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党员软实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5-04-17孙宝成
孙宝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
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既高校培养人才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也就是“硬实力”,同时更要具备完善的自身修为,也就是“软实力”。大学生党员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代表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先进水平,其内在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程度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效果。因此,高校党的建设要不断促进和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软实力”发展水平。
一、大学生党员“软实力”的科学内涵
有关“软实力”的概念起初源于美国约瑟夫·奈在政治学领域的定义,[2]他认为国家的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其“软实力”泛指国家精神、民族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若将该定义领域引申到当代大学生党员范畴内,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党员的“软实力”就是相对于他们的专业成绩、职业技能证书、外语水平等所谓的“硬实力”之外的自身德育素质、综合情商、思想水平等素质指标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核心力。
二、大学生党员“软实力”现状概述
(一)主观上更注重硬实力建设,忽视自身的软实力
经过长期的实践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党员往往把自身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途径归为学习成绩好,自身证书“数量”多,而在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及党员吸引力、感召力的培养等方面考虑甚少,参加党组织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也总是作为政治任务被动地去完成,很少有自发提出或向组织申请开展有关素质活动,而这种现象通过调研统计的学生党员数是随低年级到高年级发展,呈“倒金字塔”形态分布的。
(二)客观上受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较大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拜金主义的各种诱惑,使得部分大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变化,思想防线出现漏洞;同时,当代大学生党员中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给予和溺爱,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个性过于张扬、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偏执、缺乏亲和力、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等都影响了党员自身形象的树立;在“为分数高低论英雄”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很多学生仍然把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等视为“辅修课”对待,导致这些课程对大学生党员的人格塑造失去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部分大学生党员出现理想信念问题
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交汇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申请入党过程中存在动机的功利性与从众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够鲜明,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有一定的利己主义倾向,不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影响大学生党员“软实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3]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只要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本该接受的人文教育、能力拓展、价值观培养等素质教育的内容被传统观念替代,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养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性,缺乏对自己综合素质的评价和主观塑造的能动性,总是寄希望于外力的推动和引导,在提升自我适应能力与创新创造思维方面认识不足,丧失了应有的主体意识。
(二)客体提供的实践教育平台功能不利
生活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党员其创先争优思想的活跃性、综合素质的高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家庭和学校所能提供的实践教育平台的功能发挥上。比如大学生党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本应该为其身心素质发展提供锻炼机遇和平台,但由于主客体之间缺乏在党员软实力培育方面的认识,导致很多实践教育平台的有利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效果体现得不明显。
(三)党员培育中的政治功能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骨干分子,代表了最广大同学们的根本利益和思想前进方向,在其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业务素质的提升,更需要在其思想深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高尚的政治理想武装头脑,但在目前高等教育的现实当中,很多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党建活动中或是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给学生党员,或是党员以被动的方式参与民主生活,大学生党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得不到有效落实,咨政权和主动权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久而久之便会影响到党员的党性和政治觉悟。
四、构建大学生党员“软实力”提升路径
(一)培养大学生党员政治价值观,提升思想修养
大学生党员政治价值观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培养良好的政治价值观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水平,从日常教育机制上正确引导大学生党员的价值取向,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大学生党员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发挥学生党员自主性,通过开展时政报告、党员之声论坛、红色之旅、诚信讲座等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文化修养和政治敏锐性。强化普通学生党员的民主素质,引导大学生党员主动进行思想沟通,给他们更大的活动空间,提供更大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平台。
(二)强化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拓展大学生党员“软实力”
在实践教育平台建设上,加强与学生党员的内需联系,根据时代特点规划实践教育内容、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确保实践平台操作的可行性。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形成学生专业实践基地资源,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形成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基地平台,让学生党员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亲身感受来自外围环境的党建生活,丰富党员阅历和党性修养。通过教育平台建设,形成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五个结合点”,即组织建设与社会基层的结合,使学生党员能广泛深入社会基层,与基层党员互动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党员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的思想引领作用;专业实践与素质拓展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生党员的知识面,巩固专业知识学习,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奠定坚实基础;科研服务与能力锻炼相结合,使学生党员能将所学业务技能与实践研究衔接起来,锻炼自身的应用创新能力,在科研服务社会的领域中发挥出党员的贡献作用,提高实践活动的教育性和针对性;党员挂职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使广大学生在党员骨干的带领下,深入各行业开展挂职实习和见习,在实践中树立科学的择业观、职业观、事业观,为今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基层党组织的创造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党员“软实力”的培养效果,因此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者要提高创新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永葆党的先进性上深入思考。在广大学生党员当中建立学习型党小组,定期开展政治学习活动和时事探讨活动,开展党建创新活动立项,通过创新立项活动促进党员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升党组织的整体创造力;挖掘大数据时代中网络宣传力量,建立网上党小组、党员微信群、党小组QQ群等媒体介质,形成党组织生活的网络阵地,抓住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时代特质,调动广大学生党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党组织日常思想教育活动当中,进而提升基础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了,党员队伍的主体性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进而促进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
(四)加强自身学习,提升党员内驱力
激发党员主动学习意识,充分挖掘其自身在内驱力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是推进大学生党员“软实力”的有效途径。这要求大学生党员要转变观念,与时代同步,通过自身不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塑造人格魅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党员自身的学习内驱力,要围绕尊重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创造社会价值的需要三个方面唤醒其自身的学习热情;其次要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培育个性、发挥特长、优化人格,在日常活动中培养自己的优秀个性品质,在与他人交往中形成自身的优良气质与风度,把外在美与内涵美结合起来;其三是要培养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提升自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积极组织和参与团队活动,在努力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团队成员完成任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1]章大李.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J].党建研究,2008,(9):25-27.
[2](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李召存.关于教育观念的理论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