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学报优质稿源不足瓶颈之破解与重构
——以新媒体语境模式为视角
2015-04-17余筱瑶
余筱瑶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400052)
普通高校学报优质稿源不足瓶颈之破解与重构
——以新媒体语境模式为视角
余筱瑶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40005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学术期刊业办刊的传统模式,革新了普通高校学报的传播方式。大数据技术促使核心期刊检索系统为普通高校学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普通高校学报要突破稿源瓶颈还是应以内容建设为核心,细化个性化服务为特色,充分运用多媒体时代各种新技术重构稿源渠道。
稿源;高校学报;核心期刊;新媒体;大数据
稿源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报的学术发展前途。在各大学报、期刊单位争夺稿源愈演愈烈的今天,面对一流稿件投向国外,二流稿件投向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三流稿件才投给普通高校学报的尴尬现状,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众多普通高校学报面临优质稿源不足的瓶颈,发展空间变得局促。同时,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新型信息发布工具的使用以及云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身在新媒体、大数据变革的今天,如何以新媒体语境模式为视角破解稿源瓶颈,重构稿源良性发展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优质稿源不足之现状与成因
稿源建设是学报办刊发展的核心,所谓“内容为王”,没有内容就如同没有灵魂,没有优秀的作者自然吸引不了读者,也就没人关注。本文中普通高校学报定位为非核心类、非重点高校的综合类学报。在我国9000余种期刊中,各级、各类高校所办期刊共有2500多种,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1/4,其中大学学报共1700种左右,占高校期刊总数的67%。对普通高校学报的剖析具有代表性。
(一)现状
目前,普通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基本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收取版面费,追求经济利益为主;另一类是不收版面费,以追求期刊学术质量为主。前者办刊要求每期文章多,节奏快;后者要求文章好而精,出刊时间稍慢。但两者都会面临稿源瓶颈,后者因为自身的高要求显得尤为明显。通常普通高校学报的稿源以自来稿为主,预存稿源量不足,每期收稿只满足当期的需求。一方面,自来稿方向众多,杂而乱,较少有精品;另一方面,学报向名家邀稿难,优质稿源缺乏,一般稿件多,高不成低不就,每期编辑都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不良循环之中。
(二)成因
从内部办刊体制上看,高校学报属于高校事业单位的机构,从办刊宗旨到办刊经费都受政府主管机关和高校主办机构的领导和控制,运行机制僵化、内部封闭性强,适应市场能力弱,部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就曾指出高校学报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封闭办刊、理念落后。缺乏更大范围的学术交流,文章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和原创性。二是缺乏专业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几乎所有大学学报都是综合性学术期刊,没有明显的学科特色,个人或研究部门订阅较少。三是资源分散,出版力量单薄,对一流学术论文和创新性研究成果缺乏吸引力。据统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权威专业学术期刊,来自高校的稿源占70%,高校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大量流向校外。[1]
从外界影响看,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将学术期刊的检索工具替代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机制,以是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作为学术水平的认定,使得学者、研究人员唯核心期刊是从,对于非核心的高校学报无暇顾及。从而形成国外期刊,尤其是三大国际检索系统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人文引文索引)对国内的优质稿源造成巨大冲击,一流稿件都流向国外;其次国内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核心平台吸收了留下的国内精品文章;余下的文章作者又倾向于按学报的名称(实质是按个人印象中所属高校的学术名气)和版面费收取的高低衡量投向哪家期刊。
尽管核心期刊检索机构的专家一再强调,核心期刊检索系统只是文献计量学的一个概念,是统计检索工具,统计只考虑引文的数据,存在先天不足,其作用被国内的职称学术评价体制给无限放大了。但是迫于评职称和科研奖惩制度的压力,作者对于核心期刊的追求仍旧孜孜不倦,热情高涨。
二、新媒体语境下稿源瓶颈之破解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学术期刊业办刊的传统模式。新媒体语境是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具有全民传播、互动性强、传播及时、开放性、多媒体化的特点。它以网站、博客/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云技术等为承载手段。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高岗教授说,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即用昨天的背景,描述今天的活动,阐释明天的意义。他说影响信息传播技术改变的三大技术: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实现传播);二是智能便携终端的发展(提供平台);三是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大数据)。有此三项技术的发展,将带来千姿百态的信息服务。[2]
(一)大数据技术促使核心期刊检索系统为普通高校学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大数据时代在处理数据理念上提出三大转变: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3]大数据技术使学术界第一次有机会和条件,将学术研究领域可获知和使用的所有的研究进行数据化,从而获得全面、系统的数据,并可根据这些数据预测未来学科的发展趋势。学术期刊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这些学术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展示学术前沿、热点等基本学术动态,继而深入探索学术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规律,最终既可为学术研究提供真实、客观、准确、全面的学术信息,也可为编辑提供筛选、评判稿件的学术依据,还可通过重组、扩展、再利用数据,开发学术研究的衍生产品。[4]
核心期刊检索系统也将从模拟数据时代走向大数据时代。核心期刊检索工具目的是为了期刊的利用。任何工具的不当使用都会带来不利的负面影响,学人应该客观、正确地看待核心期刊检索系统。因此文章的高引用率不等于内容的高水平,高水平论文不等于高水平期刊,期刊的影响力也不等于文章的创新力。不同的期刊的办刊宗旨具有不同的科学性,不同的期刊定位涵盖不同的学术范围和对象。普通高校学报有区别于核心期刊的学术宗旨,有其服务的特定读者对象,不应该不加分析一概用核心期刊的评价标准要求所有的期刊。高质量的学术期刊除了文章学术价值的呈现,还有其办刊质量(包括编校质量、印制质量等)的体现,是经过长期经营而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高影响因子只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质量的高低。随着大数据化的发展,检索工具采集数据的样本、评价主体等层面会逐步朝着更科学、更完善的方向改进,克服其先天不足的缺陷;检索平台不仅对学术成员开放,还会对全体社会成员开放;检索工具对普通学报的影响会从现在的束缚转为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报的数据信息统计,从现在的“以刊评文”转向“依文评刊”,让学报客观认识自身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质量。
(二)新媒体语境模式革新普通高校学报的传播方式
传统纸媒时代的学术期刊只能实现宏观领域的学术引领功能。对于读者个体的学术需求认知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目前普通高校学报还是以纸质出版物为主,知网、万方、维普等综合数据平台传播方式为辅的传播方式。随着电子阅读方式的兴起,学术期刊纸质出版量一定程度上面临萎缩的压力,加之学人对非核心期刊的人为偏见,普通高校学报传统的传播方式亟待革新。在新媒体语境模式下,传播媒介将更多样化、整合化、空间化,互联网、物联网、各种数据智能终端服务器、社交软件将革新普通学报的传播方式。将建立立体传播渠道,扩大读者群;可对每个学者或读者的个体需求了如指掌,定制个性化服务,如电子书阅读器可记录大量关于读者阅读期刊的相关数据;通过论文在线投稿平台可帮助作者从投稿伊始就掌握论文从送审到刊出的每一个步骤;国内期刊检索平台在数据流通的大环境下可与国外期刊检索平台合作,共享数据,促进国内学术观点走向国际,加强国际间的交流。
三、新媒体语境下稿源渠道之重构
“内容为王,外链为皇”,普通高校学报要突破稿源瓶颈还是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细化个性化服务为特色,充分运用多媒体时代各种新技术重构稿源渠道。
(一)改进学报内部运行机制
普通高校学报的主办单位是各大普通高校,相对于重点高校,其学科力量、师资力量、生源水平稍显不足,这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多数这些高校学报的发展背景要弱于重点高校学报、核心期刊,也容易受到“以刊评文”的偏见。因此,普通高校学报首先应明确办刊宗旨,细分有效作者群、读者群。精英学者、高端读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中级或中高层面的研究人员、在校学生可能要在核心期刊上发文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科研发展需要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普通高校学报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并且部分初研人员在初写论文时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普通高校学报同时也起到了一个论文指导者、培训基地的作用。其次,建立来稿数据库,统计创刊以来所有的稿件信息,针对投稿作者的稿件问题,可以有针对性推荐已刊发的优质文章,供其学习借鉴,达到既帮助新人提高写作能力,又能在学术规范内充分利用本刊数据库,提高学报的自引率。最后,突出某个学科优势,以学科带动刊物,形成名栏目的学科优势,通过名栏目的建设引领刊物在学科领域的影响力,从而形成“梧桐成荫凤自来”,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
(二)加强学报外部交流
新媒体语境下,更加强调信息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的传播边界,由“一点变多点”变为“多点变多点”式传播。如果学术出版还是固守于自己小小的“象牙塔”之中必将遭到时代的淘汰。学报在改进内部运行机制的同时必须加强外部交流。第一,重视约稿,由坐等来稿变为主动出击约稿。借鉴出版社制订图书年度出版计划的规划方式,对本年度拟构建的内容板块做大致的策划,每期根据当下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整,主动约稿,强化栏目的内容性和新颖性,为建设名栏目打好基础。第二,充分发挥学报编委会成员作用,改内部编委为外聘编委,根据学报的学科、栏目特色有针对性地聘请相关学术领域的学科专家,特别是高校硕、博士生导师为编委会成员,依托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和人脉,为学报建言建策,同时也有助于向学报推荐优质稿件。第三,借助各种新媒体渠道,收集相关的学术会议、博士论坛、基金项目信息,提前介入稿源的上游信息链。联系会议主办方,针对会议、论坛论文策划专辑;追踪基金项目,在前期给予项目相关协助,尽量争取基金项目的稿源,提升学报的影响因子。
(三)借力新媒体向作者和读者开展个性化服务
普通高校学报经过多年的经营本身积累了很多优势,但是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必须要加快数字化进程方能与时俱进。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学报的竞争不仅仅是内容的竞争,同时也是服务的竞争,要求以全新的传播方式为研究学者和读者受众服务。一是要重视对学报网站的建设。网站上除了对学报一般资讯的介绍,还应有详细的投稿指南、写作知识、学术规范的引导,并重点建设投稿系统平台,简化投稿流程,帮助作者查询审稿进程。同时网站可对每期的主题向投稿者做提前的指引;对于已刊出文章的下载量、引用量、学科排名情况可定期公告,帮助作者了解自己文章的学术影响力情况并对本篇文章作信息反馈。二是开办学报微博,充分发挥微博的即时传播和在线互动的作用:发布学报的时事新闻、审稿进度情况、每期采用稿件目录、相关栏目学科的新闻链接、相关文章内容引申的知识介绍、知名作者的推介(并可@作者本人的微博做宣传互动)等等,以此扩展读者粉丝群,提升学报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开通学报官方微信,并通过“朋友圈”发布图片新闻,满足“读图时代”人们追求快捷了解咨询的需求。一方面及时向作者提供审稿等进程的服务,另一方面可扩展作者队伍,不仅仅和作者形成工作联系还可通过互动建立朋友关系。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还会衍生出更多的传播方式。通过这些新技术,学报可以打破其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不畅屏障,即时沟通,取得时间优势,开展个性化服务,满足作者、读者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搭建起优质稿源新渠道。
四、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学报传统的传播方式,核心期刊评价平台只是按照某种标准对学术期刊的某种检索方式,随着评价系统的发展还会出现更多的评价工具。评价工具的不同,评价结论必然不同,但对于普通高校学报而言,唯有不变的还是内容和服务的建设。新媒体传播方式的革新势必会为学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建设好“内容与服务”,稿源瓶颈也将随之打破。
[1]本网记者.新闻出版总署:高校学术期刊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EB/OL].(2009-12-23)[2014-10-31].http://www.chinanews.com/edu/edu-zcdt/news/2009/12-23/2033460.shtml.
[2]胡国洪.新媒体语境下的内容生产[EB/OL].(2013-12-11)[2014-10-24].http://www.jhnews.com.cn/zt/2013-12/11/content_3036301.htm.
[3]周涛.译者序:在路上·晃晃悠悠[C]//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4]柴英,马婧.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功能的变革[J].编辑之友,2014,(6):29.
[责任编辑:陈晓蔚]
G232
A
1008-7346(2015)02-0085-04
2015-01-30
余筱瑶,女,湖北武汉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法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