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拾教学环节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015-04-17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陈小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备课组教学质量教材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 陈小书

重拾教学环节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陈小书

各种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并不排斥对各个教学环节的优化。相反,提高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是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有效性;备课;上课;作业

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全国卷的使用是中学关注的热点,不管各种改革如何进行,只要拥有高的教学质量这一定海神针,我们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高效。在各种课改模式盛行的当下,固守教学环节的有效、高效,扭住教学管理的根本,是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本质要求。

一、教师要像编辑导演一样备课,让导学案成为课堂教学的预设脚本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能把语文课上得让教师佩服、学生喜爱,在于他在备课方面下了苦功夫。当他认识到语文课存在的问题时,便在备课上投入了大量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课后生字,苦苦地思考教材,努力地发掘教材。当他把课文朗读得“其言皆出于吾口,其意皆出于吾心”时,当他把生字练得如同字帖上的字一样时,当他把教案设计得有了新意时,他才敢走进课堂。

备课是教师的常规工作,它不仅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更能看出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犹如编辑导演精心设计的剧本,它是完成电影拍摄的前提和保证。备课时,一定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中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所谓一次性,是教材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所谓平面化,是教材不会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所以,教师的作用是对教材的这二个弱点进行补充,即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的演绎。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

教案的书写、问题的预设、例习题的筛选,要求教师从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要针对学生课堂学习中生成的问题。过程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教案还必须有教学反思。

备课时还要考虑到学情。我们常听到老师说,这部分知识,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学生就是不能掌握。为什么不能掌握?可能是这部分知识比较难,不容易掌握,也有一种可能是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有缺漏。因为教师传授某个知识点,展现的不是零散的某一个点,而是能追溯到它的上位概念,又能埋伏下它的下位概念;能与类似的知识点相关联,又能与有些知识点进行比较辨析。这样教学的知识就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根链条,甚至是一个模块,储存进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以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当知识以链条和模块的形式储存,就便于学生在再次接触时能有效提取。有些教师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得不牢固,其根源在于那些知识点是以零散的状态游离在学生大脑之中,不容易跟其他知识产生链接,再次提取时自然就困难了。

我们的教学就是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搭梯子,不管要搭多少梯子,要搭多高,梯子的起点始终应该是学生的学情。

从2016年开始,我们将参加全国卷的考试,全国卷相对福建卷来说难度较大,考试形式不同,学生不适应,教师也不适应。如何尽快适应全国卷、熟悉全国卷、驾驭全国卷,教师是关键。

在全省同时采用全国卷考试的时候,你想比别人取得更好成绩,你就应该先人一步、快走一招,既不输在起点,更赢在过程;既个体钻研、自我反思,又有集体教研、同伴互助。

学校有必要重新修订了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实施意见,重新修订的目的是,让大家进一步明白集体备课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手段,让大家从关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形式转化到更加关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内涵上,真正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在校本教研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备课组活动,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面向教材、课堂和学生,树立草根教研的意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教师在活动中得到实惠。

2.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精选精编习题,树立“周周清”的有效训练意识,落实有饱和量的训练。

3.整合教师的集体智慧,树立共识、共享、共赢的团队意识,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践行新课改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集体备课要以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为主线,开展听课、评课、说课、研课等活动;组织学习教学大纲、学科指导意见、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等;交流、研究教学及考试信息;开展以有效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有四个基本流程,即个人钻研——集体研讨——形成教案——教学反思。

1.由备课组长提前确定备课内容和集体说课时间,教师个人进行认真钻研,充分准备。

2.由事先确定的主讲人发言,然后进行集体探讨,备课组成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比较、完善,确定最佳方案。

3.每个教师根据备课组达成的共识,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形成教案。

4.教师个人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写出教学反思。

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一次,每次集体备课必须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中心发言人“四落实”,切忌走过场、讲形式。

学校要开展以备课组为单位的优秀备课组评选,高中部每一个年段评二个备课组,初中部每一个年段评一个备课组。评选标准:一成绩好,二协作好,三练习少。学校将加强备课组的表彰力度,不断推进备课组活动的深入开展,以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二、教师要像专家名师一样传授,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学园

同样的学生起点、同样的课时数、同样的教辅材料、同样的作业练习,为什么学生成绩差别却很大呢?主要原因是课堂的效率。

从平时的情况反映出,教师们课堂的效率不高,优质课较少,低效课占了一大部分。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方面所受到的最强烈批评也就是低效和无效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风格的教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1.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从“知识与技能”层面讲,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教学难度*学生学习接受度。

虽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难度是一个目标性要求,但并不意味着一开始就要达到这样的标准。人的学习过程肯定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开始的时候浅一点,当学生接受、适应了之后,才朝着深度迈进。如果一开始就以难度为先,结果有可能把学生吓跑了。

一位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一气呵成地用三种方法讲解完一道数学题后,问学生们是否听懂了,学生说:听懂了。课后,听课者问学生:你听懂了吗?学生说:三种方法我各听懂1/3,加起来就听懂了。当听课者把学生的话告诉这位教师时,这位教师若有所悟地说:难怪我这样上课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说明了什么?深度够了,可学生没有真正接受。学科知识的难度有两面:一是精尖,二是深刻。对于广大教师来讲,不一定都要达到精尖,但却要追求深刻,深刻的知识让人感兴趣。

那什么才是适当的难度?这就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像长在树上的果子,学生努力地跳一跳,能够摘得到,只有有可能摘得到,学生们才愿意去跳。如果太高,跳一跳根本够不到,学生索性就不去摘了。

如果从“过程与方法”层面讲,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教学进度*学生学习参与度。我们常常看到父母带着小孩子散步。刚进公园时,孩子特别兴奋,东奔西跑。可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步伐开始慢下来了,再一会孩子就不愿走了,哭闹着让父母抱。原本让孩子锻炼,反而助长了孩子要父母抱着走路的习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父母让孩子加快步伐来适应自己的进度,在这种超越孩子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孩子对散步失去了兴趣,还学会了依赖父母达到目的习惯。

我们的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刚开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可是过了两三周之后,学习态度就变得越来越差。当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时,就会出现上面例子所讲的孩子的步伐无法跟上父母的进度一样。

在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时,人们往往评价这堂课教学过程是否精彩,而不追问这堂课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取得什么学习效果。这也是学生学习接受度常常被忽视的原因。

许多教师拿到教材时,第一个想法就是如何把这本教材教完。其实,教师们更应该思考着本教材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教材的结构如何形成,哪些知识要重点教,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等等。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教得怎样,而在于学生最终学得如何。这就要求老师要转换立场,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堂课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如果方向错了,教的内容越多,教学效果反而越差,弄得师生都很辛苦。

目前,我们的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成绩差,学生、家长有微词,教师也很苦恼。我们建议,教师们是否可以转变一下思路,改变一下教与学方式。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来改变课堂教学生态,以此激活课堂教学活力,充分释放教师的教学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原来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成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把原来全部由教师教转化为学生多参与、多自主、多合作、多探究,体现在教师课前提前设计好导学案,课中多指导、多点拨、多启发。更多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或者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2.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成就就是源于兴趣。

有一天,沈元教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 3,8=5+3,12=5+7,28=5+23,100=11+89,就是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正是这个奇妙问题引发了陈景润的浓厚兴趣,激发了他的勤奋,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让学生学有兴趣是最高的层次。

其次,是让学生觉得学而有用。传统手工行业中,徒弟学艺是世袭传承,徒弟对师傅毕恭毕敬,既要交学徒费用,还必须忍受师傅的训斥,甚至是打骂,为的是学有所成。为什么徒弟能忍受师傅的各种非人待遇?是因为师傅手中有绝活,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养家糊口的依托。当一个教师手中已无学生需要的养分,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当教学让学生认为可有可无的时候,课堂就形同虚设。

第三层次,是让学生觉得学而无用。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意见最大的有三点:课堂教学废话连篇、没有重点、讲不透彻等等。当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时候,学生当然不听,甚至是抵触。

三、教师要像气象分析师一样精算,让作业练习成为同学驾驭学习的晴雨表

作业,是教学常规各个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在现行中考、高考模式下,做好作业是争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发挥作业在取得好成绩中的作用。平时,各备课组十分重视研究平衡班和实验班作业布置。可以说,教师们在作业与练习的精选、编制、布置、批改、辅导、讲评中,付出许多时间、精力和汗水,也换来高考成绩的逐年提高,作业的作用功不可没。

从总务部门统计的数据来看,作业印刷量还是偏大。说明我们还是以量取胜,还没能以质致胜,还是通过高投入、高强度、高付出的“三高”换取高质量,未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学生作业、练习偏多,作业、练习低效,致使作业环节成为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目前,我们对作业理论的研究还是非常肤浅。正因为我们缺乏对“如何编制作业、如何布置作业、如何进行作业诊断与反馈”等作业功能的研究和探讨,使得我们只能依赖“题海战术”。

希望老师们都来研究、探索作业的功能,真正发挥作业的作用。我们也鼓励老师们对作业的编制、布置、批改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当前,学生作业当中存在四个问题:

1.没有月考的试卷讲评教案,作业、练习效果不明显,针对性不强;

2.作业、练习重复训练多,备课组没有组织精选精编;

3.理科作业、练习的量较大,批改不及时,评讲不到位;

4.同一学科有些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较少,各学科训练量不均衡,学科未能同步发展。

各学科都要落实有饱和量的训练,作业和练习必须做到“有饱和量,讲练到位;指向明确,精选精编”,做到有质有量,保质保量。

“有饱和量”是指:练习量要适度,但要达到一定量,我们不搞题海战术,但要熟能生巧。

“讲练到位”是指:作业有布置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

“指向明确”:就是训练要指向高考,要以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做为依据,组织作业与练习。

“精选精编”:就是反对“拿来主义”,反对照搬现成教辅资料,鼓励教师利用“剪刀加浆糊”选编作业与练习。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备课组教学质量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备课组长的定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