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生态市建设的战略构思及对策研究

2015-04-17刘广兵刘伟京李小路林乔乔

绿色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徐州市生态环境

刘广兵,刘伟京,李小路,胡 伟,林乔乔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210036)

1 引言

生态市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市级行政区域。建设生态市是用生态理念指导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型,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保护自然生态,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环境优美的城市发展目标。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行动计划》,指出生态文明是“十二五”期间推进生态省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对化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之一是深入开展生态市(县)创建工作。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力度开展生态市建设。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开展生态市建设,是江苏建设生态省的重要一环,对化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

2 创建思路

2.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培育生态文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生态创建,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徐州[4,5]。

2.2 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以南水北调东线、奎河、沛沿河等重点水域断面达标为重点,做好水环境综合整治;以重污染企业综合整治为抓手,做好环境空气达标工作。大力推进生态县、镇、村建设,完善乡镇环境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环境质量。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

(2)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不动摇,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大对化工、冶金、焦化、火电、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整治,全面调轻调优工业结构,在建设中优化生态环境。

(3)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合理划定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禁止开发的原则,实现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

(4)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徐州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悠久的旅游资源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徐州市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形成特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3 建设目标

坚持自然和谐、循环高效、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起较完善的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和生态支撑5大体系。到2015年,全面建成生态市,把徐州建成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合理、人民生活富裕、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市,生态市的5项基本条件和19项考核指标全部达标[6~9]。

3 创建优势与制约因素

3.1 生态市建设的优势

3.1.1 自然条件独特

(1)区位条件优越。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有5700多年建城史,是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是江苏重点规划建设的4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长三角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江苏省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发达。

(2)矿产资源丰富。徐州矿业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开采条件好且利用价值高。现已探明储量在中型以上矿产主要有煤、铁、钛、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其中煤炭总产量占全省的97.6%。

(3)山水景观优美。徐州城市形态良好,初步形成山、水、林、城生态雏形。城区四周群山连绵,南部有云龙山、泉山等低山丘陵,北部有九里山、琵琶山等低山丘陵,东部有杨山、蔡山、无脉山等低山丘陵,西部有韩山、杏山等低山丘陵,全市72座山峦与城市形成“城包山、山包城”的空间格局。森林覆盖率达30.86%,居全省第一。水网主要有故黄河、奎河、云龙湖、大龙湖、九里湖等[10~15]。

3.1.2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生态市创建创造物质基础

(1)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根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在全国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徐州处于48位,在省内13个城市之中,只位于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之后,居第6位。说明徐州市努力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竞争力迅速提升,发展后劲和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

(2)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942.1亿元,是2005年的2.4倍,铜山、邳州、沛县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徐州市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15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5000亿元,经济总量进入长三角城市前8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前30名。政府财政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财力持续增强,将带动全社会环保和生态建设投资活力(图1)。

(3)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成绩显著,多晶硅产量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并获得“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称号。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荣获“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称号。关停了一大批水泥立窑生产线,小造纸、小焦化企业,并对市区140多家重度污染企业进行关停并转迁。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产业层次明显提升,三次产业构成趋于合理(图2)。

3.1.3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突出成绩

(1)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徐州市经济总量在翻一番的前提下,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万元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20%和52%,COD和SO2排放量分别削减了12.8%和55.2%,徐州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优化提升期。

(2)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85%以上,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比例连续5年稳定在85%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连续6年达100%,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了83.0%,比2005年提高了40.5%,奎河、沛沿河两个出省断面水质实现了稳定达标。

(3)生态修复工作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对502个山头和49万亩丘陵进行绿化和补植,对31万亩采煤塌陷地进行复垦,对100多处采石宕口进行环境再造,建成云龙公园等20多个园林,成为江苏省公园最多的城市之一。重点加强了采煤塌陷地和采石宕口的生态修复,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园生态修复的经验,实施了31.2km2的九里湖和59 296.7亩的南湖等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工程,南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列为生态矿业及矿山环境治理竣工示范工程。

(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序开展。“十一五”期间,徐州市建成26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600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新建改建村综合服务中心1 092个,疏浚整治总长达3 263km 的3 782条农村河道、1 171个村庄河塘,铜山区获批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建成污水处理厂21座、规模63万t/d,徐州市污水处理厂总数达到30座,总处理能力达112万t/d,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3%。另外,徐州市尾水导流工程已经投用,为彻底解决水环境问题打下基础。

3.1.4 创建工作基础扎实

(1)具备创建基础。一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成功创建,实现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步提升,实现了城市形象由灰到绿的靓丽转身。二是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徐州是“全国较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林业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随着创建工作的开展,城市绿化水平将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

(2)各类生态创建工作初见成效。徐州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创建工作。到2010年,已有25个镇被命名为市级生态镇,占总数的21.9%。沛城镇、大屯镇已命名为省级生态镇,另外有12个镇(办事处)已达到省级生态镇创建指标,待省环保厅命名,占总数的10.5%。

3.2 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

3.2.1 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型面临严峻挑战

(1)经济快速增长给生态保护工作带来压力。目前,徐州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增强,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 000亿元,年增速为11.8%,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必然增加生态环境压力。

(2)经济结构偏重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首先,徐州市三次产业比重为9.6∶50.7∶39.7,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重。其次,徐州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盐化工、钢铁焦化等工业生产基地,是一座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型城市,资源和环境压力重,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给生态市的创建增加了难度。

(3)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徐州是江苏省重要粮食生产和畜禽养殖基地,粮食产量7年连续增产,2010年达440.2万t,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面积占比为全省第一,农业产业化综合水平走在全省前列,2010年农业复种指数达187.7%,处于全国前列。高复种指数的农业生产及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农药、化肥高投入。另外,蓄禽养殖快速发展带来了粪便和污水处理问题。如何破解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将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3.2.2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压力较大

(1)断面达标考核压力重。徐州是南水北调东线重点城市,也是淮河流域治理的重点城市,地理位置特殊,区域水环境敏感。南水北调东线要求2013年输水干线污水零排入,2015年奎河黄桥断面要达到Ⅴ类标准,给沿线城市(徐州市区、丰县、沛县、睢宁、新沂、邳州、铜山、贾汪)水环境治理带来巨大压力。

(2)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2010年,优于Ⅲ类水质的为63.8%,劣于Ⅴ类水质的断面有2个,分别为沭河、奎河,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BOD5。改善水环境质量,消灭劣Ⅴ类水体任务艰巨。

(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配套管网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薄弱,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尚处于空白状态。危险废物及固废处置设施建设滞后。

(4)应对环境风险的压力较大。徐州地处沂沭泗流域的下游,上游水质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徐州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山东鲁南地区下泄污水的污染比较严重,跨区域、跨界污染事件增多,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3.2.3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1)水资源严重缺乏。徐州是全国100座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正常年份全市缺水15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水资源短缺一方面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地下水超量开采,出现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

(2)森林生态系统脆弱。一是徐州市森林树种单一,平原以杨树为主,丘陵山区以侧柏为主,生物多样性及潜在的进化趋势和自然演替功能受到影响。二是街区生态景观与建设景观缺乏整体性,林网及水网没有形成统一有机的系统网络。

(3)废弃矿山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亟需加强。徐州市采煤塌陷地面积达32.9万亩,涉及铜山、沛县、贾汪、九里、经济开发区等5个县(区)的28个乡镇共182个行政村;另外,全市废弃露采矿山有464个。废弃矿山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亟需解决。

4 生态市创建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从发改、经信、宣传、监察、农业、环保、住建、城管、园林、财政、水务、统计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成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其办事机构。定期召开有关部门协调会,解决职能交叉或空缺的问题。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对不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实施责任追究制。制定出台《生态市创建工作奖惩办法》、《生态市创建专项督查督办制度》,明确对如期完成生态创建任务的县、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予以资金奖励,对于在创建过程中表现突出、贡献较大的优秀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于行动迟缓、工作不利、未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并追究责任。

(2)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城市抓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抓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思路,重点抓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以水环境、大气环境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按照江苏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要求,以“六清六建”和“三绿一清”为主要任务,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3)进一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徐州市生态市规划》要求,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建设。重点加快城市污水厂套管网工程建设,确保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同时加快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要求,全面规划建设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保证稳定有效的资金渠道。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建设,以各地各单位自筹资金为主。市财政设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并在基建、技改、金融、信贷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4)进一步抓好污染物减排工作。进一步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法关闭重污染、高耗能企业,尽快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同时,综合运用提高准入门槛、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新上污染治理设施、加大环保行政处罚力度、加大排污收费标准;开展专项整治、关停污染企业等,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产业链,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16~20]。

5 结论

徐州市是江苏省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是一座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偏高,环境污染矛盾凸显。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徐州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生态市的建设可实现徐州市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破解经济发展的难题,故生态市创建势在必行。在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污染物减排工作,将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1]刘 娟.泰州生态市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环境科技,2010,23(1):124~126.

[2]祝伟春,孙佩玲,刘永建.衡水生态市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8(2):87~90.

[3]杜 娟.徐州市生态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9):157~159.

[4]夏冬前,周新忠,殷跃东.泰兴生态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环境,2005,24(1):14~17.

[5]李 巍,张 震,张莹莹.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框架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151~153.

[6]韦文渊,成官文,徐 珊.柳州生态市建设需水量研究[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31(3):418~422.

[7]谢华生,包景岭,孙贻超.天津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24(5):35.

[8]何 佳,包存宽,解 靖.生态规划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太仓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效性评价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9):985~990.

[9]王燕枫,吴俊锋,任晓鸣.基于三维框架的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J].污染防治技术,2009,22(2):30~33.

[10]刘剑锋,张可慧,孟令尧.生态足迹分析法在衡水生态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 681~2 683.

[11]杨志翔,丁桑岚,陈青玉.眉山市生态市规划中生态敏感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 110~2 112.

[12]黄辉玲,吴次芳.基于可拓学的生态市建设评价——以哈尔滨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5):651~657.

[13]杨卫泽,韩之俊.宜居生态市评价指标解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0,23(2):237~241.

[14]周建明.湖州市生态建设进展与特色[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31(2):95~96.

[15]任 平,赵志根.淮南生态市建设优劣分析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J].能源环境保护,2009,23:6~8.

[16]班 力.抚顺市生态市建设进程中农业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研究[J].农业经济,2010(7):36~37.

[17]张 姝.关于对铁岭生态市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2009(9):69~70.

[18]李克国,王志伟.中国生态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4):14~17.

[19]谢卫平.宜兴生态市的建设背景和主要经验浅析[J].污染防治技术,2009,22(2):40~45.

[20]何锦峰,舒 兰,刘邵权,等.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中的生态农业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 172~2 173.

猜你喜欢

徐州市生态环境
徐州市奋力推动全行业百日攻坚行动
·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师生作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徐州市旅游业经济影响分析
徐州市旅游业经济影响分析
第一次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