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任务分析理论细化课程目标
2015-04-17汪毅
汪毅
近年来,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提出了新时期的语文课程目标。然而作为宏观意义上的、具有导向作用的课程目标还需要教师根据对实际教学情况的分析来细化,才能够有效的转化为教学目标,才能够使教学有的放矢的展开。从任务分析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教师能够对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的细化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对学生所提出的学习结果类型的具体要求,那么教学目标的制定必将更有依据。本文以中学阶段现代诗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运用任务分析理论从课程标准出发,分析课程目标,明确学习结果类型。
一、初中阶段现代诗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类型
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这一阶段(7~9年级)学生的要求集中在阅读方面。在“阶段目标·阅读”部分,课程标准在对学生一般文学阅读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现代诗提出较为具体的目标,即第6条指出初中生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并在第7条补充了阅读文学作品的目标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①。
从任务分析理论的角度来看,第6条目标在知识维度上主要涉及了现代诗文体知识和常识性知识,属于对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的要求,而在认知维度上则涉及到了记忆、理解和分析三类认知过程,这不是一个单一的认知过程,而是复杂的彼此交错的知识学习过程,因此对于这一目标我们可以认为是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现代诗”的概念的基础上区分现代诗和其它文学样式。课程标准的第7条目标在知识维度上涉及了理解现代诗必备的阅读基本技能,如“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学生在阅读时的情感要求,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等;在认知维度上涉及的主要是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如品味语言的过程,学生可能回忆已学习的某些程序性知识,紧接着运用这些知识对新问题展开分析,然后对作出的结果加以判断,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而对于情感态度这一反省认知知识则是伴随着相关认知过程产生的。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现代诗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类型主要包括:(1)现代诗文体知识和常识性知识。前者包括现代诗的外在的形式特点、内在的艺术韵律以及现代诗的历史知识,后者有作者相关知识和作品写作背景知识等,如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生除了欣赏作品整齐和谐的结构、反复循环的句式之外,还应该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体会作者深情的爱国之情,才能够感受到这首诗形式与情感的完美统一。(2)现代诗阅读基本技能。这要求学生掌握相当数量的字、词,了解基本词法、句法规则,能够品味现代诗的语言,能够分析作品中出现的修辞手法等,能够了解作品中的常见手法,再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诗中出现的诸如“水车”、“矿灯”、“稻穗”等意象的作用,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本诗那“低沉而不压抑的语气、失望中不放弃希望的执拗是这首诗独有的美学特征”②。(3)现代诗学习中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既有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也有作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领悟了富含哲理的诗句,可以启发他们更好的理解生活、感悟生活。
二、高中阶段现代诗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类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现代诗的教学目标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是对初中现代诗学习的深化,强调了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必修部分“阅读与鉴赏”的第7条,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③,从知识维度看,必修部分的目标仍然涉及到了现代诗的文体知识和常识性背景知识,但是比初中的目标在知识层面上更深一层,属于智慧技能中规则和高级规则的辨别和运用,同时在认知维度上也有所变化,常识性背景知识明确是结合相关知识去对作品本身理解、分析。
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部分现代诗的教学目标不仅有阅读目标,还包括了写作训练的目标。一方面,继续强调了阅读现代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重视了这一态度在学生认知阶段的变化,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另一方面,在必修部分要求的基础上,还强调了阅读的多义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大大强化了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认知要求。另外,在写作上的目标则是“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提出了对写作现代诗这一程序性知识进行创造和评价的要求,是在学生基本了解了现代诗的艺术形式和手法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写作策略进行创作,这一过程中也涉及到了反省认知知识的检查和评判的要求。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现代诗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类型主要包括:(1)现代诗的文体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现代诗的文体性知识突出了对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要求,包括了现代诗的意象、象征、想象、叙事和语言等,而每一个手法又可以细分开来,如对“意象”的学习可以在理解“意象”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意象群落”、“写实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的阅读训练,再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叙事手法中“具象叙事”和“叙事视角”理解和分析;常识性知识还可以包括现代诗的术语和常识介绍,如《再别康桥》教学中可以谈谈新月诗派及其艺术主张。(2)现代诗的阅读基本技能。这一点与初中阶段的要求基本相同。在字词句的基础上,对现代诗的艺术手法不仅要能理解概念,还要能够分析运用,如《雨巷》一诗中,学生只有能够理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和哀怨的“雨”等多重意象形成的一个意象群落,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这首诗写作艺术的高超。(3)现代诗的阅读和写作的高级技能。现代诗的写作策略其实是在学生掌握其它文学体裁写作策略的前提下,结合现代诗的艺术特征创造性的形成的。(4)现代诗学习中的情感态度。诗歌本身就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是抒情的艺术,学生学习现代诗不能忽视对作品情感的重视,体验、感受作者的思想。
通过以上的分析,课程标准中所提出来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的结果就比较清楚的展现出来了,教师可以再结合学生的起点能力和教材的特点来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让语文教学更加有序、明晰。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② 孙宝灵. 诗意朦胧 深情绵绵,《现代语文》,2009年第12期,108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