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2015-04-16苗玉
【摘 要】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新时代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更是在制造业中得以充分体现。作为国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机械制造业为经济发展的任何行业提供必需的装备,为了迎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而相关的人才培养则是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人才培养体系;需求
一、人才的需求
(1)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出一批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且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就应该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
(2)于一般的制造型企业而言,他们所需要的岗位分别为操作岗位、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而对于人才则相对应的需要操作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实践的能力。由于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上的问题,还要具备广泛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比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这样的人才也就是说的复合性人才,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
(3)具体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人才培养中,除了具备读图、识图、制图、绘图的能力,还要具备相关软件以及相关机械的操作能力。对机械的日常维护,零部件的检测等更是要熟记于胸。签于我国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机械比较多,对人才的外语识别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要求。
二、培养的现状
(1)数量庞大,而质量不优。近年来,面对制造业市场上的大量的人才需要,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扩大了招生数量,增大的教学的规模,以应对市场上的强烈需求。但是扩大招生之后,并没有在师资力量、基础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同方向的变更。导致的结果是数量确实提高了不少,但是在质量上并没有提高,甚至出现下滑。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更加地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随之也必将造成企业差人,而毕业生难以就业的怪象。
(2)培养方式不健全。一是只注重学习较多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扩大了招生规模而基础设置跟不上,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师资力量跟不上,也会降低教学质量。二是对前沿科技技术的运用不明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的学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都是比较先进的机械设备,而我们的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直以一种固化的培养方式与技术教授,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不足,与我国的现在化工业的脱节现象比较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三是体现在只注重学科专业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大家可能都存在一个误区:培养人才即教授技术而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还同时要具备德、智、体、美等方面品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单一的技术,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眼光也应该要放长远一点,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培养也应该拿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比如,刚毕业的学生会因为轻浮自负等原因,难以在一个岗位长期工作而不停地跳槽,这不仅仅会影响到学生自身职业的发展,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损失。
(3)校企合作不密切。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更是能够在人才的培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企业则应该在学校的教学过程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现状却是难以真正让学校找到培养的方向,而学生也不能更好地理解企业以及这个行业,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
三、对策及措施
(1)人才培养的系统化。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普通的高等教育不同,又有别于中等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个特点应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对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培养体系,从师资力量到硬件基础设施,从学校的实验操作到企业实习,从学校培养到企业引导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地有机结合。
(2)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体系。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进程中,工业的现代化得到了更一步的加深,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应该迎合时代潮流,建立起一批理论知识完备并且实践操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学科,这是一个需要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科。只有在我们的教师团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我们的学生也才能够真正从老师的课堂上学到扎实的本领,切忌纸上谈兵。可以通过我们的专业老师与企业的技术工程师进行配合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教学。
(3)实训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体系。要让学生学到真知识,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当重要。这就要靠我们的学生在实际动力操作的学习上付出努力。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我们的高等职业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操作环境,应该具备一套完善的现代化的机械基础设施。让硬件设施系统化,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
(4)校企合作体系。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应该上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从根本上说要将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发展战略,将我们的校园文化与企业的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石,为企业输送人才,而企业则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导向以及现代化机械的实训等多个方面,能够达到共赢的局面。
四、总结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应该是建立在学校的基础上,让企业的需求作为学校办学的导向,从学校的硬实力到软实力的全方位提升,将学生学习的环境进行系统化的改造,打好学习基础,在企业的引导下,最终实现人才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以及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宋书中,葛玻,蒋建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7期
[2]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作者简介:
苗玉(1985~),性别:女,籍贯:河北省阜平县,单位: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