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实施以生定教的有效策略
2015-04-17朱利明
朱利明
【内容摘要】以生为本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本文从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促进学生有差别的发展、开展个性化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初中科学实施以生定教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学生差异 以生定教 策略方法
生本教育的理念要求初中科学教学关注每个学生,潜心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差异,并根据学习过程中信息感知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反之,如果忽视学生的这些差异,将严重削弱教学效果。教学活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一、深入了解学生,建立学习档案
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的差异,建立学生个性档案。教师可据此掌握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发展的过程、速度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有选择地制定和设计最优教学方案,从而较科学地控制教学进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具体来说,可以采取行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自然实验法、测验法等多种手段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填写学生个性特点卡,建立富有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档案,以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二、根据学生差异,促进差别发展
1.针对学生差异,开展以学定教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没有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应当与学生特别是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善于利用这些鲜活的资源生成教学活动,真正赋予学生科学学习的主动权,和学生共同构建起科学学习的“互动网”,进行生成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从心里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对于七年级学生,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特点,多动手、多动脑,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在七年级上册《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互相合作,认识结构,掌握使用方法,为后续教学中使用显微镜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它是教师“胸中有人”教学观的体现。
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否定差异就否定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只有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并围绕“学生个体差异”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把教师、教学环境、教材等与学生差异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提升学生素质的根本目标。例如在学习压力的概念时,有这样一道作图题:物体A静止在桌面B上,请用力的示意图做出物体A对桌面B的压力。其实这道作图题并不是太难,因为这个压力的施力物体是A,受力物体是B,所以力的作用点应该画在A与B的接触面上。可是一个学生在黑板上错误地将压力作用点画到了物体A的重心上,坐在下面的学生都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还有几个胆大的学生窃窃私语:“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做错题的学生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不知如何是好。我先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让那学生在旁边熟练地作出物体A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当然,前后两个图完全一样,这时我开口了:这位同学很好的领悟到老师的意图,把有的同学会犯的作图错误演示了一下。这么一说,全班学生都愣住了,瞪大了眼睛。我又问:大家知道压力的作用点在哪儿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受力物体表面上。接着我请黑板前的同学画出正确示意图,在得到全班学生认同后,这个同学高高兴兴地回到座位上。在学生做错题目,手足无措时,老师就要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机智,巧妙地挽回学生的自尊,把学生的错误引向正确,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让其他学生深刻记住这种错误,防止再犯。特别是这位同学虽错犹荣的情感体验,为她今后学习注入动力。转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即激发了学习情感,又加深了对知识理解。
2.根据学生差异,实施因人施教
在科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才有可能使教学活动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学,注意在科学学本身的内在特征中去探求教学规律。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获取这些结论的过程,学习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探求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真知,学到方法,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笔者先用课件展示了许多学生所熟悉的光学图片,这些图片有已学的直线传播,也有新课内容一光的反射。在学生感知周围世界的光现象后,让学生分析出直线传播,然后过渡到光的反射现象。这样在感知中进行思维练习,找出它们的区别,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而如果一开始就讲解什么是光的反射,学生会感觉枯燥、单一,不利于发展思维、培养智力。又如,初中阶段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需要教师有长远的目光,而不要一味地采取题海战术、应试训练。例如初中科学教学中会牵涉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等,在初中教学阶段应该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方法,例如研究平面镜成像、二力的合成时用到等效替代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压强、液体的压强时等都用到控制变量法,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渗透这些科学方法。例如理想模型法在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光线和磁感应线时有所涉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渗透理想模型的理念,使中、低层次学生能够浅显地了解,使他们的思维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扩展。但是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等学生,教师不妨加强科学思想方法的指导,让优等生“吃饱”“吃好”,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
3.承认学生差异,谋求差异发展
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其次,要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能随便或过早作出结论。例如在《质量守衡定律》的教学中,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和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这两个事例是否符合质量守衡定律?有的学生认为符合,有的学生认为不符合。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没有急于告诉结论,而是请不同观点的同学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和理由,让不同思维的火花在课堂里自由的碰撞,再启发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到哪里去了?镁条燃烧需要什么物质参与?学生顿时豁然开朗。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实现“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浮力》时,教师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一说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物体在水中也会受到浮力?这时,尽管课堂上很安静,但学生的思想却很活跃。后来家里使用水井的学生提出:“井口打水时,桶在水中时拉上来不费力,桶离开水面时很费力,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而喜欢钓鱼的同学提出“钓鱼时,鱼在水中时鱼杆不会太弯曲,鱼离开水面时鱼杆很弯曲,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所以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基础性资源,合理地设计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逐渐引导学生,不断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敏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的更多。
三、尊重学生差异,开展个性评价
个性化评价,对不同学生提出有层次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在个性化评价理念指导下,教师决不吝啬赞许与鼓励,同时努力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更多地引导学生看到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学会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同学。尤其是当理解能力发展较慢的学生或个性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困窘时师生更应给予热情的鼓励与帮助,多给机会,允许宽限时间和向他人求助,使之有勇气逐步创造成功。我清楚地记得:二年前所教班级有一个学生,性格十分内向,上课从没听他大声回答过问题,在第一次被我表扬鼓励后不知所措的表情,从此就爱上了学科学,把学科学,上科学课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完成,从中收获到的自信,让他由一个令老师头痛的问题学生变得懂事、上进起来。记得那次学习了摩擦知识后,有这样一个问题:有经验的老木匠在钉钉子时,经常把钉子衔在嘴里,用唾液湿润,这是为什么?这对缺乏社会经验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道难题。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一双双眼睛瞪得老大。突然,我的眼睛注视到有一位同学,他似乎欲言又止。走到他附近,请他说说看,他不肯说,显然他怕说错了同学嘲笑他。此时找不到答案的同学也鼓励他,他有些不好意思了,带着浓重的乡音轻声说:“我看过木匠钉钉子,这样可以使钉子表面慢慢生锈,增加表面的粗糙程度,增加摩擦和牢固度。”这声音轻得只有我和他才听得到,我微笑着点点头,给了一个肯定的评价:表扬他善于观察,善于灵活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咱们学科学就是要注重在真实生活情景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这种科学素养不可缺。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他这才慢慢抬起头来,不好意思地笑了。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将学生依据学习成绩分出三六九等,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也是永恒的。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查学生。既要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四、实施以生定教的注意事项
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是辨证的也是统一的。在教学中要爱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虽然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有时确实很难同时兼顾,只能用作业的差异和学习合作小组来进行弥补。
由于作业的差异以及评价学生学业的测试试卷的差异,作业批改的个性化评价,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另外,如何恰如其分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鼓励,以达到最佳效果,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实施差异性作业,难以避免有学生取巧,专挑简单的题目来做。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
总之,科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地掌握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发展的过程、速度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制定和设计最优教学方案,从而较科学地控制教学进程,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以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许阳英. 浅谈差异教学在农村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0(17).
[3] 陈茜. 以学定教 打造生本课堂[J]. 长三角(教育),2012(01).
[4] 齐军. 生本教学内涵与过程的再思考——基于悟性认识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2013(10).
[5] 付坤玲. 对因材施教含义的进一步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 (10).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温岭市箬横镇贯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