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进展
2015-04-16邓永珊商洪涛
邓永珊 商洪涛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进展
邓永珊1商洪涛2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纳呆”等范畴,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邪毒等致病因素导致气阴两虚、胃失濡养致腺体萎缩为其发病之本,气滞、湿热、血瘀等为其发病之标。临床上西医主要以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抑酸、增强胃肠道动力等对症处理为主,但无法根治。目前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中成药、针灸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通过上述治疗方法可预防癌前病变发生、减少癌变率,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促进黏膜修复,对包括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在内的致病菌有抗菌作用,且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但中医治疗也有诸多不足,辨证论治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差及缺乏基础实验研究等,使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应加强统一辨证标准的建立及基础实验的研究等,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病机 中医药疗法 综述
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部疾病。临床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不适、嗳气、泛酸、食欲不振,可伴有消瘦、乏力、抑郁、健忘、焦虑等精神或全身症状,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癌变率达3%左右。CAG以老年患者居多,50岁以上老年人近50%患有CAG,且70%的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1]。该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二十年来中医药对CAG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其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
《黄帝内经·素问》曾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亦云:“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现代医者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白兆芝认为脾胃虚弱是CAG的发病之本,气滞不畅是CAG的主要病理因素,血瘀贯穿了CAG病变的全过程[2]。陈伯咸教授认为CAG由肝郁气滞,肝胃失和所致,强调肝脏在CAG病程中的作用[3]。单兆伟认为饮食、情志、外邪等因素损伤脾胃,日久脾胃亏虚,气阴不足,黏膜失养导致腺体萎缩为致病之本,气滞、血瘀、郁热、痰湿为标[4]。国医大师李振华认为本病多是由于温热病伤阴、病久延不愈及药物的副作用耗伤胃阴而致[5]。王春生认为CAG的病因病机包括以下几点:脾胃虚弱是关键,脾虚湿盛最常见,肝胃不和要重视,血瘀热郁需谨慎[6]。综其所述,本病多因外感、饮食、情志等损伤脾胃导致气阴两虚、胃失濡养致腺体萎缩为其发病之本,气滞、痰湿、湿热、血瘀等为发病之标,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疾患。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不少医家对CAG的辨证论治进行了研究。余绍源将CAG分为3型论治:(1)气阴不足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2)脾胃虚寒型,方选丁蔻理中汤加减;(3)寒热错杂型,方用半夏泻心汤[7]。陈光伟通过辨证论治,将CAG分为4型论治:(1)脾胃气虚型,治以健脾益气和胃,予以香砂六君子加减,药用:人参、法半夏、焦三仙、山药、白术、茯苓、砂仁、陈皮、莲子肉、木香、甘草;(2)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中,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郁金、香附、陈皮、白术、川芎、法半夏、广木香、厚朴、甘草;(3)胃阴不足型,治以养阴生津、益胃清热,药用:沙参、麦冬、石斛、生地、枸杞子、天花粉、玉竹、扁豆、知母、白术、芦根、芍药、甘草;(4)脾胃湿热型,治以健脾祛湿,清热化湿,药用:藿香、半夏、茯苓、白术、厚朴、砂仁、白蔻仁、栀子、薏苡仁、黄连、甘草[8]。卫新国教授根据CAG的临床表现,将CAG分为以下5型治疗:(1)脾胃虚弱,气失健运型,治以健脾益胃、理中益气,予以黄芪建中汤和良附丸加减。(2)肝气不舒,气机阻滞型,治以疏肝理气、行气止痛,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3)胃阴不足,气机不利型,治以滋养胃阴、理气止痛,予以一贯煎加减。(4)瘀血阻滞,气机不畅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予以丹参饮和失笑散加减。(5)胃热上亢,胃气上逆型,治以清热养阴、育阴止痛,予以清胃散加减。[9]谢晶日教授临床上治疗CAG时分为5型:(1)肝郁脾虚型,选方柴胡疏肝散加减;(2)脾胃郁热型,选方化肝煎加减;(3)脾胃虚寒型,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4)胃阴亏虚型,益胃汤加芍药甘草汤加减;(5)胃络血瘀型,方选膈下逐瘀汤或失笑散加减。[10]王道坤临床上将CAG分为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中虚气滞型、寒热错杂型,分别予以六君子汤加减、黄芪建中汤、柴胡和胃汤(自拟方)、三仁汤和半夏泻心汤、枳壳益胃汤、化瘀消痞汤(自拟方)、半夏泻心汤化裁[11]。
2.2 经验方近年来不少医家自拟方药治疗CAG,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单兆伟教授根据CAG久病脾胃气虚夹有瘀血的病机特点,自创二参三草汤临床运用多年,对改善病人的症状甚至是逆转CAG病理起到很大的作用[12]。王洪涛[13]认为脾胃气虚、气滞不畅是大多数CAG的病理基础,自拟健脾调中饮(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砂仁、木香、黄连、炒枳实、黄芪、丹参)治疗65例CAG患者,有效率为87.69%。吴义堂等[14]认为久病必导致血瘀,活血化瘀类药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症吸收,故自拟活血化瘀方红英汤(红藤、蒲公英、当归、黄芪、丹参、延胡索、赤芍、甘草)治疗CAG,临床收效满意。段青山[15]通过临床研究证实八味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CAG具有显著疗效。李胜旭[16]以姜夏胃安汤(鸡内金、薏苡仁、干姜、生黄芪、太子参、清半夏、白术、白及、甘草)治疗CAG患者39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4.87%。
2.3 中成药一直以来中成药以服用方便,便于携带、贮藏,药性缓和等优点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在CAG的治疗中也发挥了它的优势。雷永其[17]将152例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胃复春口服,对照组给予叶酸口服,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6%和43.2%,由此可见胃复春治疗CAG的临床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何子才等[18]将140例经胃镜确诊为CAG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组采用平胃胶囊(陈皮、苍术、厚朴、木香、枳壳、柴胡、赤芍、白及、三棱、莪术、海螵蛸、浙贝母、黄连、蒲公英、鸡内金、延胡索)治疗,对比后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对照组71.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杨韶华等[19]通过对比后发现健脾活血丸治疗CAG脾虚络阻证总体有效率为96.67%,疗效确切。马恒[20]考虑该病与肝脏关系密切,采用柴胡疏肝丸治疗45例CAG患者,结果发现其效果较好,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蔡淦教授认为CAG的病机以脾胃虚弱、瘀热互结为核心,于以院内制剂莪连颗粒(党参、白术、莪术、丹参、黄连、白花蛇舌草、半夏等)健脾益气、清热活血,结果发现能有效改善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萎缩、肠腺化生[21]。
2.4 针灸疗法针灸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强壮体魄、治疗疾病有着卓越的贡献,在CAG的治疗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谷巍等[22]将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以针灸疗法,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血海、膈俞加艾灸,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等西药,结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龚志荣等[23]将240例CAG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组针刺胸9~12、腰1华佗夹脊穴,胃俞、足三里(双)、天枢(双)、中脘、内关、三阴交加艾灸,对照组1予以西药治疗,对照组2予以中医辨证论治,结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优于对照组1(70%)和对照组2(79%)。赵欣纪等[24]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穴位贴敷动物模型足三里、中脘穴,可改善胃黏膜血流量,降低H+反流弥散量,其作用优于胃苏冲剂对照组。金晓飞等[25]针刺治疗40例CAG患者,主穴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胃阴不足者加阴陵泉、太溪,脾胃虚弱者加太白、解溪,肝胃不和者加太冲、内庭,总有效率为85.0%。郭金颖等[26]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毫火针【取穴中脘、脾俞(双)、胃俞(双)、足三里(双)】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28例,结果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5 中西医结合疗法不少医者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愈率、减少西药副作用等。文玉龙[27]将108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普替瑞酮,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胃复春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总有效率分别为92.5%、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张宇峰[28]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CAG有很好的疗效。曹志群等[29]发现兰索拉唑联合中药治疗脾胃湿热型CAG患者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兰索拉唑组及中药组。赵英红[30]将89例CAG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猴菇菌治疗,伴Hp感染者加用三联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结果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CAG的治疗中,中医药在预防癌前病变、改善胃黏膜血流、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临床观察方面,缺乏药理机制研究;实验研究较少;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大多数病人做不到长时间的随诊,远期疗效不明确;在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疗效评判方面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医治疗CAG的普遍推广。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制定统一的量化标准体系,加强基础实验的研究,为解决CAG这个消化界难题提供更好的方案!
[1]林刚.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体会.中医药学报,2010,38(3):67
[2]王健.白兆芝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中医杂志,2012,53(2):101
[3]李汉文,周继友.陈伯咸教授从肝论治萎缩性胃炎.山东中医杂志,1995,14(11):512
[4]叶柏.单兆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辽宁中医杂志,2012,39(2):229
[5]高尚社.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赏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1):4
[6]王佳,王春生.王春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北京中医药,2014,33(5):355
[7]陈锐.余绍源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1):31
[8]蒋喆.陈光伟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陕西中医,2014,35(9):1226
[9]蔡罗平,卫新国.卫新国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光明中医,2014,29(9):1988
[10]戴国令,梁国英.谢晶日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中医药信息,2013,30(6):85
[11]刘鹏飞.王道坤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江西中医药,2008,39(6):27
[12]顾诚,单兆伟.单兆伟运用自拟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222
[13]王洪涛.健胃调中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5例.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6):299
[14]吴义堂,谢友如,杨庆福.从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65例临床观察.时珍国医国药,1999,10(4):283
[15]段青山.八味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内蒙古中医药,2014,33(5):25
[16]李胜旭.姜夏胃安汤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4):16
[17]雷永其.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52例.甘肃中医,2010,23(8):39
[18]何子才,庞国学,汪龙德.平胃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分析.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8):689
[19]杨韶华,李连会.健脾活血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阻证的疗效分析.光明中医,2014,29(9):1843
[20]马恒.柴胡疏肝丸在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5,27(6):89
[21]丛军,廖玲君,朱梅萍,等.莪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1):27
[22]谷巍,胡起超.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对比观察.中国针灸,2009,29(5):361
[23]龚志荣,汪灵,龚沁.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9例.山东中医杂志,2013,32(6):412
[24]赵欣纪,高希言,任珊.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2):20
[25]金晓飞,刘金福.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中国民间疗法,2010,18(11):14
[26]郭金颖,吴永华.毫火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28例.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2):912
[27]文玉龙.胃复春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疗效观察.湖南中医杂志,2014,30(6):46
[28]张宇峰.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分析.当代医学,2014,20(29):158
[29]曹志群,张晓彤,赵庆华,等.兰索拉唑联合中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中国药物警戒,2014,11(12):721
[30]赵英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中医临床研究,2014,6(29):74
编辑:傅如海
R259.733.2
A
1672-397X(2015)10-0083-03
邓永珊(1990—),女,硕士研究生,中医内科学脾胃病方向。hongtao3626@sohu.com
201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