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夜并不平静
2015-04-17■刘娜
■刘 娜
北京的夜并不平静
■刘娜
俗话说,不了解一个城市的夜,就不算了解一个城市。作为一份都市报,尤其是晚报,告诉我们的读者在他熟睡的时候发生了哪些事儿,是一张都市报贴近性的表现,更是对新闻的不懈追求。
笔者所供职的《法制晚报》从2004年创刊伊始就成立了夜线报道组,他们用敏锐的新闻眼在观察着这个城市从深夜到天明的一举一动:高晓松酒驾被抓、傅振华配枪巡街、东坝马路飙车……十年间,经历了上万次的新闻事件,也成就了一次次的独家新闻。
十年走过,初心未改。但如何继续保持纸媒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引领,以及如何稳、准、快地将夜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新媒体平台上播发,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给夜间新闻的拼抢提出了新的课题。
追求含金量最高的当日新闻
对于一张晚报来说,含金量最高的新闻就是当日新闻。作为和早报竞争的最大优势,晚报可以在当天的报纸当中提供这一天发生的最鲜活的新闻给读者,告诉读者这个城市每天发生的变化和突发事件。与早报打时间差,这是晚报与早报竞争的常用手段。
但是,如果放弃了夜间新闻,当日新闻就会是一个伪命题。
丰富的社会新闻采编经验告诉我们,凌晨发生的突发事件或者社会新闻,往往具备题材重大、影响广泛、程度严重等特点。如果放弃了这个时间段发生的新闻,就意味着当日新闻的空间被压缩在了早晨天亮到中午报纸付印这短短的几个小时之间,会损失大量提高晚报可读性的新闻。
正是出于对当日新闻拼抢的目的,《法制晚报》从创刊开始,就创造性地组建了夜线报道组,以团队的形式,对凌晨到天亮之间发生在北京各个地区的社会新闻进行拼抢。对这个时间段新闻的牢牢掌控,告诉了大部分已经熟睡的读者夜晚发生的新鲜事,有效提高了当日新闻的含金量。
因此,无论从新闻操作的必然性上,还是在读者本身的需求上,对夜间新闻的拼抢,都是必要的。当然,在全媒体时代,早报也必然不能放弃夜间新闻。
完整的新闻生产链缺一不可
事实上,大部分的都市报都有记者值班制度,当然也有夜班值班制度。在笔者供职的《法制晚报》,拼抢夜间新闻的小组由一个团队组成,这个团队称之为“夜线报道组”,经过10年的发展,夜线报道组的团队构成,经历了无数次的调整,如今在全媒体环境下,在传统采编队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媒体的力量。
夜线报道组既然名为“组”,就意味着这并非单独个人值班,而是一个团队在进行运作。目前,夜线报道组采取的团队形式,可以概括为3+2+1+N模式。
“3”,指的是团队中有3名记者。其中,2名文字记者,1名摄影记者。由于凌晨发生的突发事件,往往具备重大性、复杂性、危险性等特点,一名文字记者是很难凭借个人力量进行突破的,而两名文字记者相互进行配合,多方面、多角度、多手段进行采写,保证了突发事件的采访全面,角度多样。
《法制晚报》一直要求文字记者具备一定的拍摄新闻图片的能力,但是在夜晚环境下,现场环境通常比较复杂、光线较差,需要专业的摄影记者进行支援。事实证明,两名文字记者专心进行新闻本体采访,“掩护”摄影记者进行拍摄,捕获了大量的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新闻。
接下来的“2”,代表着团队的后勤支援,包括一名夜班司机和一名热线电话接线员。和大部分都市报的值班系统不同,《法制晚报》的夜线报道组专门配备了夜班车和一名司机。这名司机具备对北京路况和交通非常熟悉、驾驶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优点,能够保证报道团队的机动性,能在接到线索后迅速带记者到达现场。而热线电话接线员也是通宵工作,随时将打到报社的热线电话总结为简明的新闻描述,最快速度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前方工作的夜班记者。
在课堂中,采用限时习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课前预习、提问、头脑风暴等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课前、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在线学习视频和PPT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持续学习;对于任课教师,在“智慧职教云”平台上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将被自动采集、分析及统计,这有助于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并可以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轨迹。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最重要的“N”。这个“N”代表夜间新闻稿件在新媒体平台抢发时背后的制作和审核团队。这也是在全媒体环境下衍生的一个新组成部分。
近年来,各个报社对新媒体平台的搭设和建设无不付出巨大心血,由此而引发的在新媒体平台上新闻的拼抢也随之进入白热化。新闻的拼抢,在微博、网站、微信的平台上,不再有早报与晚报的区别,有的只是一个快讯的差距。
由此,新媒体平台成为夜间新闻拼抢的主战场,以往夜里发生的重大事件,晚报是当日下午见报,早报则要等到第二天,而现在,谁不第一时间在新媒体平台发布,谁就处于落后局面,由此可能造成全面的被动。
夜间新闻不再等报纸,即时发布成为了一种新常态。为了保证夜间新闻刊发的准确与快速,夜线团队中又增加了新媒体编辑、值班领导等制作和审稿人员。
全媒体时代的夜间新闻拼抢
在《法制晚报》以往的夜间新闻采访中,是没有编辑参与的。记者在夜间采访完新闻后,将稿件于早上6点30分之前传到发稿邮箱,编辑上班后,开始编辑稿件,修改、补充采访在白天做版时间完成,读者在当天下午的报纸上看到这则新闻。
然而就在今年,这种传统的编辑刊发流程被淘汰。夜间新闻在微博、网站平台的即时抢发,让编辑、新媒体编辑、值班总编辑进入全时工作模式。
夜间新闻的拼抢,相比于白天,困难性更大。首先,大部分采编人员处于休息状态,只有一个小组处于工作状态,缺少配合和支援。其次,稿件的采写常因为第一时间官方说法的缺失而难度增大。再次,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缺乏领导层的把关。
新媒体稿件的抢发流程,需要每一个环节紧密配合。
1.记者接到线索后,迅速判断新闻价值,事件重大应马上给后方主编、编辑打电话,由后方调兵遣将,编辑对接指导、新媒体编辑后方待命整合,同时,可以调动多个版组协同作战。
2.记者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完成采访。夜间采访,往往困难较大,需要记者突破能力更强。保证新闻的准确无误。
3.快讯稿件编辑后,由主编、值班总编辑审核,通过后由新媒体编辑刊发。官方微博、官方网站同步。
4.后方调派涉及消息源记者,如消防、警方、120、999,核实追访并多角度补充,持续抢发。
5.现场记者不断核实细节,补充抢发。
6.现场结束后,记者继续报版采访,其他版组记者仍可继续延伸采访抢发。
7.现场记者与视觉部门对接,捕捉更多信息,为后期制作3D动图等其他新闻产品做准备。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夜间新闻抢发的“稳”是对大局、时机的有效掌控。“准”是不能出错,否则欲速则不达。“快”是整个流程的提速,前方、编辑、审稿每个环节的提速。
(作者系法制晚报社区新闻中心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