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三学者的教学论

2015-04-17伍梦尧

纺织科学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工学院中原纺织

文/ 本刊记者 伍梦尧

中原工学院多位教授通过不断努力,推动学校和行业的共同发展“博学弘德,自强不息。”坐落于河南省郑州市的中原工学院始建于1955年,以纺织、服装类专业培养为其主要特色。在近一甲子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兼总裁刘海涛、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蒙喆、深圳市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彬及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陈革等诸多纺织人才,为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近年来,中原工学院多位教授不仅在专业领域大有作为,更斩获了国家科技奖、“纺织之光”教师奖及教学成果奖等多个国家级大奖,为学校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

近一甲子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工学院培养了众多纺织人才,为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曾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使得一个问题总会不时萦绕在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副院长杨红英的心头:纺织行业的出路应该在哪里?

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当年还是初生牛犊的杨红英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她拒绝了多位导师留她继续深造的邀请,毅然投身纺织生产企业的第一线。经过几年工作经历,出于发展的考虑,她进入了东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又“顺便”读了博士。

博士毕业后,由于当时的纺企还未对科技创新投以太多重视,杨红英选择了进入高校来继续自己的探索。曾经在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使杨红英一直坚持,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提升学生对行业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她在自己负责的课程中尽量增加了生产实践的比重,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用最直观的感受让知识走下书本,成为孩子们脑中真实、具体的画面。同时,杨红英还与其他教师共同努力,改进实验条件,与企业共商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学习实践平台。

在谈到身为一名大学教师,应如何分配教学与研究的比重时,杨红英语气坚定地表示:“作为高校教师,两者缺一不可!”在她看来,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增加科研的比重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杨红英表示,事实上,她的很多科研想法和灵感都源自于努力提升教学效果时的思考。同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也会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两者相得益彰,使杨红英一直在与她的学生们共同进步,不断完成自己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从最初只是想提升纺织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帮助生产一线工人摆脱低级的重复劳作;到后来纺织材料新技术、材料加工设备等一个个全新领域渐次在杨红英面前揭开它们的面纱,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循环利用等时代新课题也不断对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杨红英坚信,伴随技术的不断进步,纺织材料的应用领域会进一步扩大,纺织产业也将会在人们生活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任家智与项目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新产品开发。

快乐圆梦人

“2006 年刚来的时候,学校各方面的设施还比较简陋。”回忆起初来学校时的情景,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张留学不自觉流露出了几分唏嘘。

曾在西北矿业研究院工作了十几年的张留学,在2006 年博士毕业后选择了来到中原工学院任教。在这近十年的岁月里,他坚持着自己对于教学工作的热忱,坚持着在高分子化学尖端技术领域的不断精进,向着自己的理想一步一步坚定前行。

除了必要的行政工作,张留学在学校主要负责《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等本科生课程及《材料物理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研究生课程的教授工作。在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时,为了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从专业实验设计到教学实验中设计性实验、研究性试验的比例,张留学都直接照搬了自己曾经遵循过的标准,渴望将中原工学院化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至重点大学水平。然而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他发现这条路行不通。

首先,中原工学院主要是面向河南招收学生,生源以农村户口为主,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化学实验亲手操作的经历更是很少。同时,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很多实验中所必需的设备、仪器并不完备。说起那时的情景,张留学很无奈:“很多在重点院校由学生们亲手操作的实验,在中原工学院,我们甚至连演示实验也无法完成。”

为了在现有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张留学在着手对学校实验体系进行整合升级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体化、多层次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对化学系实验课程的教学结构进行改革,并将自己在研究所十几年的工作经历结合学校实际都融入到了新的课程体系之中。

通过课程改革中发现的一个个问题,以及来自于参加教改的学生、教师的各方反馈,张留学主持的“一体化、多层次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了很好收效——不仅让学习过程变得更为生动,提升了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兴趣,还使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升,改革效果明显。

不仅是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张留学还带领材料与化工学院的教师进行了《分析化学(网络版)》课件、《分析化学精品课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等多个项目的改革工作,获得多个校级成果奖及省级教学竞赛奖。

同时,凭借多年来主持完成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张留学在去年还收获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发的2014“纺织之光”教师奖,他为中原工学院教学能力提升付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行业及专家的认可。

对于自己目前的状态,张留学非常满足:“从小我就想当个老师,时至今日,也算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缘于对于教师一职的憧憬,在社会闯荡了十几年后,张留学最终选择学校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坚信,作为一名老师,只要花费心血,学生就能感受到其中的诚意并给予认可。就这样,他在与学生亦师亦友的相处中,快乐地走上了实现理想的道路。

做“不可替代”的优秀

中原工学院校内一角。

目前,我国经济正值全面调整时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被视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这一情势下,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院长、精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任家智埋首我国棉纺精梳技术的改革,在纺纱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等领域不断精进,终将“纺织之光”2011年度教师奖、2013 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4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大奖收获囊中。

尽管屡屡受到国家大奖的垂青,谈及获奖经验,任家智依然非常谦虚,“做得好的还有很多”。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任家智聊起了自己的科研经历。

“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最头疼的不是新技术的瓶颈突破,而是好不容易拿出的改革方案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在纺织机械领域浸淫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使任家智对于我国纺织机械的发展及纺机设计的基本性能和设计理念“吃得很透”。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成果与行业发展紧密相联,任家智一直坚持与企业合作,从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2007 年下半年开始,任家智带领的团队开始与上海昊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昊昌”)合作,共同开展“产学研”项目研究。通过与企业的前期交流,针对昊昌在纺纱织造、新产品研发推广中遇到的问题,任家智会指导门下研究生共同进行问题梳理、理论分析。从入门开始,他的学生就每人负责一个课题,从提出问题解决方法,到设计实验验证方法可行性,再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步骤及设备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一年又一年,借力于企业提供的研发经费,任家智带领年轻教师及门下子弟为昊昌解决了几十个发展中的难题,对企业发展及我国纺机行业的技术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任家智自身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纺机行业的翘楚。

问及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的最大益处,任家智表示:“通过校招企业及毕业学生的意见反馈,我们培养的学生比某些重点院校的学生表现得更为出色!”重点院校的学生多是以机械专业为设计的理论基础,而任家智带领的学生进行产品设计时则是以纺织专业的生产特点为主,以机械理论为辅助,设计思路完全不同。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任家军”以完善纺纱工艺、提升产品质量角度为出发点的设计理念,比单从机械论机械的思路更快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从确定好研究课题的那一刻起,任家智就带着学生一同钻进了企业生产车间,解决生产难题,为企业发展效力。经过3 年的系统培养,他们的思考方式从书本走进了企业车间,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任家智开心地告诉记者:“我们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毕业后在求职单位非常受重视!”

猜你喜欢

工学院中原纺织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沁园春·赞中原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御中原 画饼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