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台市近年小麦赤霉病频发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

2015-04-16梅爱中,钱爱林,崔劲松

福建稻麦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病穗率扬花病指

摘 要:近年来地处苏北沿海的东台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发生危害程度加重,成为当地小麦的一种常发性病害。文章回顾了近10多年来东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况,剖析了该病高频率发生的影响因素,同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就今后如何更好开展防治进行了探讨。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 - 9799(2015)01 - 0044 - 03

收稿日期:2014 - 12 - 31

作者简介:梅爱中(1969-),男,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作物病虫草测报防治

Caus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n Dongtai City

MEI Ai-zhong, QIAN Ai-lin, CUI Jin-song, WANG Cui-lan, LIN Shuang-xi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Dongtai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Jiangsu Dongtai 224200,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opular frequency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was increasing, and it became a local wheat recurrent disease.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ccurrence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n Dongtai city in recent ten years,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high frequency.Meanwhil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local actual production, the author discussed how to better carry ou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cause 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东台市地处长江下游、苏北沿海,是小麦赤霉病常发区,2003年、2010年、2012年、2014年东台市严重发生小麦赤霉病,尤其是2012年出现特大流行,小麦产量损失极大,成为近20 a来发病程度最重的年份。

1 发生概况

1.1 发生频率高

2000年以来,小麦赤霉病在中国大流行频率不断增加,发病面积明显呈扩大趋势 [1],据报道,在江苏淮河以南地区一般3~5 a大流行1次,2~3 a中度以上程度流行1次 [2]。统计表明,1971—2014年小麦赤霉病在东台市中等流行3 a、偏重流行4 a、大流行9 a,中等以上流行概率36.4%,平均3~4 a就有1次偏重以上流行,其中前22 a概率22.7%,后22 a概率50%,尤其近来连续重发,流行频率显著增加。

1.2 品种差异大

东台市种植的小麦品种较多,扬麦系列品种种植面积约占总面积80%,搭配种植宁麦8号、宁麦13等,另有少量北方品种,如郑麦9023、豫麦等,品种选择上的不同往往直接导致田块和地区发病的差异。总体来说郑麦、豫麦、济麦、淮麦、矮抗58等北方白皮品种发病重,重发年自然病穗率达90%以上,严重度30以上,常年普遍重过扬麦、宁麦系列的品种。从穗形结构来看,一般大穗形品种重于中穗形、小穗形;有芒品种重于无芒品种;宽形穗品种重于纺锤形品种。

1.3 暴发流行速度快

如大流行的2012年,该病4月下旬在西南和长江中、游部分麦区陆续发病,5月中旬集中显症,5月份1个月内流行面积逐周成倍增加,最终涉及12省份927万hm 2,为1987年有植保统计以来最高 [3]。据调查,4月23日始见病穗,此时小麦刚刚进入大面积抽穗期,病穗显症部位不在小穗上,而是在穗顶芒基,病部麦芒湿腐,红粉明显,病害显症之早为历年少见。5月3日始见小穗发病,随后病穗率不断上升,5月7日大面积上普遍查见病穗,部分田块病穗率已达10%以上。2013年即便到小麦乳熟腊熟期,由于5月16-19日、26-31日的2次连续降雨,小麦赤霉病病情仍大面积迅速上升。

1.4 相同品种发病与生育期关系密切

相同品种发病与生育期关系密切,这在年度、地区、田块间都有体现。如2013年最终典型调查,同是扬麦16小麦,五烈大同片区4月23日前后扬花,最终平均病穗率0.81%,病指0.25;而头灶南洼港东片区5月4日左右才开始扬花,最终平均病穗率平均20.8%,病指6.6。2012年正好相反,小麦生育期越早,发病越重。4月26-28日扬花的田块平均病穗率81.5%,病指43.5,5月3-5日扬花的平均病穗率52.0%,病指18.0。病穗率和病指前者分别为后者的1.56倍和2.42倍。

1.5 危害损失严重

小麦赤霉病一旦流行,势必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2012年当地扬麦13、郑麦9023、扬麦16等高感品种未防治田块平均病穗率88.6%,病指51.5,严重田块病穗率高达100%,病指74.0;同期普查,防治田块平均病穗率30.9%(0.2% ~100%),病指11.77(0.05~47.5),成为历史少有的重发年,产量损失极为严重,东台市2002年、2003年、2010年、2014年自然病穗率分别为86.6%、86%、20.75%和58%,病指分别为30.4、77.83、7.48和27.5,当年江苏苏中地区赤霉病重发区产量损失达301.5~1 877.3 kg/hm 2[1],发生程度及病害损失都很大。同时镰刀菌可产生十分庞杂的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便是其中之一 [4]。当DON毒素含量达到百分之几的情况下即可造成人畜中毒,会引起人类和哺乳动物呕吐、腹泻、头晕、流产等的急性中毒和干扰蛋白质合成、免疫功能下降等慢性中毒,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因此当前世界各国对小麦DON毒素污染程度均有严格规定,国际贸易中也常常将小麦及其制品中DON毒素含量作为重要的质量检测指标 [5]。

2 原因分析

2.1 高温高湿气候是导致赤霉病流行的重要前提

当地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的长江下游,春季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变化多端,4、5月常年温雨适中,病原菌易于萌发入侵,据研究只要小麦敏感生育期内连续3 d以上有一定降雨量的阴雨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流行 [6]。而东台市近10 a气象资料显示,4月中旬—5月中旬40 d内平均雨日16.5个,雨量91.36 mm,这为小麦赤霉病流行提供可能,关键看当年雨日分布时段与大面积扬花期相遇吻合程度。

2.2 种植布局和现行栽培方式加大了发病几率和防治难度

一是品种的高度感病是导致赤霉病大流行的内在原因。当地小麦品种多样,由于农户对丰产目标的一味追求,郑麦、豫麦等北方高感品种虽比重不大,但仍有相当的面积。二是轻简栽培技术的应用,直播水稻的大量种植,导致水稻成熟期推迟,迟熟迟收难腾茬,小麦播期相应延迟成为常态。如2014年江苏省晚播占比48.6%,最迟的比适期晚近30 d。由此小麦抽穗扬花期较20世纪90年代普遍晚约10 d,从而增加了遭遇高温多雨概率。同时小麦生育期的迟早不一,抽穗扬花期拉长,也增加了感病机会。三是迟播造成用种量的提高和用肥量的普遍增加。四是秸秆还田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大力实施正逢其时。然而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与增加N肥施用量会不同程度加重赤霉病的发生 [7]。

2.3 菌源充足满足了发病要求

当地地处苏北沿海,长期实行稻麦连作,加之稻麦秸秆还田的大力实施,赤霉病菌在病残体组织越夏越冬,从而完整了病菌侵染循环链。从当地各年4月上旬稻桩子囊壳带菌情况以及病害当年的流行表现看,近17 a平均稻桩穴带菌率、枝带菌率平均分别为17.18%、3.88%,大流行的2003年、2010年、2012年3 a中只有2010年穴带菌率、枝带菌率超过常年水平,分别为39.39%,8.69%,是常年的2.3倍、2.2倍;而2003年、2012年穴带菌率、枝带菌率均明显低于常年水平,2003年穴带菌率、枝带菌率分别为11.00%、1.88%,是常年的64.0%、48.5%,特大流行的2012年穴带菌率、枝带菌率分别只有2.20%、0.22%,是常年的12.8%、5.7%。表明赤霉病菌源充足,只要遇到合适气候条件,便足以引起病害流行。这与太湖农科所观察结果趋势相同 [8]。

2.4 抗药性上升降低防病效果

自1972年中国首次筛选出多菌灵替代富民隆防治小麦赤霉病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中国自70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1992年周明国等在浙江海宁小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后,江、浙、沪等地多年抗药性检测均发现病原菌群体比例迅速上升,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9-10]。东台市近年送检结果表明,2010 -2014年抗性菌株分别为10.4%、7.3%、22.6%、41.5%、43.4%,已达中高抗水平。

2.5 防治不到位也是影响防效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心存侥幸,晴天不想打、雨天打不下。二是时间把握不准,品种不一播期不一导致扬花时间有迟有早,农户对用药适期难把握,存在提前或延后喷药现象。三是用药剂量不足,喷施不匀。四是不少农户外出务工田块漏治失治。

3 防控对策措施

3.1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准确、及时的监测是有效防控病害的基础,是进行科学防治的依据。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一旦全面发生便很难防治,因此要立足于主动出击,积极预防。既要结合本区域气候特征、品种布局特点、菌源情况和病害流行规律,作出中长期预报,又要突出关注抽穗扬花期温、雨、雾、露,尤其是结合当地当年4月中下旬雨日雨量做好短期预报工作 [10-11]。

3.2 重视抗(耐)病品种筛选和推广

目前市场品种多,基层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品种筛选,加大引导及统供力度,推广相对抗(耐)病品种,控制田间品种多而杂和生育进程严重不一现象,既可降低监测预报和防治指导难度,又有利于统防统治的实施。

3.3 强化行政推动

一是防治关键时段,以政府牵头,召开会议,明确职责,促进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强化宣传指导。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农信通平台和东台农业信息网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强化督促检查。成立专门督查组,分赴镇村督查指导各地宣传发动、技术培训、政策落实、统防统治和农药市场情况。

3.4 把握化防关键技术

一是适期防治。首次用药掌握在小麦扬花10%左右进行,隔5~7 d用第2次药,生育期迟的品种或高感品种要立足2次药,看天用好第3次。药后遇雨水冲刷要及时补治。二是选准药种。据测定,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已经产生抗性,生产上应停用多菌灵单剂,减少相关复配剂使用次数,加大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福美双等新型高效药剂的推广力度,并注意不同药剂的交替使用 [12]。三是改进施药技术,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要选用好的器械,杜绝药械的“跑、冒、滴、漏”,药液要对准麦穗喷施,同时用足药量、水量,确保效果。

3.5 实施统防统治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每年总有不少农户因反应迟缓、有效的防治措施迟迟不能到位而错失最佳用药时间,一旦流行便一筹莫展,教训十分深刻。而从大面积生产实践看,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地方,小麦赤霉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结果是专业化防治区小麦赤霉病平均病穗率均在明显低于粮农分散防治,农户非常满意。

猜你喜欢

病穗率扬花病指
2021年稻瘟病防控药剂有效性监测试验报告
基于病穗率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等级气象预测模型
桃花雪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筛选与防治适期确定试验研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的预测模型
玉米锈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空心病
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