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中“美读”有效性初探

2015-04-17尹文学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21期
关键词:入境

尹文学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文言教学陷入机械、枯燥的尴尬境地。“美读”在课堂中的使用率和实效性都不尽人意。本文力求从美读的概念、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美读、美读过程中的原则和误区等方面进行阐述,就古代文言教学中“美读”的有效性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美读 入境 悟情

文言难教,这是许多老师的共识。文言文中的表达习惯、字词意义、句法结构等很多方面都与今天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反映的时代生活离现在太遥远,学生很难一下子真正获得贴近作品的情感体验,也往往难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老师常常感到文言难教,学生也觉得只学到一点文言常识,更不用说形成较强的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

如何走出文言教学的误区,切实提高文言教学的有效性呢?“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言之间架构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一、何谓美读

文言教学之所以出问题,就因为它忽视了“读”,不会“读”。今人欣赏古诗文离不开一个“读”字,而且这绝不是毫无趣味的、没有情感的读,而是投入生命激情的释放生命能量的读,即美读。文言文教学亦如此。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由上述课程目标不难看出,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也不例外。增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美读”是分不开的。

何谓美读?其实,我国自春秋时期开始,就注重涵泳、意会、体悟的吟诵方式。清人贺贻孙在《诗笺》中指出:“李、杜诗,韩、柳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才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吟诵时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了、共鸣了。这种美读方式绵延数千年,培养出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者、大作家。杨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古人就用这种方式学习语文。20世纪初,叶圣陶、朱自清等先生都对吟诵方式推崇备至。叶圣陶曾经提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文章一读出声,势必带动其他知觉,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容易相通;有了朗读,文章言语所反映的生活情境,才能被学生个体所感知,借助这种被感知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言语才能有所品味、揣摩。朗读能让学生读到什么呢?他们在愉悦的熟读中,不但可以学到字词句篇的语法、逻辑、修辞,还能感受其中的思想观点、意境和情感。合乎规范的文本话语影响了读者不大合乎规范的话语,课文成了学生话语的参照。这样的“内化”,往往得益于教师字正腔圆且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和学生渐趋到位且绘声绘色的模仿朗读,得益于有声语言促使听者脑海里已有的经验和课文情境结合起来的独特作用。

二、如何指导学生美读

古人云:“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在精熟,量其资禀,能试三百字,而授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而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前人的理论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读,要从不会读到会读,到读出韵味,读出精气神,需要多种形式的诵读相配合。诵读的形式很多:齐读、个别朗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领读、评读、教师范读等。课堂中,也可以使用诵读比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朗读欲望,实现竞争促进进步。所以在多种诵读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切忌一言堂,要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聆听、参与、提高、成功的喜悦。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的发音,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

品味语言,习得文言语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美读”与“涵泳”来实现的。在语言感受的基础之上,在文章情感的触发之下,品味咀嚼语言的内蕴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难点。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切不可越俎代庖、喧宾夺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寻,大胆言说。我在《马说》的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1.集体朗读,边读边划出能表现作者这些情感的句子。

2.小组交流,各选出两位代表发言。

(要求:一学生朗读,一学生解析。)

(幻灯片切入提示:文言虚词中的语气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还可以放在句首表示反问、推测的语气。这些用法看似很平常,但运用恰当,就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

3.学生发言,教师随机形成对话。

4.抒情重点语句解读:

①不以千里称也。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本以为大多数同学会读得不错,可是实际情况却是恰恰相反的。这又再一次说明学生的朗读水平与理解程度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因为朗读本身还存在着诸多技巧性的问题,一个受过技巧训练的同学即使面对一篇未曾理解的文章也能将其朗读得有模有样。“美读”与“朗读”是有一定区别的,在学生领悟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我们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未必要十分有表情的朗读出来,旨在领会文意。

三、美读必须重视有效性

1.课堂教学中有效美读的基本原则

课堂的时间十分有限,我们在重视美读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实效性。有效的文言语文教学要体现“教学价值”,不能搞新的形式主义,必须体现教师、学生、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即“教学的价值”。故有效美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从增强语感的实效性出发,每篇作品都必须让学生诵读,诵读要得其法。教师必须懂得根据不同的文言体裁,设计几种诵读的形式。一堂课中的诵读不能随性而为。

(2)从文言阅读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出发,必须通过缘景明情,知人论世等方法,对文本进行“美的解读”。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际需要,对“解读”这种传统的但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继承和改革。只有经过美的解读,美读才可能真正得其法。

(3)在诵读和解读的分配安排上。诵读贯穿课堂,对作品的由浅入深的理解贯串每一次的诵读之中。

2.落实“美读”易出现的误区

(1)诵读过分强调形式多变,导致“读”变成了作秀,没有了真正的实效意义。尤其是喜好推陈出新的年轻教师,在追求出彩的效果的同时,忽略了语文课堂和朗诵课的界限。

(2)解读的过程中过分重视权威性分析,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美读体验,导致学生并不能在自己的美读中得到收获,美读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美读过程中过分强调“有高度”的能力的培养,缺少鉴赏基本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材的变化是最大的。新理念的不断推出和新的评价倾向,向语文教学发出了严峻挑战,而语文的实质是不会变的。在中国古代文言文的教学中落实有效美读,让美读带着学生领略文言文的灵魂之美,是我们今后教学研究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叶圣陶 著.《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

[3] 王尚文 著.《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六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入境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