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分解中“拆解”的艺术
2015-04-17秦萍萍
秦萍萍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分解指的是根据初中历史课标的理念和内涵,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把每个版块的课程内容的要点分别列举出来,对每个要点进行可测量的描述,以确定每课时的学习目标,进行教学定位,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与策略,优化教学设计。然而,课标分解的“理想效果”与课堂实践的“现实效果”之间往往是存在差距的,我在进行课标分解和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以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次科技革命》一课为例: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本中的表述是这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第一次授课之前我将该知识点分解成两点: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②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在“过程与方法”上我选择了“论从史出”的史料教学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对两段史料的分析来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发现学生在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第二点影响上出现了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对“世界经济格局”以及“国际经济格局”这两个历史概念并不明白,纵使我用再多的语言去解释,学生还是表现出似懂非懂、不懂装懂的样子。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我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处理上是失败的,问题就出在了课标分解时太过大意和笼统,没有从学情出发。经过一番思考后,我重新对该知识点进行了课标分解。在“知识与技能”上我改变了教科书上的布局,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拆”成3点,即: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②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③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在“过程与方法”上我不仅运用了史料教学,同时利用一段视频和一个饼状图对“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进行了解释。之后在另一个班级重新上一遍的时候效果就远比第一节课好很多了。
基于如何分解课程目标这一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朱伟强、崔允漷博士提出的策略有:替代、拆解、组合、联结或聚焦等。经过上面例子中两次课标分解的对比及课堂效果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课标分解的过程中,学会“拆解”的这门艺术很重要,它能够帮助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更为恰当的分解,从而优化教学设计,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在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时把握好“拆解”这门艺术呢?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师在进行课标分解时是否进行“拆解”的根本出发点。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有对学情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才能设计出基于学生的教学设计,同样的在课标分解这个环节上,学情也是决定我们是否需要对课标进行“拆分”的决定因素。“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什么”“学生有哪些知识储备”“学生能否顺利达到我们设定的学习目标”这些问题都应该被考虑到、被预估。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不是很清楚,可以事先找一些学生了解一下,脱离学生的课标分解只会是“闭门造车”,分解出来的目标也常常是不利于学生达成的。
2.教师在进行课标分解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难懂的“专业术语”进行“拆解”。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特别强调了历史学科的综合性,提出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在现实的教学中,不论什么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都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有的与历史学科有关,有的涉及到其他学科,总之对初中学生而言都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当我们进行课标分解时遇到了这样的“专业术语”,一定要在对这个“专业术语”深入研究之后,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拆解”,以保证课标分解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以上面所举例子中提到的“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两个词语,它们属于经济学范畴,不要说对初中生,就是我们许多老师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为此,在第二次课标分解时,我特点上网搜索学习了相关知识之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了一个视频材料和一个饼图对这两个词语进行解释,解释之后学生便能真正地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了。
3.课标分解中的“拆解”艺术适用于三维目标中的每一个环节。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进行课标分解的重要依据,在对以上每一个层面的目标进行分解时都可以运用“拆解”的手法。如上述例子中我在“知识与技能”上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拆解成3点,在“过程与方法”上我将史料教学拆解成两步。这只是一例,只要有利于学生学、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序、顺利地进行,在三维目标的每一个环节上教师都可以运用“拆解”的手法。当然,对“知识与技能”的拆解应当以现有的历史教科书为依据,决不能成为教师个人的“理想国”,脱离了教科书的目标“拆解”同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解的。
简而言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分解过程中的“拆解”艺术处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个过程包含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教师只有在进行课标分解时处处为学生考虑,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多动脑筋,才能创造性地对课程目标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分解出易于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励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