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调查

2015-04-17陈永福陈少平郑铮彬

关键词:对象价值观核心

陈永福 陈少平 郑铮彬

(1.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2.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福建福州 350116;3.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116)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10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为了客观、全面、准确掌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为开展教育活动、形成长效机制提供参考,福州大学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组以福州大学城9 所高校为例,开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情况调研。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 份,回收2620 份,回收率 87.33%,有效问卷数 2539 份,有效率96.91%。

本次问卷调查以福州大学城9 所高校为样本,主要针对全日制在校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形式。2539 份有效问卷分布如表1:

表1 有效答卷比例

问卷具体分布如下:从性别上,男生1433人,占 56.44%,女生1106人,占 43.56%;在民族分布上,汉族 2381人,占 93.78%,少数民族 158人,占6.22%;在学历分布上,本科生 1905人,占75.03%,硕士研究生 461人,占 18.16%,专科生占6.5%,博士研究生占0.32%;在年级分布上,一年级 957人,占 37.69%,毕业班 300人,占11.82%,其他年级 1282人,占 50.49%;在学科分布上,工学1268人,占49.94%,人数比例最大,其次分别是理学、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等;在城乡户籍分布上,城镇户籍 1024人,占40.53%,乡村户籍占 59.67%;在政治面貌分布上,中共党员417人,占16.42%,共青团员1925人,占75.82%,各民主党派和群众共占7.76%。

总体而言,各学校抽样对象的性别比例、学历结构、学科门类、年级分布、专业比例、户籍结构、政治面貌等均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二、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状况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城9 所高校普遍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大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普遍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总体了解,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大体满意。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普遍认同

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大学城9 所高校的调查对象普遍认同,1023人认为“意义重大”,占40.29%,认为“具有一定意义”的比55.49%,两者占95.78%。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持肯定态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2]调查表明,2539 个调查对象认为当前我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有1210人,占最大比例47.66%;按照比例依次下降,有25.09%的调查对象认为主要原因是“应对社会问题”;有14.02%的调查对象认为是为了“解决信仰缺失”;13.23%的调查对象认为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由此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问题、信仰问题及实现共产主义的关注。

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意义,调查对象也有较准确的认识。其中有2091人认为“有利于提升个人素质修养和全面发展”,持有此观点者占最大比例82.36%;其次有1966人认为“有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占77.43%;再次有1795人认为“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占70.70%。。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总体了解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总体上是了解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组成部分”的调查中,调查对象认为组成部分之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2167人,占85.35%;与之相近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占82.28%;认为组成部分包含“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有2026人,占79.8%;认为包含“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调查对象比例是66.29%。从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的内容有较为准确的理解。

在“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调查中,2539 个调查对象认为包含“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占74.32%,认为包含“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占70.22%,认为包含“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占54.75%。值得注意的是,有56.12%的调查对象认为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包含“倡导正义、公平、和谐、创新”。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把握还有待提高,尤其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理解还有待加深。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层次划分,调查对象认为是按照“国家、社会、个人”划分的比例最高,占比43.32%;其次是“国家、集体、个人”和“国家、民族、社会”,分别占比 26.74%、21.27%;选择“民族、社会、个人”的比例最小,不足10%。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层次划分的理解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的调查上,调查对象中有1919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占调查对象总数的75.58%;有1885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占74.24%;另外,有9.1%的调查对象认为“二者之间是同一个意思”。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对两者关系理解较为准确。

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调查中,调查对象中有2207人认为两者“一脉相承、互相包容”,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6.92%,认为两者“关系相悖、毫无关系”或者两者关系“说不清楚”的人数比例均为7%以下,可见大部分调查对象对两者关系有准确理解。

(三)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总体满意

调查表明,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经常”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有820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32.3%;认为“偶尔有,但比较少”的有46.63%,占最大比例;而认为“没有”的比例最低,占6.81%;另外还有14.26%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学生明确表示高校开展过教育活动的占了78.93%,对于表示“不清楚”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情况的学生应进一步了解原因。

对于开展教育活动的形式,调查对象选择比例最大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课堂专题教育,占 46.87%;其次是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宣传栏宣传等传统媒体,占41%;再次是专家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宣讲会,占38.72%;第四是微博、微信、BBS 等新媒体,占 27.77%;第五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等,占26.94%;第六为党组织生活会,占19.97%;第七为社会实践,占16.62%;其他的占1.3%。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微博、微信、BBS 等新媒体也逐渐在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是否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的调查中,认为“有一些帮助”的有880人,占59.86%;认为“有很大帮助”的 533人,占 36.26%;认为“没有帮助”的57人,仅占3.88%。可见大学生对教育活动在自己成长中的意义比较认可。

对于大学生参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类型,调查对象表示参加过“道德文明实践活动”的人数1226人,占最大比例48.29%;参加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比例略小于前者,占47.89%;此后依次是主题文艺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其他类型,大部分大学生参加了各类的践行活动。没有参加过的人数占18.43%,这个数据应引起各高校的重视,在下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强化。

三、当前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情况良好,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认识不够深刻

有22.57%的调查对象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是“有利于自己获得学校的各类奖励和荣誉”,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虽然只是部分大学生存在的现象,但应认识到问题的客观性和严峻性,并剖析其根源,采取相应的对策给予纠正。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把握不够全面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层次划分,只有43.32% 的调查对象能准确回答是“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层次划分理解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调查对象认为二者有本质区别的观点,说明他们对两者的区别认识不够到位。有56.12%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倡导正义、公平、和谐、创新”,可见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把握还有待提高,尤其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理解有待加深。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有46.63%调查对象表示学校“偶尔有,但比较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而回答“没有”和“不清楚”的占21.07%。在教育活动形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课堂专题教育虽然还占据主渠道地位,但比例仅仅占46.87%。另外,高校主要按照传统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即便使用微博、微信、BBS 等新媒体手段也只占调查对象的27.77%,在新媒体时代这一比例偏低。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有待丰富、内涵有待提升

在大学生参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调查中,表示没有参加过相关活动的占18.43%,这个数据应引起各高校的重视,说明了各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价值观方面所做的努力还有待加强,应该通过更多的活动形式来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影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很多,包含国际因素、社会、学校、个体等多个维度。调查对象中有957人认为是“社会变革、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占调查对象总数的52.66%;其次,各自约有500人认为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的影响”,分别占比约20%。而对“家庭教育缺乏”的持有者则占比极小,占4.53%。可见,大学生们认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社会问题对他们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这个因素应该引起全社会重视。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的影响也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起重视。

四、加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高校应积极融合各种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拓展教育途径,建立长效机制。

(一)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力量的耦合

首先,要牢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据实证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专题教育,然而对此种教育方式的认可度却不足20%。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从革新教学模式、增添课堂活力、注重教学效果做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丰富学科知识和扩展理论知识外,应逐步将课堂教育生活化、生动化,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逐步转变为师生双向交流的“讨论式”教学方式,倡导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换位体验、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知识传授在大学生实际生活应用中得以融会贯通,内化为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

其次,要强化高校辅导员的引领作用。辅导员处于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最前沿,辅导员的引领作用集中体现在人格魅力和工作水平上。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辅导员要突出“体验式”的引导、“服务式”的管理、“个体式”的影响。要在日常教育中,引导大学生落实落细落小,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让个体去体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要建构服务型的学生管理模式,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管理之中,在服务中渗透教育,秉持平等公正原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比如学生在班委推选、入党审查、奖学金评定等活动中感受到的是公开、公平、竞争等正导向,有助于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平、正义的认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贫困生资助育人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真正把“宏观理论”化为“微观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坎上。

再次,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基础性和感染性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家庭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的重要性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占到了33.32%,这说明家庭教育同样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目前,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带来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致使许多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要求日趋功利化,甚至出现了“唯成绩主义”,使得家庭教育陷入了重智育轻情商的怪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家长”的互动教育模式,可以探索如家长委员会制度、家校联系制度等工作,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最后,要鼓励大学生发挥自省自励作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调查中,大学生群体关注到了“动员全社会参与,从自己做起”,占比29.07%。因此,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验活动,倡导大学生经常性自省与自励相结合、体验与领悟相补充,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二)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维度的融合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根据学校层次、学科类型、年级高低而有所差异。为此,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层分类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在横向维度上,应充分考虑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因地制宜地塑造核心价值观念培育品牌。如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可以主办专业技能大赛,以文科见长的院校鼓励举办文化活动,计算机专业可以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网页设计大赛,法学专业可以召开“法制与德治”辩论会等等。[3]利用学生的专业特长,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既巩固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又调动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寓学习于娱乐,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效果。

在纵向维度上,可根据各年级的课程设置和发展需求,有侧重分阶段进行教育。大一阶段应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将理论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知识学科导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宏观系统教育。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如进行敬老助老活动、公益服务活动、专业支教活动等,让大学生充分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并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到大四阶段,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职业发展、人生规划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为一种坚定的价值追求。对于研究生,应重点在其学术道德和科研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重强调学术诚信和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回馈社会。

(三)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整合

一是发挥传统形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在“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动形式”调查中,希望教育形式是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宣传栏宣传的比例最大,占到了34.78%,这表明大学生对一些传统的宣传媒体认可度较高。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传统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宣传。在党团课上,可以播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视频,通过声情并茂的事迹,引导和教育学生向先进学习;利用各类展板和宣传栏,开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栏,宣传高校内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借助校园广播和校报等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优势,正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效果。

二是优化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在“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动形式”调查中,29.03%的调查对象选择微博、微信、BBS 等新媒体,大学生希望利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比例高,体现了在校学生与时俱进、追求新事物的心态。新媒体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挖掘大学生情绪上的“兴奋点”与“敏感度”,可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高校教育要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微信、微博、QQ、MSN 等新媒体的手段,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4]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运用被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的话语体系,化劣势为优势,化优势为特色,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网络文化之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进行正确引导。

三是挖掘学生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的作用。高校社团是大学生以相同的爱好、兴趣为依据,以自身发展为目的,自愿结成的志愿型的团体。高校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形式,它组织灵活、结构简单,更易于管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大学社团的日常活动,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当代大学生渴望平等的交流,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进步,学生社团就可以实现这种要求。对于学生社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多举办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将人生目标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自觉认同。

注释: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

[3]石海兵、李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应用状况及适用性分析》,《前沿》2013年第18 期。

[4]唐雪莲、岳柏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理论视野》2014年第6 期。

[5]李 强、董华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思考——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对象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