白头吟》。虽然学界对于诗歌的作者仍然存在争议、有待考证,然而这并不影响这首乐府绝唱以“亦雅亦宕”之姿传递中国古典诗歌的深厚意蕴。简洁凝练的诗句中饱含作者对于爱情的憧憬、对幸福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悔悟,渐次递进的诗语生动地塑造出一个情感真挚、意志坚韧的女性形象。纯白若雪,皎洁如月,诗歌起于作者对纯洁爱情的比喻,宛如一片清亮的月光洒入读者的心房。随后,笔锋突转,“闻君有两意”打破了她对于爱情的向往,无法专一的情感已然不再纯洁,这与前诗所营造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转折。今日把酒确不为言欢,明日决绝如逝水东流。于诗人而言,始乱终弃的悲伤远胜嫁娶之时,而极力追求的情义和幸福却不敌金钱所铸就的现实。诗末四句,复用两喻,托意婉切,殊可讽咏。
本文从《白头吟》的诸多英译本中选取许渊冲先生和Anne Birrell的译作展开分析,着重关注陌生化在诗歌翻译不同层级中的运用。首先,笔者关注诗歌语言的基础层面,即语音层。译文1在每句诗末通过押尾韵的方式,借“proud”、“cloud”等词的精妙运用,使译文朗朗上口,余韵邈然。其中,“proud”和“cloud”,“today”和“way”;“drear”和“tear”;“heart”和“part”以及“lines”和“shines”等系列词语不仅在押韵方面实现了诗歌语音层的文学性转换,它们在构词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也帮助译者迅速地吸引读者眼球,激发目标语受众细品译作的兴趣。相较于译文1,译文2在音韵方面所达到的平平效果却无法满足受众预期,激活其对于语言的新鲜感和对于异域文学的“趋异”心理。
其次,就词汇层面的遣词用意而言,本文拟围绕比喻、特殊搭配、词汇重复等陌生化手段展开分析。《白头吟》一诗用词考究,“山上雪”“云间月”“沟水”“竹竿”“鱼尾”等比喻意象的使用灵动地展现了乐府诗表层文字之下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而对于上述词语的有效翻译则影响着译语受众的认知感受和译本所传达的诗歌意蕴。其中,译文1将“山上雪”和“云间月”分别译为“snow on mountains proud”和“the moon ’mid the cloud”。“proud”为文学用语,它的出现不仅与前诗形成了音韵上的呼应,其后置的形式也恰到好处地描绘出青山的挺拔伟岸。该译法激活了两句的文化连贯性,相比译文2的翻译,许渊冲先生的译本更能打破受众感知的自动性。同时,“竹竿”和“鱼尾”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被用来比喻男女求偶,情投意合。不同于译文2将“竹竿”直译为“Bamboo rod”,译文1创造性地结合诗歌意境将其译为“fishing lines”,从而缩短受众对于“rod”和“fishtail”之间的认知距离。
此外,原诗在描绘诗人遭遇爱人情变时,采用“凄凄复凄凄”引领四句,巧构意群。译文2试图利用陌生化手法(Bleak, bleak, ever bleak, bleak.)将该句通过形容词叠加的形式展现给译语受众,意在更加生动地描绘作者此时的心境。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bleak”一词被解释为“不乐观的;无望的;暗淡的”(not encouraging or giving any reason to have hope)(2009: 194)。字面上的对等无法有效地跨越不同文化的藩篱,该句与“A bride at her wedding must not weep”在衔接上所造成的逻辑断层亦无法传达原诗的深意。相比之下,译文1跳脱了词汇直译的束缚,大胆地通过形式上的陌生化将两句诗翻译成“Why should I feel so sad and drear/And like a bride shed tear on tear?”此译法在逻辑衔接、语境重构等方面均展现出译者的诗学造诣,也让受众眼前一亮,增强其审美感受。
谈及词汇重复,在狭义层面“词汇重复指的是在一段话里反复重复的某一个关键词,从而达到特定的审美效果”(金兵,2009:79),而从广义的视角来看,词汇重复也包含了相同语义或语用词汇的叠加和罗列。在译文1中,“walk and go”、“sad and drear”、“constant and true”等用词搭配频繁出现,细品译作,读者不难发现:“walk and go”展现了诗人躞蹀御沟上的沉重与决然,“sad and drear”刻画了作者遭遇背弃后涕泪交加的悲伤心境,而“constant and true”则与末句照应,体现了诗人对丈夫在爱情和情义等方面的质疑。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用词精当,层层递进,有效地把握了受众对于不同文化语境的认知距离。译文2中亦有词汇重复的用法,如“White”、“canal”、“bleak”、“supple”、“glossy”等。其中,“Bamboo rod so supple, supple!/Fishtail so glossy, glossy!”借“supple”和“glossy”的重复,对应原诗的“袅袅”和“簁簁”。此处,译者试利用陌生化手法来满足受众的“趋异”心理,因为“只有客体的图式同主体的图式之间拉开一定的差距,才能够刺激人的兴趣和敏锐的感觉”(金兵,2009:100)。但是,对于不谙汉语文化的外国受众而言,过度寻求“趋异”使译文2无法充分地传递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影响受众需求的有效满足。综上所述,基于陌生化理论和受众意识的综合考量,译文2“创造性地、主动地采取恰当的陌生化的手段传达出源语文本中的差异性特征”(陈琳,2010:13),更能实现受众认同,满足预期效果。
4.结语
古人常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以故为新的“陌生化”概念则可以帮助译者在乐府诗翻译的过程中,通过以熟为生、标新立“译”的方式,实现影响特定译语受众、跨文化传递诗歌意蕴的效果。本文强调陌生化理论对于乐府诗翻译的有益价值,它能使诗歌语言区别于普通语言和成规语言,增加翻译审美对象——译语受众对文本的感受难度和关注时间,使其获得新颖奇异之感。同时,文章关注受众意识,借由陌生化手法在诗歌翻译中的有效运用,调控目标语受众对于不同文化语境间的认知距离,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
陈琳.论陌生化翻译[J].中国翻译,2010(1):13-20.
陈小慰.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J].中国翻译,2013(2):95-100.
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Z].王玉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贾晓英、李正栓.乐府英译文化取向与翻译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2010(4):91-95.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郑海凌、许京.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距离”问题[J].中国翻译,2002(3):47-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H315.9
A
1006-2831(2015)11-0169-4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48
2015-8-20;修改稿:20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