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山区发展香榧产业的优势和途径

2015-04-16曾燕如周根土黎章矩喻卫武戴文圣

经济林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香榧皖南造林

曾燕如,周根土,黎章矩,喻卫武,戴文圣

(1.浙江农林大学 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 临安 311300;2.安徽省林业厅,安徽 合肥 230001)

皖南山区发展香榧产业的优势和途径

曾燕如1,周根土2,黎章矩1,喻卫武1,戴文圣1

(1.浙江农林大学 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 临安 311300;2.安徽省林业厅,安徽 合肥 230001)

香榧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和高产优质的木本油料树种,栽培效益达90 000~180 000元/hm2,居山地经济林之首。皖南山区自然条件优越,野生榧树资源丰富,群众有发展香榧的积极性和栽培经验,是我国香榧扩大栽培的首选地域。文中从栽培历史、自然条件等方面阐述了皖南山区发展香榧产业的优势,提出了示范基地建设和野生资源改造利用是该地区香榧发展的主要途径,并就该地区香榧产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如下几条措施建议:①加强良种选、引和测试工作,及时筛选出适于该地区发展的良种;②引进和优化苗木快繁技术体系,加快苗木特别是大苗培育,保证发展用苗;③建立大苗造林示范基地和野生榧树改造利用样板,提高示范效果;④做好技术服务和必要的经济扶持工作。

香榧;野生榧树的改造利用;栽培效益;示范基地;皖南山区

香 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 是 榧 树T.grandisFort. ex Lind.中的优良栽培类型,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和高产优质的木本油料树种。浙江会稽山区栽培香榧的经济效益高达90 000~180 000元/hm2,居山地经济林之首。皖南山区自然条件优越,榧树资源丰富,是我国香榧扩大栽培的首选地域,近年来该地区的香榧发展形势很好,已初具规模。为了进一步推动香榧的发展,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皖南山区发展香榧的优势、途径及主要措施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香榧的效益与发展香榧的重要意义

香榧风味香脆,营养丰富。1 500年前开始作药用,唐代以后一直用作保健食品和宫庭美容食品[1-3]。近年有关分析结果证明,香榧种仁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其磷、钾、钙、镁等生命必需大量元素的总量超过山核桃、长山核桃、大核桃等重要干果的22%~210%;烟酸、叶酸等维生素含量超过一般干、水果20倍以上,具有多种保健功能[1-2,4-5]。由于香榧品质优、资源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销售价格一直保持在160~300元/kg的水平上。浙江会稽山区10.5万株盛产大树年产干果1 300 t,产值2.5亿元,平均单株产值2 300元以上;林相整齐的香榧园其单位面积产值达90 000~180 000元/hm2,栽培效益居所有山地经济林之首。

香榧是高产优质的木本油料树种,其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0%左右,风味和品质均达到或超过茶油、油橄榄油;盛产期单位面积产油量高达480 kg/hm2,高于大面积核桃油产量3倍以上,为油茶油产量的8~10倍[1,4,6-7]。

香榧四季常绿,树冠浓密,而且长期坚持免耕(劈草抚育不挖山),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功能很强。1986年浙江省诸暨县林业局的规划报告中指出,香榧水土保持能力为油茶、油桐、板栗、乌桕等林地的1~4倍,也超过茶、桑、果园1倍以上,是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同时香榧树形优美,冠如华盖,属重要的观赏树种。

发展香榧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遵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8]的要求,对发展山区经济、改善生态条件、丰富自然景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皖南山区发展香榧的优势

2.1 榧树资源丰富,栽培利用历史悠久

皖南的黄山山系及其周围地区是我国榧树的发源地及中心产区,榧树栽培利用历史悠久。北宋诗人安徽宣城人梅尧臣(1002~1060)诗曰:“种榧树皆活,经冬不变青。”这是榧树人工栽培的最早记载。我国榧树古称“彼”、“柀”,始载于《尔雅》。安徽歙县人罗愿在1174年成书的《尔雅翼》中载:“柀似杉而异于杉……木有牝牡(指雌雄株),牡者华而牝者实……结实大小如枣,其核如橄榄核,有尖者,不尖者,无棱而壳薄,黄白色,其仁可生啖,亦可焙收,以小而实心者为佳。”[1]作者第一次指出榧树属雌雄异株,牡者华(开花)而牝者实(结果),并认识到榧树种内性状变异,提出小而实心者为佳。这也符合今天的榧树选种标准。今天,其他省份野生榧树已毁灭殆尽,安徽是保存最好、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据调查,在黄山及其周边地区海拔100~1 200 m的山地均有榧树分布,分布最高至黄山主峰玉屏楼、狮子岭、西海的1 000~1 700 m处[1,9];散生或成片分布的县区有广德、宣城、宁国、歙县、徽州区、休宁、黟县、祁门、石台、泾县、绩溪、黄山区等12个县区[1,9-12],其中分布较为集中的乡镇有徽州区的呈坎、杨村、富溪,黟县的泗溪乡,休宁的儒村乡,黄山区的新明、龙门、蔡家桥、郭村,以及宁国的甲路、水东、南极青龙和广德的石古、独木等乡镇。这些乡镇的野生榧树少则几千株,多则十几万株,如徽州区杨村、呈坎和黟县四溪乡不乏千年以上的古树,这些古树都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也是香榧发展的物质基础。

2.2 自然条件优越

香榧是榧树种内的优良品种。理论上讲,凡有野生榧生长的地方都适合发展香榧;引种实践也证明,有榧树分布的地方引种或改接换种的榧树其生长结果都良好[1,13]。

香榧主产区浙江会稽山区的年均气温15.0~17.5 ℃,年降雨量1 000~1 500mm,年最低气温-12~-15 ℃,最高气温38.0~40.4 ℃。地质土壤类型,以由凝灰岩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红黄壤为主,局部有黄壤和石灰土;香榧品质,以在含钙丰富的石灰土上的为好,在花岗岩发育的砂壤质山地红黄壤上其生长结果良好。

皖南山区的东南部与浙江相接,属亚热带季风区,受海洋、地貌、水系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春夏雨热同步,秋冬光湿互补”的气候特点,无严寒酷暑,属全国香榧扩大栽培的首选地区。

2.3 群众有发展香榧的积极性和栽培经验

20世纪80年代,黟县从浙江引进香榧,用当地榧树高接换种,其生长结果良好,品质也不亚于浙江原产地的;20世纪90年代后,黟县、黄山市林科所、徽州区先后引种,现都已开始结果。目前,黟县、徽州区、宁国等县区已分别建有千亩以上的基地。皖南山区群众早有选种习惯,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已先后从野生榧树中选出了寸金榧、神仙榧、和尚榧、花生榧、小圆榧等优良类型[9,11-12,14],并已开始育苗繁殖。一些民营企业家也开始介入香榧产业的发展。这对香榧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3 发展香榧的途径和措施

皖南香榧发展途径有二:一是根据香榧生态习性,选好宜林地,采用良种大苗建立示范基地,为群众发展香榧树立样板;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榧树资源进行改接换种,这是发展香榧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径。具体措施如下。

3.1 选引结合,丰富良种资源,建立自己的良种体系

香榧生产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单一栽培类型打天下的,其性状退化和分离在所难免。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原浙江林学院)已从榧树中新选出了3个品质达到或超过香榧、已经省良种审定的新品种,皖南山区应及时引进、试种、筛选。同时,要利用皖南榧树资源丰富的优势,广泛开展选种。作为干果和油料树种的榧树选种的主要指标是种子品质,而评价香榧品质的主要指标是种仁香、脆,含油率高,脱衣(内种皮)容易,风味好和种仁营养成分含量高,其中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是种子含油率,含油率高则种仁松脆,而香味主要来源于脂肪酸代谢过程和加工过程中脂肪酸裂解所产生的具香味的短链醇、醛、酮和酯类物质。选种中必须注意种子成分分析和风味评估,对已选出的如花生榧、神仙榧等品种要补上这一工作。为了缩短选种周期,对初选的优株、类型要及时用野生榧树高接,建立无性系测试林,一般3~4年可结果。通过选、引结合,及时测试筛选,确定适于本地区发展的品种体系。

3.2 狠抓苗木繁殖,保证基地建设用苗

香榧长期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苗木繁殖技术不过关,苗木价格贵,造林成本高以及造林后投产慢。经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的多年研究,这些问题已先后得到解决。2009年,浙江农林大学主持的“香榧苗快繁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已通过鉴定,形成了从种子催芽、砧苗培育,嫁接方法改进、嫁接时期延长到大苗培育完整的快繁技术体系,苗木嫁接成活率达到95%以上,全年嫁接时间延长到9个月,接穗利用率提高50%以上。可以应用并优化这些技术,并建立一定规模的苗圃进行示范推广。此外,香榧扦插繁殖技术体系已经建立[15],这无疑有助于香榧苗木产业的发展。种苗是造林、基地建设的物质基础,国家应优先扶持种苗建设。

3.3 利用大苗建立示范基地

香榧的特点是幼苗生长慢、抗性弱,小苗造林适应不了林地的环境条件,成活率低、生长慢、投产迟。浙江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苗造林成活率均在40%以下,投产期要在8年以后。利用苗圃的优越条件加速苗木生长,提高苗木抗性,使苗木度过缓生期后再造林,可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缩短投产期。浙江浦江县抗坪镇香榧基地2001年大苗造林,2006年亩产值达2 400元;新昌县民营企业家俞益平利用大苗造林超过133 hm2,2005年营造的林分到2009年已普遍结果,2008年营造的67 hm2榧林到2009年有60%以上的已挂果。示范基地建设目的是为林农树立榜样,示范效果取决于收效快慢和效益高低。大苗是早实、丰产、高效的物质基础。

鉴于皖南山区地形复杂,不少地方坡陡土薄,在建立基地时首先要注意水土保持,坡度在25°以下的行带状整地,应保留梯坎植被;25°以上的块状整地,应按树修鱼鳞坑状树盘,盘外缘垒石作埂。对林地植被应采取保护利用措施,只刈割而不挖山,即在每年雨季结束时劈草抚育,劈下杂草铺于林地或树盘上,起到旱季降温保湿、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维持林分营养循环的作用;秋季采收后再进行一次劈草铺地,有利于冬季保暖和根系活动。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区山核桃林长期坚持免耕经营,基本没有发生水土流失现象,70~80年生的老林亩产值达3 000元以上,为山地免耕经营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次,要十分重视提高造林成活率。“2+3”(即2年生砧木接后培育3 a)以上的嫁接苗,必须是容器苗或带土球移植;“2+3”以下的裸根苗,造林时必须注意选择造林季节、天气和起苗到造林全过程中的苗木保护。近年来,浙江选择10~12月的阴天或小雨天造林,采取起苗时及时打泥浆,用尼龙布包扎,于阴凉地方集中,从起苗到造林全过程避免苗木风吹日晒等措施,裸根苗造林成活率可达90%以上。再次,要注意施肥,每年春季和秋季各施肥1次,施肥时注意沟施、覆土,化肥不触及根系。

由于香榧有极高的经济效益,群众在香榧种植过程中投入的积极性也高,集约化经营的程度也高,施肥量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但是,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多年施肥以后,香榧林地并不缺肥,且地力水平较高[16];且香榧叶片在年生长周期中,在供给种子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同时,不同时期其对各元素的需求也是不同的[17]。因此,在发展香榧产业的过程中,要基于科学研究的结果,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3.4 野生榧树嫁接换种

野生榧树嫁接换种是浙江会稽山区香榧发展的传统方式,现有50年生以上大树全部来自嫁接换种。嫁接换种后3~4年便挂果,8~10年单株产蒲量达10 kg以上,产值达400元。浙江建德大库村1958年嫁接400多株榧树,成活300多株;1997年前一直荒芜,1997年后由盛建旗承包施肥管理,现保留230株;2001~2009年年均产值达24万元。浙江省临安市三口镇农民袁和荣,1975年在其自留地边嫁接两株胸径为6cm的榧树,接后4年便投产,10年每株产蒲10 kg,2001~2009年两株年均产蒲230~340 kg,年产值9 000~13 000元,平均11 000元以上。实践证明,野生榧树嫁接换种是发展香榧快速有效的途径。

榧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资源利用与保护必须兼顾,同时改接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就地改接换种应以胸径在20cm以下的榧树为主,对大径级的古树、雄株及种子品质优良的优株、类型应加以保护。胸径在6cm以下的小树可以移出,进行集中栽培、嫁接,以便于管理,但必须注意移栽季节、天气和移栽技术(截干、移桩、保护根系),以提高成活率。

2)香榧种子成熟期跨2 a,一株树上同时有大果和幼果(二代果),采收时只能手采不能敲打,所以必须培养便于采收的低矮树型。因此,嫁接高度以80~120cm为好,嫁接部位多在主干断面或靠近主干的2~3个主枝断面上,10cm以上断面三角形接3根接穗,10cm以下对称嫁接2根接穗;采用插皮接的,嫁接季节以秋季、早春为好。附近没有榧树的移栽区,要按1∶20的比例配接雄株。

3)接后管理措施:A、在高温强光照的低丘陵地区,接后1~2 a必须用黑色遮阳纱遮阴;在海拔300 m以上及有伴生树种庇荫的情况下可以不遮阴,但成活后要逐步伐除遮阴树种以增加光照;B、大砧嫁接当年抽梢长可达60cm以上,必须及时立支柱以防风折和雪压;C、嫁接成活后,依树筑水平树盘以保持水土,同时每年春秋各施肥1次,按树的大小每次施复合肥50~250 g;每年雨季结束后及秋末各劈草1次,覆盖树盘以达到夏季降温保湿而冬季保温的作用。

野生榧树改接换种,近年已在黟县、宁国、徽州区的一些乡镇推行,效果良好,不少单株已经挂果。应及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和改进办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

3.5 加强技术服务和经济扶持

香榧选种、苗木繁殖、基地建设和野生榧树改接换种都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林业管理部门要做好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工作,使林农真正了解香榧习性和相关的栽培技术。

香榧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在初创阶段投入较大,国家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必要的经济扶持。扶持重点首先是种苗,其次是示范基地和野生榧树改接换种示范点的建设,示范样板的建立将会有效地调动林农发展香榧的积极性。

香榧作为一个优良栽培类型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榧树中唯一的栽培类型。同时,榧树雌雄异株,香榧的授粉树为榧树。近年来发现,香榧存在分化及退化现象。安徽发展香榧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发展香榧产业的同时,安徽省可考虑培育本省优良的榧树无性系。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天然雌性榧树居群总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 0.294 9,Shannon信息指数为0.454 5,居群间的基因流为4.090 9,雌性榧树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18]。榧树的天然杂交为选种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有关研究者近年还发现,安徽不乏优良的榧树种质,如可加调料直接食用的菜榧,淀粉比例高的糯米榧,有甜味、口感极佳、脱衣容易的牛吊子,可生食的花生榧,口感香脆、油脂比例高的秤砣榧,口感好的花轿榧,香脆可口的转筋榧等,还有一些具有特殊性状、有育种价值的榧树种质,如脱衣容易但不可食用的臭榧等[19],但这些优良种质的数量极少,大多以个位数的数量存在。建议安徽省在发展香榧产业的过程中,长短结合,在发展香榧种植的同时,对这些优良榧树种质进行无性扩繁,增加数量,同时开展无性系测定,培育新的良种,以丰富榧树的栽培类型。

[1]黎章矩,戴文圣,程晓建,等.中国香榧[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7 - 8,15 - 16,164.

[2]黎章矩,骆成方,程晓建,等.香榧种子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 22(5):540-544.

[3]陈振德,郑汉臣,李金昌,等.中药“榧子”的本草考证与原植物调查[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7,(1):5-6.

[4]郗荣庭,刘孟军.中国干果[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78.

[5]王向阳,修丽丽.香榧的营养和功能成分综述[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2):20-22.

[6]黎章矩.山核桃栽培与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 6 - 8.

[7]黎章矩,曾燕如.油茶低产低效内外影响因子调查[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5):26-28.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徽州地区香榧联合调查组.徽州地区香榧种质资源调查[J].经济林研究,1992,10(1):56-61.

[10]安徽徽州地区林业志编委会.徽州地区林业志[M].黄山:黄山出版社,1991.

[11]柴承佑,张锦绶.皖南樵山香榧[J].中国林业,2001,(17):41.

[12]张跃林.安徽广德山区香榧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J].林业科技开发 ,1995,(4):11.

[13]倪德良,徐建平.野生香榧开发利用初步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4,11(2):206- 210.

[14]俞德浚.中国果树分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277.

[15]金侯定.香榧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5.

[16]刘萌萌.香榧营养元素的动态分析与营养诊断初步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4.

[17]刘萌萌,曾燕如,江建斌,等.香榧叶片8种矿质元素年周期季节性变化规律[J].经济林研究,2014,32(2):105-109.

[18]刘浩凯,胡树恒,董雷鸣,等.雌性榧树4个居群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J].经济林研究,2014,32(3):30-35.

[19]沈登锋,曾燕如,喻卫武,等.榧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种子理化性质的初步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5):747-752.

Advantages and approaches of developingTorreya grandisindustry in the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Anhui

ZENG Yan-ru1, ZHOU Gen-tu2, LI Zhang-ju1, YU Wei-wu1, DAI Wen-sheng1
(1.The Nurturing Station for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Silvicultur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Zhejiang, China; 2. Anhui Department of Forestry, Hefei 230001, Anhui, China)

Torreya grandisis a rare, woody, oily, dry fruit species native to China, with high seed yield and oil quality.The economic return ofT. grandisranged from 90 000 to 180 000 Yuan/hm2, and it was at the top of all the non-timber forest species in mountain areas. The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Anhui has good natural conditions and abundant wildT. grandisresources, and local people have enthusiasm and cultivation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T. grandis, so it is the preferred region for expanding cultivation ofT. grandis. The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T. grandisindustry in Southern Anhui were elucidated in terms of cultivation history and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main approaches of developingT.grandiswere proposed including demonstration base establishment and wild resources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Meanwhile, for the problems related toT. grandis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example, ① to strengthen the selection, introduction and testing of improved varieties and to screen out those applicable to this area, ② to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seedlings, especially those big seedlings by introducing and optimizing the technical system of seedling rapid propagation for guaranteeing seedling supply for development, ③ to establish a demonstration base of big-sized seedlings plantation and samples of wild resources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for improving demonstration effects, ④ to work well in technical service and economic support.

Torreya grandis;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ild trees inT. grandis; cultivation bene fi t; demonstration base; mountain areas of Southern Anhui

S664.5

A

1003—8981(2015)04—0152—05

10.14067/j.cnki.1003-8981.2015.04.030

2014-11-09

浙江省科技厅干果育种专项(2012C12904-12)。

曾燕如,教授,博士。E-mail:yrzeng@zafu.edu.cn

曾燕如,周根土,黎章矩,等.皖南山区发展香榧产业的优势和途径[J].经济林研究,2015,33(4):152-156.

[本文编校:伍敏涛]

猜你喜欢

香榧皖南造林
金玉琴:香榧树下好乘凉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皖南印象》
香榧驱虫述古今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磐安榧树不同类型种实性状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