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大开发与福建沿海渔民转产问题研究

2015-04-17甘满堂陈冰冰

关键词:远洋渔业临港渔民

甘满堂 陈冰冰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116)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评述

近30 多年来的中国海洋大开发,近海资源被第二、三产业所侵占,现又加上近海污染加剧,使得沿海“三渔问题”突出。“三渔”就是渔业、渔村与渔民。“三渔问题”的表现是近海渔业衰落,渔民失海现象严重,渔业经济收入增长缓慢,沿海渔村发展失去可持续性。进入21世纪后,在以重化工业为发展目标的中国沿海“再工业化”浪潮中,福建省也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港口与临港重化工业,大规模地填海造地,占用海岸滩涂,使沿海滩涂养殖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沿海地区的渔村消失,渔民上岸兴业,渔业收入不断减少。

“三渔问题”是学界对“三农问题”的演绎。虽然“三渔问题”的提出与关注还只是近20年的事,但学者对于渔业发展及渔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2006年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者开始了比较系统地研究“三渔问题”的表象、形成原因以及解决对策。[1]学界认为,中国“三渔问题”远比“三农问题”严重,因为渔业的劳动环境复杂性、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以及生产资料投入等都比农业高,外部风险波动性大,容易对渔民的财产、收入甚至人身安全产生影响。当前,“三渔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海洋环境污染与大规模填海工程的影响,渔民失海、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地方政府对失海、失业渔民缺乏相应的安置和补偿措施,严重损害了渔民利益;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渔民收入增长缓慢;上岸后的渔民转型就业较困难等。[2]如何分析和解决“三渔问题”,我国理论界形成了渔业发展、渔业产权、渔业补贴政策、渔业增长方式转变、转产转业、渔民权益保护等多种论点,“三渔问题”的核心是渔民权益保障问题。[3]

在当前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应当维护好海洋的生态价值。近海生态资源的破坏,如近海污染、填海造地,影响的不仅仅是沿海渔民的利益,更是整个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大开发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

近20年来,福建省临港工业发展迅速,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重化工业项目纷纷落户临港工业区,原先在内陆生产的重化工业企业也搬迁到临港工业区开工生产。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填海造地工程不仅直接减少了沿海滩涂面积,而且破坏了沿海生态平衡;临港工业发展以及陆源污染物随河流入海,使近海污染呈加重化趋势,直接引发近海渔业危机,导致渔民失海、失业现象严重,渔村的发展也陷入困境。

(一)福建省的海洋大开发战略

福建是中国海洋大省,全省海域面积13.6 万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大12.4%;人均拥有浅海滩涂面积是全国人均面积的21 倍;全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324 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并拥有岛屿海岸线2,120 公里,有大小港湾125 处,其中可开发建设20 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港的岸线共23 处,岸线总长47 公里,可建设20 万吨级以上深水港口泊位80个。福建省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强调:要大力发展港口与临港工业区相结合的临港产业集群,目标是到2010年临港工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5%以上,2020年达60%以上。[4]在福建省有关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要开发六大港湾,并明确规划了每个港湾工业区产业的布局:环三都澳区域重点发展冶金、船舶、机械加工与石化工业;罗源湾重点布局能源、冶金、机械加工及船舶修造业;兴化湾发展汽车、机械、精细化工、能源等临港工业;湄洲湾(南、北岸)重点培育石化、船舶、能源、浆纸和木材加工等临港产业;厦门湾建成以石化、汽车、机械、电力能源、船舶等为重点的外向型工业;东山湾重点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冶金工业、建材工业等。[5]这六大海湾基本涵盖了福建沿海所有面积较大的海湾。

福建沿海地区本身就是地狭人稠地带,要大力发展港口与临港工业区相结合的临港产业集群,就必须占用大量的土地与近海水域。而填海造地因不涉及占用现有的耕地,也较少涉及到人口迁移与安置,于是向大海要地就成为发展临港产业,解决土地资源短缺问题的首选。

(二)填海工程造成部分渔民失海、部分渔村消失

根据国家相关土地管理政策,填海造就的土地,性质为“未利用的土地”,不属于耕地保护范畴。因此,填海造地很容易获得国有土地使用证,转化为工业建设用地。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规划期间,福建省围填海域面积达到774 平方公里,相当于填掉20世纪50年代的4 个泉州湾或9个沙埕港。以罗源湾为例,作为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海湾面积为216 平方公里,2005年已缩小为162 平方公里,被围填了约25%。[6]平潭县在2009年确定为综合开发区后,大量沿海滩涂被转化为临海工业用地。2012年11月,福建省下发《福建省填海项目海域使用权证书换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实施办法》,明确提到“填海造地是省政府为保证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用地需要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要求相关部门互相配合,为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十二五”规划中,福建省提出规划期内围填海规模控制在3.335 万公顷(约合334 平方公里)以内,但实际填海规模却比规划要大。

目前,填海造地工程主要分布在厦门湾、围头湾、泉州湾、湄洲湾等福建最主要的海湾。截止2012年底,莆田石门澳、晋江滨海新区等5 个区域用海规划获得批准,新增围填海面积达37 平方公里,全省在建区域用海规划为9 个,围填海总面积达60 多平方公里。[7]福建省填海造地运动在全国不是独家,其他沿海省市区也在填海造地,以发展海洋经济。有学者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有四次大规模的围海行动,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围海晒盐;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围海造田;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的围海养殖;第四次是2008年至今的围海建设临港工业区运动,其围海、填海造地的规模远超过去。国家海洋局海域使用管理公报显示,2004年之后的围海造地占总体海域使用面积比重从2002年的不到1%一下子上升到5%,超过1 万公顷。其中,港口用海、临海工业用海和旅游基础设施用海比重从2002年之前的不到6%上升到近50%。

福建填海造地工程多采取截湾取直式和平推式,这两种方式对岸线资源具有毁灭性影响:近海滩涂、浅海的渔业资源全部丧失,近海养殖业也无法发展;填海还可能造成较大的环境风险,在台风暴潮条件下,围填区护岸受到潮水冲击,可能导致溃坝与漫滩风险;填海项目将造成水质进一步下降。[8]在这方面,中国应当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免得走弯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为解决发展空间受限问题,开始大规模填海造陆,采取简单的围填截湾取直式和平推式,结果代价巨大。自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0 平方公里,很多靠近陆地的海域里已经没有了生物活动,海水自净能力减弱,赤潮泛滥,日本渔业遭受重大损失。为解决填海对环境破坏的问题,现在日本围填海更多采用建设人工岛的方式,如神户的港岛和六甲岛、东京湾内的扇岛以及长崎市的香烧岛,都是十分知名的人工岛。离岸填海的人工岛式填海,既不改变海岸线的形状,又增加了抗击海浪侵蚀海岸线的能力,缺点就是填海成本相对较高。

沿海滩涂本是渔民的生产用地,填海造地需要给渔民经济补偿,但补偿标准相当低。2012年,晋江围头湾填海工程中,当地政府对用于养殖的海域,每亩补偿3,500 元,如果按期签约,每亩额外奖励1,000 元;大型渔网工具给予每米200 元的补偿款,如果按期签约还有每米150 元的额外奖。当地政府希望以“按期签约就可获额外奖励”的办法,吸引养殖户尽快签订赔偿协议。另外,晋江市政府为了用海征迁工作顺利进行,还专门成立了维稳执法组,对维稳对象进行重点防控,养殖户如果用谎报、虚报、欺骗等手段骗取补偿款的都要予以打击。[9]在这种两管齐下手的对策下,渔民都陆续与当地政府签订了赔偿协议,同意出让世代耕耘的近海滩涂水面。地方政府的征海与填海工作看似进展得很顺利,但背后的代价是近海渔业资源丧失,渔民歇业转产。

由于临海工业区占地面积广大,光征用滩涂与海域还不能解决问题,大多数港口与临港工业区项目或多或少都要征用耕地、拆迁渔村。地方政府出台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较低,引起村民的普遍不满,在2003~2005年期间,福清某地为建设港口和临港工业区,搞先拆迁后安置的征地政策,由于补偿标准很低,引发一些村民不满,导致数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海洋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枯竭

重化工业项目具有投入大,产值高等特点,一旦投入生产就能明显拉动地方GDP 的增长。因此,重化工业项目尽管存在污染的风险,但还是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欢迎,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对象。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重化工业项目在临港工业区陆续开工生产,福建沿海工业污染正呈加重发展趋势,影响近海生态平衡,引发近海渔业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沿海工业园区开始兴起,如位于湄洲湾南岸的泉港区石化工业园正是那时开始发展起来的,除大型石化工业项目外,还有高污染的制革工业集中区、电镀工业集中区。福清市江阴镇(属于兴化湾)也通过填海造地建设了港口与重化工业园,原来在福州市区的化工企业都搬到江阴镇。连江县与罗源县境内的罗源湾沿岸也进入大规模开发的阶段,目前已投产煤电、冶金、化工、船舶修造等临港产业。工业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环境污染。工业企业搬迁到海边,有海运之便,还可以将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降到最低,但并不是意味着企业搬迁到海边,就可以不用治污或降低环境保护标准,这种认识是非常有害的,也是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一些临港工业企业自恃地处海边,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就主动降低环保标准,将污水通过管道直排大海,或将烟尘直排天空。有些企业的做法是将污水管道铺设到海里三至五公里处,认为这样就解决污染问题了。某些企业负责人认为,大海对于污染物有较强的净化能力,还可以借助洋流,将污染物带到深海或远海。但实际上,大海对于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是有限的,近海污染物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洋流带走。从海洋污染航拍的图片来看,中国近海呈现的都是黄色,而不是正常的蔚蓝色,显然是被污染的结果。

目前,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的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严重,台湾海峡以北的近海无渔已基本成为事实,这与渔民滥捕滥捞有关,更与陆源污染物大量入海有关。这种情况正在向福建沿海蔓延,。2013年福建省六大海湾海水水质等级总体以第四类与劣四类海水为主(见表1)。[10]近年来,福建省海洋赤潮事件年年发生,且面积都在300 平方公里以上,2009年全省共发生赤潮12起,累计面积约 377 平方公里,造成经济损失6,500万元。2012年,我国沿海共发现赤潮73 次,12 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15 亿元,其中,福建省赤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大,为20.11 亿元,当年全省共发现赤潮17 起,累计面积396.8平方公里。[11]据有关部门调查发现,福州近海的海洋养殖环境呈恶化趋势,水域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每年4~6月福州沿海赤潮现象发生频率加大。2007年以前,罗源湾水质尚可,鲍鱼、大黄鱼养殖时出现病害情况也较少。但2008年末以来,每年都暴发鱼类“白点病”和鲍鱼弧菌病害。2012年,福州市因赤潮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约16 亿元,其中连江县损失高达13 亿元。近海捕捞业也受困于海洋污染,现在渔民要不上岸转行,要不从事远洋捕捞。临港工业区的排污问题也造成沿海居民与工业区企业关系紧张,在泉港工业区、江阴工业区就发生多起因企业污染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需要引以为戒。[12]

表1 2013年福建省六大海湾水质等级分布

三、渔业产能增长背后的渔民转型发展问题

福建省现有渔业乡镇48 个,渔业村609 个,渔业户45 万户,从事渔业生产的劳动力53 万人,渔业人口168 万人,他们大部分沿海而居,以渔为业。2012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628.61 万吨,比2011年增长 7.01%;渔业产品产值达 941.26 亿元,比2011年增长 34.19%;水产品出口创汇达 47.8 亿美元,比 2011年的 26.83 亿元增长 78.16%,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1601 万元,比2011年增长12.27%。[13]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供的资料来看,福建省海洋渔业发展呈稳定上升趋势,沿海渔民收入比福建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500元以上,体现渔民收入与海洋大开发呈正向影响,而不是负面的关系,这是否说明海洋大开发带来了渔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呢?

熟悉海洋渔业的人都知道,海洋渔业(包括滩涂与近海养殖、近海与远洋捕捞)本身就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收益当然要比传统农业高,因此,渔民收入高于农民收入是很正常的。不过,从表2数据来看,2008~2012年渔民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呈缩小趋势,同时渔民收入的增长也呈放缓趋势。至于福建省渔业经济总量持续走高,其原因应当是远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结果。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福建省新增远洋渔业企业9 家;新增外派远洋渔船81 艘,成为福建省远洋渔业新增外派渔船最多的一年;全省外派远洋渔船总计达276 艘,占全国近八分之一;另外,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福建省已有产值亿元以上的水产品加工企业100 多家,产值超10 亿元的企业有10 家,还有两家与水产品加工相关的食品企业在2012年实现成功上市计划。[14]这些数据表明,远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业撑起了福建渔业的半边天,同时也表明了福建渔民正在转型发展。

表2 2008~2012年福建省渔业经济基本情况

渔业生产开始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与劳动力密集的深海养殖业与远洋渔业发展,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传统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渔业的生产,渔民家庭之间贫富分化现象较明显。[15]对于缺乏资本与深海养殖技术的渔民,只能上岸当工人或者出国谋生求发展。

第一,向远洋渔业发展。针对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福建省渔民开始组建渔业公司谋求生存与发展。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的统计信息,仅2013年上半年,福建省就新增远洋渔业企业7 家,总计达到24 家;全省新增外派远洋渔船17 艘,总计达到293 艘,还有近200 艘渔船正在建造中,预计到2013年底全省远洋渔船达400 艘以上。在远洋渔场开发方面,福建省远洋渔业公司积极开拓东印度洋、北太平洋等新渔场,进一步拓展了我国远洋渔业新的作业海域和捕捞种类。[16]据了解,新组建的远洋渔业公司都是沿海渔业乡村的渔民自己出资注册登记的,村民集资认股,购买远洋渔船,基本上整个渔村都参与渔业公司运作。过去,渔民多在近海捕捞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较多,近海渔船投资较少,但远洋渔船吨位高,资金投入量大,人员配备多,不是个别家庭就能承担的,这使得沿海渔村的渔业经济由家庭个体发展模式再次走向联户集体发展模式。

远洋渔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风险的行业,其高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管理风险与市场风险。联合国粮食组织认定远洋渔业为最艰苦的行业。[17]福建省远洋渔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风险,其中管理不规范,违规作业,涉外渔业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企业和船员生命财产造成损失,而且制约了远洋渔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远洋渔业竞争力的提升。远洋渔业发展对福建渔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掌握国际渔业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沿海国法律,以减少不必要的国际渔业冲突;要懂一些外语,以便对外交流;要掌握涉外知识,了解目的地国家与地区的礼仪,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等。远洋渔业从业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国际渔业生产的要求。

第二,临港工业区就业。福建省六大港湾临港工业区拥有数万家企业,至少可以创造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失海渔民上岸就业理应不成问题。但由于失海渔民没有专业技术,他们在临港工业区只能选择一些非技术性岗位,工资待遇一般不高。当地人创办的水产加工企业也愿意雇用本地村民,这些岗位也多以非技术型为主。工业区的工资待遇对于转业渔民来说没有吸引力,因此,总体来看,临港工业区对失海渔民的就业吸纳能力并不高。

第三,出国劳务与海外经商。近海渔业资源枯竭与渔民失海加快了福建沿海渔民向海外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这方面福州沿海县市的表现特别明显。作为沿海侨乡,向来就有出国发展的传统,而近海渔业资源衰竭更激发了当地渔民改行到海外谋生的愿望。现在,福建沿海侨乡出国发展,已不局限于到美国、日本与欧盟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很多人选择到非洲与拉美国家发展,开超市、开餐馆,以及服装鞋帽批发等。在动荡不安的中东国家也能看到福建人的身影,有关福州籍劳工在中东国家打工遇险的报道也经常见诸媒体。据福清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的数据,近几年福清每年通过正规渠道出国的务工人员,平均在一万人左右。加上非正规渠道出国的人员,至少每年有两万人以上。江阴镇的张厝村位于江阴港区,全村共有2000 多人口,出国人口就将近一半,且大部分是最近10年内出国,而这正是张厝村沿海滩涂被征用开发的时期。

四、海洋大开发要兼顾“三渔问题”的解决

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大做强海洋二、三产业,减少近海第一产业比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前提要保护近海环境资源,保障渔民的利益。在沿海“重工业化”既成事实的背景下,当前重点要做的就是如何减少重化工业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同时解决失海渔民的转产问题。因此,本文在此就如何保护渔民权利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从建设生态社会目标出发,科学有序地开发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海洋是渔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要通过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工业项目用海规模、保护海洋环境等措施保留渔民的生存空间;严格安排围填海项目,在填海时尽量采取建设人工岛的方式,而不是截湾取直与平推式,以减少对岸线资源的破坏。根据福建省海洋规划,到2020年,福建省海洋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少于37%。[18]结合《福建省海洋环境污染溯源追究管理办法》《福建省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福建省沙滩保护规划》等法规与规划的落实,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强化海洋环保工作的政府目标责任制,将海洋环保工作全面列入政府的目标考核,建立陆源排海污染的溯源追究和补偿制度,通过经济杠杆控制陆源对海洋的污染;加强对临海工业和涉海工程损害海洋环境行为的监管,加快建立海湾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积极开展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切实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第二,多方位支持海洋渔业发展,特别是远洋渔业。面对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现实,当前既要搞好近海渔业的休养生息,禁止滥捕滥捞,同时也要注重发展远洋捕捞业。目前,福建远洋渔业仍面临投入成本高、风险大、海外渔业基地缺失的发展困境,现代渔民队伍匮乏、渔船装备落后等因素也制约了福建省远洋渔业的发展。从远洋渔业战略意义上考虑,为应对各种自然风险、政治风险与市场风险,在国家层面需要建立远洋渔业行业风险基金,以处理海上的偶发、突发事件。针对远洋渔船普遍面临装备老化、产能效益不高的困境,急需加大投入,更新换代,加大对新建远洋渔船与柴油的补贴力度也是促进远洋渔业发展的重要财政支持措施。此外,培养远洋渔业相关专业人才、提高远洋渔业从业人员待遇、加快海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等措施也需要跟进。

第三,提高征滩填海补偿标准,保障渔民合法权益。目前征用滩涂与海域的补偿标准都较低,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向近海要地的冲动。建议政府参照失地农民的做法,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保证渔区政策的稳定性,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保证渔民能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妥善的生活与就业安置。征海补偿金应包含失海渔民就业培养费、养老金补偿费等,以解决失海渔民的后顾之忧。

第四,做好失海、失滩渔民的生产再发展与再就业工作。加强对失海、失滩渔民的就业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实现再就业。针对滩涂养殖资源减少的趋势,要引导渔民发展近海养殖业与远洋捕捞业,如养殖技术培训、远洋渔业捕捞技术培训、资金支持、保险支持等。支持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海产品加工业,为失海、失滩渔民提供就业机会。

第五,做好特色渔村的建设工作。沿海渔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观光价值,可以通过发展观光旅游带动沿海渔村建设。对具有旅游观光价值的渔村应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和政策,通过整体规划,保护好沿海渔村的宝贵资源,避免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面积房地产开发而对近郊特色渔村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和蚕食。对于被拆迁的渔村,政府要本着先安置后拆迁的工作思路,做好新渔村的建设工作。

注释:

[1]韩立民、任广艳、秦宏:《“三渔”问题的基本内涵及其特殊性》,《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6 期。

[2]同春芬、韩晓:《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三渔”问题产生的根源剖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 期。

[3]王志凯:《渔业权制度与渔民权益保护》,《中国渔业经济》2005年第5 期。

[4]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07年3月26日,http://www.fjdpc.gov.cn/show.aspx?id=47086,2014年 11月 10日。

[5]林跃峰、陈永志、沈红芳等:《福建省“十二五”产业布局和重点区域产业发展研究》2010年7月6日,http://www.fjdpc.gov.cn/show.aspx?id=34044,2014年 11月 8日。

[6]李钢生:《海洋大开发背景下福建渔民权益保障问题及对策》,《渔业信息与战略》2012年第1 期。

[7][13][14]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2012年工作总结的报告》,2013年1月5日,http://www.fjof.gov.cn/xxgk/ghjh/jhzj/201301/t20130105_40306.htm,2014年 11月 12日。

[8]王健君、尚前名:《受伤的海岸线》,《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38 期。

[9]曾向荣:《填海圈地大跃进》,《南都周刊》2011年第39 期。

[10]国家海洋局:《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4年 3月 21日,http://www.soa.gov.cn/zwgk/hygb/zghyhjzlgb/hyhjzlgbml/2013nzghyhjzkgb_2484/201403/t20140321_31051.html,2014年 11月 12日。

[11]国家海洋局:《201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13年 3月 6日,http://www.soa.gov.cn/zwgk/hygb/zghyzhgb/zhgb/201303/t20130306_24229.html,2014年 11月 12日。

[12]甘满堂、张孝廷:《传统社区资源动员与农民有组织抗争——对东南沿海农村抗争性集体行动的一种解释框架》,《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 期。

[15]韩立民、任广艳:《新渔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化解思路》,《中国渔业经济》2008年第3 期。

[16]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2013年上半年海洋与渔业工作总结》,2013年 8月 30日,http://www.fjof.gov.cn/xxgk/ghjh/jhzj/201308/t20130830_40307.htm,2014年 11月 11日。

[17]林光纪:《“渔民、渔业、渔村”逻辑与悖论——以龙海市浯屿村渔业调查为例》,《中国渔业经济》2010年第4 期。

[1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批复》,2012年 10月 16日,http://www.gov.cn/zwgk/2012-10/16/content_2244752.htm,2014年 11月 13日。

猜你喜欢

远洋渔业临港渔民
我国远洋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
农业部开展“十三五”远洋渔业发展集中研究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临港集团成立百亿园区开发基金
汪洋:转变远洋渔业发展方式 努力建设远洋渔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