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景东县林街村回族传统村落建筑特色研究

2015-04-17旭,李

绿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正房清真寺回族

马 旭,李 峥

(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云南 昆明650224)

1 引言

云南省是我国回族聚居地之一,省内回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即除在腹地聚居区内与其他民族共同相处,还在边疆地区以及内地山区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混杂居,从而使其建筑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同时,仍保留着独特的回族风情[1]。林街村正是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回族山地聚居区之一,本文将对其村落建筑特色进行阐述和研究。

2 林街村概况

林街村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林街乡,地处景东彝族自治县西侧,距县城120km。东邻锦屏镇,南邻景福乡,西与云县隔江相望,北邻漫湾镇,芹漫公路由南向北横穿而过。村域范围内共有农户301户,1703人,其中回族人口968人,是较为典型的回族与其他民族混居的山地村落。

2.1 自然环境状况

林街村自然环境优越,东靠无量山,距无量山自然保护区7km,西面和南面有中古河环绕,西北距东南亚第一大河——澜沧江3km。村落整体地处老公鹅山(无量山脉)山腰平缓处。整个村落座东朝西,选址环境风光秀丽,除村内院落具体朝向因文化背景差异有所不同外,几乎与汉族村落选址中背山面水理想选址完全吻合。

2.2 村落历史沿革

林街村始建于清末民初,自从1883年杜文秀反对满清政府失败以后,清政府对回民进行了大量的屠杀,回族人民千方百计为了生存下去,更是为了保存伊斯兰文化,于是乔装成汉族模样到处逃难躲避,离开原有村镇,迁徙到自然条件良好便于部族防御的山林之中,林街村得以初具雏形。由于林街村选址恰处盐道周边且和附近村落交流不断,集市贸易也逐步繁荣,进一步发展成以回民为主,汉族为辅的少数民族杂居的居住格局。光绪二十年(1894),林街名人马玉堂率回民群众捐资建盖林街清真寺,随后以清真寺为村落中心,最终形成了林街村现在的村落整体格局。

3 林街村传统回族建筑

回族自形成之日起,即多杂居于全国各地各民族之中,入乡随俗,其民居多与当地民族,特别是汉族大同小异,但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如陕、甘、宁等地区,因本地林木少,经济基础薄弱,不论回汉民族大多住在窑洞,只在建筑的具体装饰和细节处有所区分。回族居民特别注重居住条件,坊间有“回族有钱盖房,汉族有钱存粮。”的说法,一方面回族居民选取当地的独特建筑形式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另一方面则在建筑细节上凸显与众不同的本民族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回族大多聚居于当地清真寺附近,各家自成院落。我国回族穆斯林运用自己的智慧。在长期的民族触合中结合生活实践并以其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为背景,形成我国的独特伊斯兰建筑[3]。

在林街村村落内,传统民居建筑群以林街清真寺为中心,依山势从高到低,向四周展开,民居以院落为单位呈层叠状分布在山坡上。民居主要以土木结构为主,以当地自然石材为基础,木架为承重结构。回族民居因伊斯兰教文化,建筑一般东西朝向,正房面对西方,正房的中堂墙上挂有堂幅即“对子”,多绣着阿拉伯圣训、诗文等,是为伊斯兰教的信仰。回族喜欢花草,有条件的家里庭院里喜栽各种树木和花草。牛羊厩、厕所都建在院外、后院或倒座的负一层(开口在外),人畜分开,居住环境干净整洁。

3.1 林街村院落格局及民居建筑

笔者在实地的调查探访过程中,逐步总结林街村回族民居在平面空间格局的基本组合主要有4种基本模式:即“四合院”、“一正两厢”、“一正一厢一倒座房”、“单合院”,具体根据基址状况有所不同。这4种合院民居平面形式虽方整但不呆板,虽紧凑而不拘谨,且其中每一种院落格局都有独特的功能和艺术特色,井然有序中展示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四合院模式的建筑特点与汉族传统四合院相仿,基本是由正房、左右厢房和倒厅组成,中央有天井,有明确的中轴线,倒厅是正房的反向应用,只是单体建筑规模略小于正房,以保持正房的主体地位,入口大门则设在倒厅的左侧或右侧。有些居民住宅用地宽敞,则在此基础上增设正房、倒厅、耳房,形成大型的“四合院”平面格局拓展模式。一正两厢模式则在四合院模式的基础上去掉倒厅,保留正房和厢房。占地最为紧凑的单合院模式则是由正房和倒厅两座建筑组成,布局相对舒朗。由此可见,回族居住院落与当地民汉族传统民居的相同之处,同时回族也在院落布局上保留了相对独特的民族特性,受宗教信仰的影响,林街村不轮院落采取何种形式,其正房的朝向皆为西方。

在建筑的形式上,林街村传统民居正房基本原型为“一明两暗”一字屋,上下两层,底层外挑檐廊,具有明显的轴线秩序。一层堂屋是房屋的中心,供奉经幢,二层则作为晾晒粮食或储备杂物之用。屋面多见两坡悬山顶,屋顶的材料为青瓦和木材,取自周边自然山林不做过多加工,直接搭建。当地民居屋面瓦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色彩,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地域环境相交辉映。建筑主体结构多采用木框架穿斗式结构,墙体不承重只起到围合分割空间的作用,传统民居多采用土坯砖。底部房屋基座为方形,取材于当地毛石和条石,砌筑而成。以条石铺地为基础结合木构架结构的传统建筑整体朴实无华,但在地质灾害较为多发的景东县能起到很好的抗震作用,体现较高的实用价值。

林街村传统民居的形式上和当地汉族村落较为接近,但在工艺和装潢上颇具讲究,更具民族特色。如部分民居门楼采用绿色的大圆顶式,显得肃穆典雅,格外别致,同时上有阿文装饰,门两侧有用阿文写的描联。一些民居的檐头、檀榫、砖墙、门窗等处有反应回族宗教信仰的木雕或砖雕如刻花卉、水果等图案,以及抽象多变的几何形和卷草式的植物纹样和吉祥如意的图案,古朴典雅,别具风格。有的回族居民则直接在山墙上绘上秀丽的自然景色和各式图画配以阿文。从传统民居的造型、工艺、装潢、布局、均可容易看出回族独特的传统民居与其他民族民居的区别。

3.2 林街村传统村落回族宗教建筑

回族建筑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而回族的清真寺的建筑艺术,不仅反映了回族文化特有的精神意韵,而且表现了不同时代回族居民的精神风貌,记载着伊斯兰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历史[4]。

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林街清真寺是整个村落格局的中心点,更是林街村传统村落的的精神空间,同时也是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建筑结构方面,林街清真寺正殿采用木构架歇山顶穿斗结构,木构架建筑在形态与文化内涵两方面,与中东及南亚伊斯兰国家多用砖石材料,砌筑穹顶和拱券,形成政教合一的集中式清真寺有较大区别,体现我国回族的独特建筑文化。因材料尺寸限制,清真寺正殿只能向纵深发展,沿纵深接建,分为前导空间抱厦、礼拜空间拜殿、后堂三部分。为了扩大礼拜殿的空间容量和视觉效果,采取纵深加进,屋面采取勾连撘的手法和室内挑梁减柱法构筑,因而形成一种便于维修扩建的构造模式,有益于传承[5]。喧拜楼采用重檐攒尖顶式结构的建筑结构,高三层,面阔三间具有典型的汉族木结构建筑特色,檐下有斗拱,穿枋,上有精美彩绘(图1)。

图1 林街清真寺建筑

雕刻是回族建筑的重要装饰手段,回族传统建筑除了悬梁飞檐、结构嵯峨外,在装饰上极尽雕梁画栋之能事,其中尤以雕刻为重[6]。林街清真寺内各建筑皆有精湛的门窗透雕工艺装饰。林街村清真寺成功的将伊斯兰的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融汇,在色彩搭配上采用白、蓝、绿、等伊斯兰教建筑装饰常用色,体现了林街村回族居民身为穆斯林的审美心态。以彩画和金色花卉等图案重点装饰天棚圣龛,同时嵌砖雕、挂金匾。在正殿以外的地方,宣拜楼斗拱及穿枋精雕细刻、又置以香炉、屏风,使寺院有着较为丰富的景观,同时采用花草图案、或阿拉伯文字作装饰,又具有庄严神圣的宗教气氛。

4 回汉结合的传统村落建筑特点

林街村回族居民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及自身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选择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汉族建筑形式,如四合院的布局,木构架穿斗式的建筑结构;同时,又在建筑中加入了体现本民族文化特色及宗教信仰元素,如正房朝西的院落格局,装饰精美的雕刻,白蓝绿等彩色搭配。林街村传统民居体现了回族人民在对于建筑形式选择上的实用性和对本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性,并最终形成展现“以本地建筑为形,回族文化为魂”的独特建筑形式。

[1]马兴东.云南回族文化史导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6(5):16~21.

[2]曹廷国,李书彬.古朴大方de回族建筑(一)简洁实用的回族民居[J].宁夏画报,2008(1):62~63.

[3]李志辉.析回族建筑风格[J].建筑创作,2005(8):136~143.

[4]冰 河.回族建筑装饰艺术管窥[J].甘肃社会科学,2001(5):117~119.

[5]雷昊明.回族古建筑昭示的和谐成因与文化认同[J].回族研究,2014(1):60~65.

[6]刘 伟.回族雕刻艺术[J].回族研究,2008(3):130~135.

猜你喜欢

正房清真寺回族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昆明“一颗印”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那些“羞涩”的豪宅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