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悲歌越千年
2015-04-17王德萍
王德萍
小说是语文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尤其是这些年来它频繁地出现在高考试卷中,以各种形式考查着同学们对它的了解和解读。高中阶段的必修和选修课本都将小说文本解读作为重点学习对象。每个人对小说的欣赏和解读的角度不一定相同,但一定都有对其中主要人物地分析与欣赏。每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独特的“那一个”,我们也都有解读他们的方法,这种解析往往只限他存在的于那一篇课文中,这是我们对他或她的单独欣赏。
就小说这种体裁来说,我们不妨采用比较分析法来欣赏课文中出现的不同人物形象。比如说女性和女性的形象比较,中外文学史上类似的人物比较,甚至其他体裁作品中突出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拿来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比较。比较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从各个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我曾经给学生们布置任务:将必修课本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罗列出来,从中选择两位作比较——任选角度。下面即是我自己选的两个我较有感触的女性形象,我从几个角度去解读她们。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小说单元)第二单元(诗歌单元)中相继出现了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祝福》中的祥林嫂和《琵琶行》中的琵琶女。
《祝福》的作者鲁迅,在1924年创作了这一篇小说,塑造了祥林嫂这样的一个悲情女性形象,《琵琶行》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于公元816年的一首长诗。这两篇文章中的女性形象差别甚大,一古一今,所从事的“职业”以及生平经历截然不同,但都可以称得上是命运多舛,是典型的悲剧人物。作为文学典型形象,她们身上有着极具魅力的个性特征,但如果我们将两位放在一起作比较你会发现这样的两个女子形象也有着诸多的共鸣点。
一、作为典型艺术形象身上所具有的特征性。
黑格尔《美学》中说到: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放大了讲还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有一个贯穿其全部活动甚至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赖以成名的高妙的琵琶弹奏技艺。白居易被贬江洲,夜晚送客于湓浦口,令他与朋友醉而忘返的是琵琶女的绝妙琴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在接下来的认识过程中,琵琶女高妙的演奏技巧更是成了诗人在诗中着力描绘的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再至了解其身世后再听弹奏时的“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女以其引以为傲的精妙的弹奏技巧征服了作者,也征服了后世的所有读者。可以说琵琶是琵琶女的赖以生存的一项技术,也是这个人物所留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印象,但更是这个人物身上的典型标签。
《祝福》中的祥林嫂历经生活的重重打击,终至精神崩溃凄惨而死。她给读者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儿子阿毛死后她常挂在嘴边反复向别人讲述的一句话“我真傻”。作品问世后但凡读者身边有着同样特点的人,我们都会自然的将其归类为祥林嫂。
一个是主人公的生存技能,正是这种技艺让她沉溺于因此技艺带来的辉煌往事中难以自拔;一个是历经命运劫难后精神麻木状态下的口头禅。这些特征贯穿于她们的全部行动,溶化于她们的血液,深入到了她们的每一个毛孔,成了她们的灵魂和中枢神经,成了统摄其整个生命的东西。所以她们“活了”,并且成了文学史上的典型艺术生命。
二、作为典型艺术形象身上所具有的魅力性。
一个文学形象的魅力一般表现为这个人物身上的吸引力以及被创造出的渊源。“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当我们读到这一句时眼前油然浮现出的是一个独守空船手捧琵琶郁郁弹奏的“颜色故”的琵琶女。作为一个歌女她是不幸的,尤其是作为生活在冷酷的封建社会中的下层妇女,她的不幸遭遇具有典型性。琵琶女形象之所以具有这样强烈的感染力,因为她的遭遇是那个社会当中许多怀才不遇之人的共有命运。除了自悲自叹外她们别无出路,也正基于此,她及她的琵琶声感动了白居易,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底层劳动妇女的典型。这两个女性形象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令我们读者不断探究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个形象的真实与独特,读作品我们会反复玩味,挖掘人物身上蕴藉的艺术魅力,每个人身上的内涵太丰富了。
琵琶女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她自小研习琵琶,才貌双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名噪京华,过着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这是一种被污辱、被摧残的生活,在琵琶女心中却是其念念不忘的人生最美时光,以色事人的生活焉能长久?红颜易老繁华早逝,“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一个歌女、一个封建社会底层从事着世人眼中低贱职业的女性,又如何能够扭转世人的封建思想与眼光。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种思想对其的不公性,她只是悲叹命运不济,更无法去思考这种个人悲剧之后的社会根源。当然作者白居易也未能认识到,他只是有感于一个技艺高超的歌女在历经繁华后独守空船无人相依的悲凉才创作了这首诗。后世从主人公的遭遇中解读到许多深层而含蓄的东西,这是读者们沉浸于作品欲罢不能的主要原因。
祥林嫂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拥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许多共有优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最终被旧社会吞噬。面对封建礼教给予她的种种迫害,她曾有过反抗:逃离婆婆家,被卖改嫁时头撞香案。个人的反抗在强大的社会统治思想面前那么微忽其微,也因为没有守成节受到了残酷的肉体和精神的惩罚。她临死前关于有无魂灵的询问更昭示了这些封建思想已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她,甚至导致了她的“惶惶”而死。身陷悲剧命运却不知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甚而沦为将自己推向命运深渊的同流者,这是我们在读祥林嫂的故事时由衷的感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根本原因。
同受封建思想迫害却不自觉,进而悲叹命运对现有的人生状态发出无能为力的感叹,并把其视为命中注定,这是两个相距千年各方面相差巨大的中国传统女性身上最大的共同点,这两个女子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又具有时代中人的普遍特征。作者在创造她们的时候同样怀着对被污辱、被损害的下层民众的深厚感情,白居易虽由人及己,产生共鸣,无意之举却给我们留下了琵琶女这样的一个千古难忘的女性形象;鲁迅则是对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怀着满腔同情创造出了祥林嫂这么一个令人悲叹的人物形象。一位古代诗人,一位现代作家;一段巧遇而生的因缘,一场深刻地讨伐,却给文学长廊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两位光彩夺目的女性典型!
这是我对这两个独特的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过程,如果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也能采用比较法去分析小说读本中的人物形象,我相信在这个解读过程中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伴随而来!同时我们对小说人物地解读也会有一个更宏观的视野。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