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检察时政报道的不足与对策研究

2015-04-17郭洪平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闻性思想性指导性

■郭洪平

检察时政报道的不足与对策研究

■郭洪平

对任何一张机关报来说,时政报道必然是它的 “当家菜”和 “主打产品”:因为这类报纸所承担职能的原因,它每天的一版、二版,或者其他版面,一定会有大量的篇幅登载与机关、与领导、与会议、与行业或专业职能相关的各式各样的时政报道。笔者做过10多年专职时政记者,也当过专门的时政编辑,几乎每天都接触时政类新闻报道。总的感觉是,一张机关报 (或专业报)不能没有时政报道,而时政报道又往往是一些机关报 (或专业报)的软肋。所以,采好并写好时政类新闻报道,对一张机关报 (或专业报)的立报或树立报纸形象来说特别重要。结合个人体会,试就检察时政报道的采访和写作作些粗浅探讨。

时政报道的五种境界

既然探讨检察时政报道,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好的检察时政报道。个人的理解是,一篇好的检察时政报道,起码应该具备这样几个要素:

一是要有新闻性。事情要值得报道,有新闻价值。除了机关的一些工作安排要报道之外,你选择要报道的东西,在一定时间、空间是不是新鲜事物?有没有报道价值,人们需不需要了解等,如果具有这些特征,那就是要报道的东西。所以,一个事情要不要报道,先要有一定基本的判断。

二是要有思想性。一篇好的时政报道,必须要有比较高的立意和灵魂,你想表达什么、传递什么,你的报道和当前的政治形势,大气候、机关的工作要求等是不是吻合?同时,你的报道一定要明示 (或暗含)一个特定的思想在里面,这样才能称为有思想性。

三是要有指导性。一篇报道写出来,要问问能不能对实际工作发生作用,其他的地方能不能照着稿件介绍的方法去做?换句话说,报道要有用,有用才有价值。

四是要有可读性。写出来的稿子,除了逻辑、结构要合理之外,语言要尽可能的鲜活、简练,尽量少用公文腔。好处是,接地气,有人缘,易传播。

五是要做到及时性。对突发情况、机关要求、新生事物等,要立即作出反应,进行报道,出手要快,不能拖延。

六是要做到准确性。对报道的事实,务必要遵守原貌。作者可以提炼思想、提炼主题,也可以进行语言润色、概括等,但一定不能对事实进行添油加醋的描写,不能根据个人的想象和需求去扭曲事实的本事面目。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时政报道应该分为五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新闻性”“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及时性”“准确性”的六性统一,这是一篇时政报道的最高境界。具备了上述六个要素,就是一篇好的时政报道。

第二种境界是,如果做不到 “新闻性”“思想性”,能做到 “指导性”“可读性”“及时性”“准确性”也很好。

第三种境界是,如果“新闻性”“思想性”“指导性”都做不到,稿子中能不能保留一点 “可读性”“及时性”和 “准确性”,这样也不会太次。

第四种境界,是比较低的一种境界,即“新闻性”“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都没有,只有“及时性”和“准确性”,实际上,如果只剩下这两性,或者一性,这篇稿子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工作动态了。

第五种境界,是最低的境界。一篇稿子中,上述的6个要素基本看不见,稿子本身既没有思想,也不够新鲜,还没有时效,如果是这样,这篇稿子的价值和意义就要打个问号了。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多年写稿、看稿、改稿实践,感到目前检察时政报道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四个没有”:

一是,一些稿子没有高度。有些记者或通讯员写来的稿件,洋洋洒洒一大篇,两三千字甚至更长,但稿子根本不经看,没灵魂,缺主线,少立意,有的甚至逻辑都有问题。而有的就是把一堆单位的内部材料拼接在了一起。有些稿子,表面上看是一篇稿子,实际细看就是一堆杂乱的素材,更不要说稿件能传递思想性、指导性的东西了。

二是,一些稿子没有深度。不少稿子写得比较肤浅,往往就事论事,不管是叙事,还是说理,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去开掘事件的实质、因果关系、背后蕴藏的深意等,报道本身不能给他人带来思考和启发。

三是,一些稿子没有角度。客观说,全国数千个检察院,除少数一些拔尖的检察院之外,大部分检察院的工作都差不多,为什么有的院上稿多,有的检察院上稿少,有的院甚至上不了稿子?除了有一些政策上的原因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稿多的检察院,一定是写稿的那个人会选角度,一样的事情,他换了一种不一样的表达,编辑一看稿子就觉得新鲜,就愿意采用。可惜的是,目前接触到从基层院发上来的稿子,缺的就是 “角度”。很多稿子都是大而全,内容很多很杂,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怕漏了,结果什么都没说清楚。这样的稿子,到了编辑部确实让人头疼。

四是,一些稿子没有温度。主要指可读性比较差。一篇好的稿子,应该是温暖的,有温度的,充满情怀的,哪怕是一篇消息,也应该写得错落有致,春风扑面。就像人一样,他满脸喜气、面带微笑、非常热情地从对面走过来,你就会禁不住想跟他打声招呼。可惜的是,目前有不少稿子就缺少一点 “温度”,公文化的题目,枯燥干巴的语言表达,冷冰冰的面孔,可能 “准确性”有了,但其他应该有的要素全没有,文章读起来没有一点味道。有的稿子,通篇甚至没有一两句接地气的话,语言像白水,稿子很难看、很干瘪,没有一点亲和力。

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可能有两个原因不容忽视:第一,与重视程度有关。一些检察院对宣传报道不是太重视,认为抓好工作就行了,宣不宣传不重要,能上稿也行,上不了也无所谓,在人员、设备投入上比较少,工作上的支持也不够,导致本单位宣传报道的数量、质量长期上不去。第二,与写稿人本身有关。由于单位不重视,写稿人就不积极,虽然干的是宣传报道工作,但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者当了和尚也不撞钟,工作上能对付就对付,思想上没有特别用心去研究和琢磨。

如何写好写活检察时政报道

客观上,像检察时政报道这类专业性的时政报道比较难写,但难写不代表写不好或写不活。从写稿人本身来说,主要是练好内功的问题。笔者认为,单就提高检察时政报道水平来说,主要是解决 “写清”和 “写活”的问题。

如何写清?主要是:材料要理得清,脉络要摸得清,主题要定得清。以报道机关活动为例,要写清楚,就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结合实际,有几个基本步骤可能要注意把握,即:读材料——摸脉络——定主题——慢下笔——看两遍——再送审。

所谓读材料,就是参加一个会议或活动,主办方一般会提供一个基本的情况介绍。拿到材料后,不要看也不看马上就写,要认真地读,划出你认为的重点,把写稿前的功课做足。

所谓摸脉络,就是读完材料后,要知道材料上主要讲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传递的信息,把主要的脉络捋出来写到纸上。

所谓定主题,就是脉络清楚以后,要快速地提炼一个主题出来,围绕主题组织材料。

所谓慢下笔,不等于不下笔,而是说大的架构确定后,如果还有时间,应该再斟酌一下,确保主题提炼是准确的,没有偏离机关的意思,以免白耽误功夫。

所谓看两遍,主要是说写完以后,要认真地改稿、读稿,确保标题、正文、逻辑、基本格式等没有问题,做到文通字顺,卷面干净。

所谓再送审,就是完成上述全部步骤后,将自己写的报道向有关领导或部门提交审稿。

如何写活?可以从五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注意找角度。尽可能地与常见的角度错开,哪怕错开一点,在别人看来都是新鲜的。

二是在表现形式上要创新。现在很多报道,内容都大同小异,但如果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别人的不同,稿子看上去一样吸引人。

三是注意语言的生动。如通讯、特写类时政报道,可尝试多用动词、多用个性化的语言、多用直接引语等。语言越有个性,越和其他的表达不一样,稿子才越有味道,也越容易形成特色。

四是不断锤炼语言。要让自己的稿子看上去清爽、简洁。

五是始终不要忘了讲故事。如写作工作报道,文中一些制度性、条文性的内容往往会让人感到乏味,这时,不妨在列举制度、条文的同时,在稿子某一个地方引进来一个故事,故事一进来,稿子立刻就活了。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新闻性思想性指导性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论指导性案例释法功能之完善
起承转合+思想性
指导性案例的生成技术优化——基于指导性案例司法应用的实证分析
指导性案例的参照方法*——以行政类指导性案例为例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指导性案例遴选标准的完善
增强电视时政报道新闻性的基本路径
要切实提高图片新闻的新闻性
追求初三数学中考复习课引入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以《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