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生态文化型农村社区再造模式研究

2015-04-17

关键词:扎根愿景群体

施 玮 吴 赢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福建福州 350015)

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大战略中的重要议题,正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农村社区再造模式是研究的焦点之一。大陆与台湾文化同根同源,台湾在社区再造(又称为农村社区营造、新故乡运动、富丽农村、农村再生等)中的成功经验可以成为大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选择的“它山之石”。迄今为止,大陆学者对为数不多的台湾成功社区再造模式的研究一般采用二手资料分析方法,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相对少见。本文以台湾著名的桃米里生态文化村为案例,应用扎根理论方法,提炼生态文化型农村社区再造模型,旨在为大陆农村社区再造实践提供理论和经验的借鉴。

一、文献回顾

1.关于农村社区缘起的研究

德国学者滕尼斯在19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社区”一词。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将“社区”概念引入国内。从80年代开始,研究均以城市社区为重点开展,而对农村社区研究鲜见。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及其任务。因而现有研究多在政策导向基础上展开。

2.关于农村社区模式的研究

近年来,各地相继展开了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学者们在实践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农村社区创建模式,主要有三种视角的总结:一是从社区与行政村建制角度出发,划分“一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和多村一社区三种模式”[1];二是从城镇化发展情况出发,划分出“乡村型”模式、“集镇型”模式和“城郊型”模式[2];三是从社区形成过程方面,将农村社区分为融入城镇型社区、拆迁安居型社区、规模经营型社区、投资开发型社区、休闲景观型社区、股份合作型社区6 种模式。[3]现有模式偏重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某一个层面,提出的模式未能全面体现农村社区实践。

3.关于生态文化社区的研究

国外对于生态社区的研究较多,较有代表性的如加拿大、美国等,全球生态社区网(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对生态社区的界定等内容也有深入的介绍。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才逐步认可生态社区这一概念,一致认为生态社区是以自然为主要向度,强调环境的生态功能,突出社区的自我协调能力。[4]在生态社区的建设中,学者们认为需要同时注重社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社区本身物质环境、非物质环境和居民活动的良性互动[5],同时还体现在社区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融入[6];而人与人的关系则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朝着生态方向和谐的永续发展。

4.关于国内外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借鉴的研究

国外农村社区的研究对我国有重要借鉴意义。较为典型的是欧盟研究中心对乡村治理经验的比较、加拿大纽布朗斯韦克省(New Brunswick)充满实验性的“新乡村地区治理模式”以及韩国的“新村运动”。[7]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学者们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区建设经验进行了研究。综合看来可借鉴方案主要来自于:一是政府的高参与度,如韩国“新村运动”;二是社区非政府组织的高参与度,如日本的农协,欧盟的“领导 +”[8];三是充足且持续的财政投入,如日本的补助金农政,韩国的新村运动[9];四是健全的保障机制,如日本的农村社区建设[10],加拿大的“农村透镜”[11],马来西亚的八个五年计划[12]等。

综上所述,农村社区建设研究已经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尚有以下研究空间:(1)在模式构建上偏重于关注农村社区建设的某一个角度,如建设主体、建设阶段等,缺乏对建设模式全方位的把握;(2)境外农村社区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受到学者的关注,但目前我国研究者对台湾地区社区再造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引进、比较、借鉴还较少,尤其是在对一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处理上;(3)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在对案例实证研究中往往来源于在地经验的总结,客观性不足。

台湾桃米里社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多方群体的协助下成功重建了著名的“桃米生态村”。为此,我们基于台湾桃米里社区再造实践,提炼生态型农村社区再造中的影响因素,并扎根在质性数据中建构理论。

二、研究设计

扎根理论方法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强调从实践经验中入手,在没有任何预设的前提下对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提升,从而得出系统的理论。与其他松散的质性研究相比,扎根理论研究更具系统性和严谨性。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的巴尼·格拉索(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安索·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两位学者在1967年出版的《扎根理论之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1967)一书提出的。它是一种在系统化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分析,进而发掘发展后,运用归纳法对已知现象和事实加以充分比较和分析总结,最后得到结果的理论[13],其基本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扎根研究流程图[14]

扎根理论所持的观点是在数据资料的研究过程中发展理论,而不是从现有的理论中演绎可验证的假设。该方法的重点是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类。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从一个研究区域入手,经过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使得理论逐渐浮现出来,而这种理论并非其预设。在该方法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最终的理论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种方法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学者们已经很好地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各个领域,比如管理学[15]、教育学[16]和旅游[17]等方面。

下文对桃米里生态村再造的讨论与分析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

(二)案例选择与案例背景

桃米里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必经之地,以农产为主,而产业项目繁多,最主要以竹类、菇类、筊白笋、茶、花卉及金线莲为主,是台湾重要的花卉和蔬果产区。1999年9月21日台湾遭受了20世纪以来岛内规模最大的地震,灾区集中在南投县、台中县与苗栗县等,桃米小区也遭受到此次地震的波及,损失惨重;且当时的桃米里农业亦正遭受到加入WTO 所带来低价进口农产品的冲击,竹笋类的农产品价格大量下跌,以农为生的居民生活困苦。在经济的不景气和地震后的灾害之双重冲击下,桃米里的发展前景堪虑。

桃米里经历了“9.21”地震后,从资源盘点中发现契机,将一个没落的小村转型成为集教育、休闲、产业、观光为一体的生态社区。在重建过程中,桃米里在分析自身资源和优劣势的基础上,集合多群体合力,对小区内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生态村”愿景的引领下,通过跨领域的合作,让愿景逐步变为现实。同时桃米社区的努力也得到外界许多肯定,如得到台湾“文建会”第一届小区总体营造年会“优质小区奖”;“桃米生态村”的重建计划,被“行政院文建会”列为“小区总体营造”的学习指标;2003年获评为“2002年生态旅游年特殊案例”优等奖,全台湾只有两个小区得此殊荣。

(三)数据采集

扎根方法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社区档案、田野调查、访谈记录、实地观察、相关文档、实物证据等。本研究一手数据的收集途径如下:(1)设计了包括15 个开放性问题的访谈提纲,对案例社区的参与者、居民、经营者等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典型访谈问题包括:桃米里社区再造经过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主要对策是什么?挑米里社区再造涵盖了哪些领域,各个领域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桃米里社区再造中,各自身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桃米里社区再造最值得肯定的经验是什么,最主要心得有哪些?(2)采取田野调查法,实地调查了民宿经营与服务、在地农产品的创意加值、生态项目的推进等情况。以上两种途径资料的搜集集中在2014年8月期间进行,经访谈者同意进行了全程录音,后期由课题组成员整理成文字资料约4.8 万字。二手资料主要包括新故乡基金提供的内部文档、计划书、网络资料、宣传材料、分析报告、媒体报告等。

三、再造模式建构

扎根理论方法对资料的分析过程较为严格,一般来说,该分析部分是由三种主要的译码所组成: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不同种类的译码程序间的界线并非一成不变。

(一)开放编码

开放性译码的作用是将从资料中挖掘的概念及其属性进行界定的分析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初始资料进行分散、再组合并归类。在概念化和范畴化阶段,研究者不仅可以对原始资料进行、缩编精简,还可以增加新的内容,并激励研究更加深入地进行。开放性译码的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也就是处理聚敛问题。[18]本研究开放编码共得到10 个范畴见表1。

表1 开放编码形成的范畴

续表1

续表1

(二)主轴编码

我们将上述开放性译码中被分割的内容再次建立关联,即创建主轴译码。这种建立关联的过程并不是要把几个核心范畴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全面的理论学架构,而只是要好好发展主要范畴。我们通过主轴译码分析,并对生态型农村社区再造模式资料内容开放性译码,进行类别划分得到3个主范畴见表2。

表2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三)选择编码——构建社区再造模式

本研究的核心范畴是“生态型农村社区再造模式”,围绕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抽象为群体(group)→领域(areas)/流程(press)。以该故事线为基础,最终建立以下生态型农村社区再造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生态文化型农村社区再造模式

为此,我们得出“生态文化型农村社区再造模式”,它是一个以再造主体(在地群体、外部群体)、再造领域(自然生态、生活环境、历史文化、产业经济)、再造流程(资源盘点、愿景形塑、愿景实践、永续发展)为轴线的三维立体模型。

(四)研究检验

1.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是指不可以获得另外的数据以使研究者进一步发展某一个范畴之特征的时刻,它何时停止采样的判定依据。[19]我们将收集与整理得到的桃米里社区资料编码进行随机抽取,并未发现新的范畴,所以上述编码分析过程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

2.研究信度检验

本研究由2 位成员承担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两人分别对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译码结果的一致率达到87.8%。根据定性数据分析的编码者信度计算公式:信度=一致编码数目/所有编码数目,本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在后续的工作中,成员在个别关联范畴处理上出现分歧,经过较为深入磋商后最终达成一致。

四、再造模型阐释

在生态文化型农村社区再造模式中,再造领域、再造主体和再造流程3 个主范畴对其存在显著影响,以下将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其影响路径进行阐释:

(一)影响路径1:再造领域→再造模式

研究发现,再造领域影响再造模式的路径有4种:自然生态→再造模式、生活环境→再造模式、历史文化→再造模式、产业经济→再造模式。在此,我们以“自然生态→再造模式”为例对影响机理进行阐释。在访谈中,新故乡基金会执行长颜女士谈到:“在桃米里社区重建的准备阶段调查时,发现在全台湾有29 种原生种的青蛙这里面有23 种,所以这23 种它背后所代表的生态的多样性跟生态丰富性。”青蛙、鸟类、植物等物种的丰富性正是社区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在这样的状况底下,我们开始去收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讨论生态社区建设的可能性。”“桃米里其实我们现在所发现的生态标的大概建立在青蛙或者是蝴蝶为主的生态资源上,后续还有很多,例如在整个大的自然环境里稀有的资源跟溪流的景观,跟溪流的不同运动跟休闲模式,它如何运转成为一种新的途径等。”“社区少量农产品的销售,如何协助更好的销售,包括一级产业,或者加工产业,那我想慢慢地把各种不同的资源再重新去汇总,产生一种新的劳动,吸引新的参与者,我想这是未来的最好的方式。”故而我们从桃米里发展中提炼出来“生态纹理→生态价值→生态产业→新的生态生活”的生态发展链,见图3。

图3 农村社区生态发展链

(二)影响路径2:再造群体→再造模式

研究发现,再造群体作为再造中人的要素,对再造模式有正向影响。通过访谈,我们挖掘出2个关键事件:在地群体→再造模式、外部群体→再造模式。

关键事件1(在地群体→再造模式):“重建的第一个基础就是社区内部有这样的一个氛围,就是我们收到社区邀请进来协助重建的过程里面,我们看到社区里面确实有一股新的力量,包括年轻人的力量,还有中年人的力量,他们期待在震后要有一个新的产业发展的渴望。”新故乡基金会的廖董事长谈到。“在试运营过程中,我们鼓励居民和外界交流,通过他们一些新的知识重新来诠释自己的社区。在重新诠释跟认识自己社区的过程中达到自我认同。”“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最大的困境基本社区组成中大部分是农民,农民在他固有的习惯、文化方面通常是比较保守的,或者是他们比较缺乏跟外面连接的能力,或者是资本、资金,或者是在整个沟通联系协调方面,这种组织经营的能力比较弱。”因此需要对在地群体进行培训,提升专业知识、运营管理技巧等。

关键事件2(外部群体→再造模式):外部群体对再造模式的影响有着较强的正向关系。外部群体的差异,参与力度的大小均将影响再造模式的构建。在桃米社区的重建过程中,参与的外部群体主要包括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劳委会(劳动委员会)”、“农委会(农业发展委员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世新大学、台湾暨南大学、南开技术学院、飞利浦等。桃米社区的成功是专业团体、政府与企业的协助与互动加上在地群体的共同努力而成就的:一是非营利组织与学术团体的协助,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在重建之初就参与其中,协助小区规划发展方向、凝聚小区意识、资源的引介及培养小区自主运作的能力等;二是政府和企业的经费补助,台湾主管部门提出“小区总体营造”政策,鼓励社区依本身的需求,向政府提出计划,政府再予以补助。桃米小区的居民大多是务农,教育程度不高,因此需要基金会的协助修饰计划案,甚至代为提出计划案,以获致政府的补助。而在企业方面,新故乡廖董事长说:“飞利浦赞助的教育工作,虽然表面上看不到什么具体的东西,但却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

上述2 个关键事件反映了再造群体对再造模式的影响。采访中不论是外部群体代表,还是在地群体代表均表示“社区再造需要多方合力”,“外部群体给予智力、财力、技艺等领域的支持”,“在地群体需要改变先前的固有观念和生活习惯”。

(三)影响路径3:再造流程→再造模式

研究发现,再造模型将再造流程的影响可以展示为4 个路径:即资源盘点→再造模式、愿景型塑→再造模式、愿景实践→再造模式、永续发展→再造模式。以愿景型塑为例,“通过资源盘点,罗列出社区的特色资源。然后做减法,分析这些资源里有哪些东西是这个社区所独有的,可以与其他社区差异化发展,然后再慢慢的去建构愿景。”“在刚开始的一年里,我们花很多时间跟社区沟通,基本一周有五天在开会,再去慢慢找愿景,然后做资源调查,等一年后,其实我们已经发现那个定位慢慢的清楚。”

愿景型塑对于再造模式影响深远,“在桃米重建初期,同时进入了两个系统,一个是属于生态保护系统的农委会,一个是台北世新大学系统。开始出现一个辩论,就是一个觉得要往生态村,生态旅游方向;一个觉得应该要往休闲农业。”渐渐地,通过多方论证,目标越来越清楚,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愿景确定为生态村后,需要根据这个愿景确立一系列的措施,比如提升生态意识跟生态伦理,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愿景型塑无论对于在地群体还是外部群体均属于方向性指针。在地群体通过愿景的越来越清晰,逐渐发现社区在地光华,增强社区的自我认同感;外部群体会随着愿景的明晰,在参与度、参与方式上进行调整,以保证愿景的实现。

五、结论

扎根理论作为结构化的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学领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在农村社区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本文通过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台湾典型农村社区的创意开发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得出农村社区的再造模式,通过在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以期为大陆农村社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大陆农村社区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访谈等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深入剖析,对台湾桃米里社区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生态文化型农村社区再造模式,包括再造领域、再造主体和再造流程3 个主范畴,并对再造模式进行阐释,突出了生态文化型农村社区再造中在地资源的重要性。研究对生态文化型农村社区的实践可提供以下启示:(1)再造领域是影响再造模式的一个核心要素,启示社区应根据自身资源为核心制定再造策略;(2)在再造实施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群体要素。比如在地群体与外部群体如何优化力量,如何形成合力去实现社区愿景;(3)如何构筑共同愿景;(4)社区再造的终极目标是让社区更美好的永续发展,而不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等。因此在愿景形塑阶段需要提升群体意识,需要通过不断的沟通和实践进行调整。

由于受研究开展条件的制约,访谈对象只涉及到了外部群体和在地群体的个别代表,未能获取较为全面的数据,选择的研究案例是台湾著名成功社区,尚缺乏对失败案例的比较分析。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扩大样本,增加研究案例,以便得到更普适的研究结论。

注释:

[1]蔡勇志、郭铁民:《我国农村社区化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0 期。

[2]甘信奎:《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及政策推进》,《江汉论坛》2009年第2 期。

[3]居德里:《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第9 期。

[4]朱锡金:《21世纪人类生态住区规划述要》,《城市规划汇刊》1994年第5 期。

[5]吴智刚、缪磊磊:《城市生态社区的构建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 期。

[6]黄彬:《城市生态社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

[7]林新伟:《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以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转型社区为考察个案》,苏州大学,2007年。

[8]叶齐茂:《欧盟十国乡村社区建设见闻录》,《国外城市规划》2006年第4 期。

[9]王习明、彭晓伟:《缩小城乡差别的国际经验》,《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 期。

[10]李锋传:《日本建设新农村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国情国力》2006年第4 期。

[11]赵青、杨士龙:《国外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加拿大政府成为农民发展的伙伴》,《北京农业》2006年第7 期。

[12]韦红:《马来西亚农村社会政策及其特点》,《当代亚太》2007年第4 期。

[13]李志刚:《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东方论坛》2007年第4 期。

[14]根据Pandit (1996),“The Creation of Theory: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The Qualitative Report,vol.2.no.4 编制。

[15]杨莉、王传毅:《社会分层、利益群体联盟与地市城区义务教育发展之不均衡——基于扎根理论视角》,《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 10 期。

[16]曹爱华:《当代女研究生成就价值观的扎根理论研究》,《高教探索》2008年第1 期。

[17]朱劲松:《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旅游保险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旅游学刊》2010年第1 期。

[18]Strauss A and Corbin J,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An Overview,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4:22-23.

[19]李燕萍、郭玮等:《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11 期。

猜你喜欢

扎根愿景群体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