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位护理在147例退行性腰椎失稳症中应用观察

2015-04-17陈丽兰廖惠玲余庆阳陈阿兰詹芳芳郑丽萍

福建中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退行性腰部体位

陈丽兰,廖惠玲,余庆阳,陈阿兰,詹芳芳,郑丽萍

(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体位护理在147例退行性腰椎失稳症中应用观察

陈丽兰,廖惠玲,余庆阳,陈阿兰,詹芳芳,郑丽萍

(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退行性腰椎失稳症;体位护理;临床观察

正常腰椎的稳定性由椎间盘、椎间小关节、韧带和肌肉共同维持,并受周围神经、肌肉、腹压和体位等因素影响。腰椎运动节段失稳是指一个或者多个腰椎运动节段的运动动能异常。任何一种原因导致这些稳定成分的改变都可能导致腰椎失稳,同时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退行性腰椎失稳症[1]。腰椎失稳是慢性腰痛、腰椎术后综合征和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原因,因其超过5%~10%的高发病率而受到广泛关注[2]。

从力学角度考虑,失稳应属于动态的变化,即失稳阶段随着应力的变化而发生位移,在影像学表现为典型的腰椎过屈、过伸时椎体间位置和角度的变化[1]。本研究根据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前屈—后伸位X线动力位检查[3]结果,给予体位护理系列措施,能够直接减少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患者病变椎体节段的运动,护理疗效满意。现将临床护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①符合腰椎失稳症诊断标准[1]:腰腿痛反复发作,腰椎活动受限,经卧床休息或外固定后症状可以减轻或缓解;活动时腰部出现“绞锁”感;腰椎稳定平衡系统失调,如椎间盘、全椎板及小关节切除者;腰椎X线动力位片示椎体前后滑移大于3 mm,或椎体间成角>10°[4]。②意识清楚,自愿并能够配合体位护理治疗方案。③年龄18~80岁,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依从性较强者。

1.2 排除标准①受试者依从性差,影响干预措施实施及疗效评价。②自行要求或因其他原因退出试验、失访者,尽可能了解退出原因予以记录。③治疗中出现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发作,不适合继续接受试验者。

1.3 一般资料纳入病例均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于我院骨伤科护理门诊的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患者147例,男39例,女108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9.29±6.2)岁。所有患者均由我院骨伤科主任医师统一诊断。

1.4 方法根据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前屈—后伸位X线检查结果,将腰椎前屈位失稳增大者称为前屈型,腰椎后伸位失稳增大称为后伸型,并给予以下相对应的系列体位护理措施。患者每周门诊护理指导1次,要求患者坚持每天配合体位护理系列措施,干预3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护理干预均由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操作。

1.4.1 卧床体位干预①前屈型:指导患者俯卧位或腰部垫枕疗法,尽量使腰背部取过伸位休息;腰部垫枕应大小、软硬度适宜,长度不限制,宽约20~25 cm,高约8~10 cm。②后伸型:指导患者屈曲位,躯干抬高15~30°,下肢抬高15~20°,尽量使腰背部取屈曲位休息。

1.4.2 行为姿势干预①前屈型:指导患者佩戴腰围固定保护,可于腰围内加一薄毛巾以促使腰部过伸;避免频繁或过久弯腰姿势,比如洗衣服、拖地板、打麻将、坐过矮的椅子、半躺着看电视等。②后伸型:亦指导患者佩戴腰围固定保护,但不添加衬垫;避免久行、久站、久坐,疼痛明显时不超过30 min,疼痛缓解后也应循序渐进,一般不超过2 h。③注意保护性用腰,例如弯腰捡物时使用下蹲姿势,勿搬抬过重物品,提拿物品时注意平衡用力等。

1.4.3 腰腹肌功能训练①前屈型:指导患者静态收腹、俯卧伸腰、俯卧伸腿、飞燕式、侧卧桥式起等训练动作;②后伸型:指导患者进行半桥挺腰、全桥挺腰、仰卧起坐、转体交替起、仰卧屈髋屈膝等训练。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轻重循序渐进选择训练动作,把握好训练时间。一般每天训练1次,每个动作完成10组,1次训练大约30 min。

1.5 疗效判断标准

1.5.1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参考《全国腰椎退行性失稳与滑脱专题座谈会会议纪要》所制定的评分标准[1],①2分:腰部轻度疼痛时作时止,活动基本正常,诱发轻微症状,轻度压痛,下肢软弱无力,远端麻木但不影响生活;②4分:腰部疼痛可忍,时常发作,活动范围受限,诱发明显症状,中度压痛,下肢软弱无力,远端麻木影响部分生活;③6分:腰部疼痛难忍,持续不止,活动范围严重受限,诱发严重症状,重度压痛,下肢功能基本丧失,生活不能自理。

1.5.2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疼痛诊断治疗学》[5]并结合症状体征评分制定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减分率达90%以上;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减分率达60%~90%;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减分率达30%~59%;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减分率不足30%。

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 结果

147例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患者中,临床痊愈6例,占4.08%;显效15例,占10.20%;有效105例,占71.43%;无效21例,占14.29%;有效率为85.71%。

3 讨论

3.1 体位护理理论依据腰椎的稳定性主要由椎间盘、小关节和韧带共同维持,并由骶棘肌、腰背肌及腹肌等协助增强稳定,以上任一结构病损都可能导致脊柱稳定平衡系统失调,运动节段刚度下降,活动范围异常,使其在矢状位抵抗剪力减弱,导致周围软组织失代偿,引起腰椎不稳定[6]。体位护理系列措施能够使失稳的椎体达到一定程度的复位。失稳椎体的复位,在不同程度上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扩大了节段性椎管或侧隐窝的有效空间,缓解了椎管内诸多致压因素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压迫及刺激,增加了椎管的有效容积,促进了局部血液微循环和腰椎稳定性的重建,改善神经供氧状态,使脊柱重建新的生物力学平衡[7]。针对性的腰腹肌功能训练还可显著增强脊柱周围软组织对腰椎维持和保护作用,可延缓腰椎的退行性变化进程。

3.2 体位护理优势目前,临床上对于腰椎失稳症多予以针灸、推拿、针刀、药物、手术等治疗。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体位护理系列措施可明显改善腰椎失稳症患者的症状,且没有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也没有针灸、针刀、手术等对皮肤及组织的损伤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可树立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变不良姿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患者的防治效果显著。综上所述,体位护理系列措施为保守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提供了另一个简廉、便捷的治疗途径,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更好地服务患者提供了实践经验。

[1]申勇,范顺武,马宏庆,等.全国腰椎退行性失稳与滑脱专题座谈会会议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9,29(8):793-795

[2]周纪平,杨永军,谭远超,等.筋骨并重、辨病诊治腰椎失稳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4):14-17.

[3]沈剑粦,王宸.退行性腰椎不稳诊断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2013,31(1):118-121.

[4]胡勇文.退变性腰椎失稳的研究进展[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5]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86.

[6]陈静,吴煜,陈杰,等.腰椎不稳症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2):236-238.

[7]涂瑞芳,于丹,万小玲,等.手法加热敏灸治疗腰椎假性滑脱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1):27-29.

R248.2

B

1000-338X(2015)06-0076-02

2015-09-17

福建中医药大学临床专项校管科研课题(XB2014080)

陈丽兰(1982—),女,主管护师。

猜你喜欢

退行性腰部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30例临床报道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温针配合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