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经》病因理论对陈无择“三因学说”的影响

2015-04-16禄颖,翟双庆

吉林中医药 2015年2期
关键词:内经

《内经》病因理论对陈无择“三因学说”的影响

禄颖,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从《内经》病因理论对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的影响入手,探讨了陈无择首提三因论、明确外所因之“六淫”,以及确立内所因七情病因等几个方面对于《内经》的继承和发展,而三因学说的提出也标志着中医病因学基本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并成为中医病因学理论的基石。

关键词:《内经》;病因理论;三因学说

DOI:10.13463/j.cnki.jlzyy.2015.02.003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3-5699(2015)02-0116-03

作者简介:禄颖(1978-),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内经教学及中医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

收稿日期:(责任编辑:王丹2014-10-13)

Brief discuss about etiology theory ofCanonofMedicineon

“three categories of etiologic factors” of CHEN Wuze

LU Ying,ZHAI Shuangq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From the impact of etiology theory of Canon of Medicine on “three categories of etiologic factors” of CHEN Wuze,discussed Chen Wuze first mentioned three factor theory,cleared the external causes of the “six evils”,and established the internal causes of the seven emotions,which succeeding and developing Canon of Medicine theory.Theory on three categories of etiologic factors was proposed and also marked the formation of TCM etiology of basic theoretical system framework,and became the cornerstone of eti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Keywords:Canon of Medicine;etiology theory;three categories of etiologic factors

中医对病因探究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病因的认识。特别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性的成就,传统病因学术体系也初具规模,如《黄帝内经》中提出以阴阳为纲,对病因分类的“阴阳二分法”,以及以发病原因与发病部位相结合的病因“三部”分类法,均为日后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三因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现将《内经》病因理论对陈无择“三因学说”的影响做一探讨。

1《内经》病因分类法对陈无择“三因说”之影响

1.1《内经》发病因素之“阴阳二分法”《内经》的“阴阳二分法”,是《素问·调经论》中提出的:“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病因分类原则是以阴阳为纲,将病因分为内伤(阴)、外感(阳)两大类,分类的具体内容为,属阳的为外来之“风雨寒暑”,属阴的为内在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种分类方法,以阴阳为纲将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内外分明,简明扼要。但将饮食居处与七情内伤归于一类,又偏于笼统,有待于进一步细化。

1.2《内经》发病途径之“三部分类法”《内经》中的另外一种分类法“三部分类法”源自于《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其分类原则是将病因与发病部位相结合,具体病因分类内容为:将源于“天”的“风雨寒暑”等邪所中归于“上部”病因,源于天地之间的人为生活因素,如喜怒、饮食、起居等失调,归于“中部”病因,源于“地”的“清湿”邪气所伤归于“下部”病因,特别是“清湿”病因为后世医家所重视,清湿虽亦属外邪,但与伤上之风雨所致疾病不同,彼即外感热病,此则为“杂病”,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中依据此种分类原则,将邪分而为三[1],曰“天邪”“地邪”“人邪”,所致疾病各有特点,祛邪途径亦不同。这种三部分类之法,是病因自然的分类,病因来源是其本质属性,避免了阴阳分类非稳定性和无序性的缺陷[2]。病因结合发病部位的三部分类法,虽然分成了三类,但在病因的涵盖上不完全,只有外感、内伤七情,缺乏其他的病因。而且在部位划分上也不尽合理,比如风雨寒暑清湿,不仅伤及上下,亦可伤及内脏即由外传内。

1.3承《内经》病因分类方法 陈无择首提三因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三因学说”,既吸取了《黄帝内经》“阴阳二分法”单从病因分类的特点,又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将内因七情与饮食劳倦、跌仆损伤等其他病因合为一类的缺陷;他以天人表里立论,以邪从外来、内生分内外:外因为感受六淫邪气,内因为七情所伤,不内外因为饮食、房室、跌仆、金刃所伤,并明确指出了不同病因有好犯人体不同部位和传变趋向、规律不同的特点,从而使病因学的分类更加具体,更趋于合理,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中所云:“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腑脏,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悖常理,为不内外因。”

这种分类原则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发病部位相结合,具体分类内容为:外因,六淫、瘟疫、时气;内因,七情;不内外因,饮食劳逸、跌仆金刃、虫兽所伤等。这种以致病因素为主,将病因、病位与发病途径三者相结合的病因分类方法,特别是将七情内伤单独列为一大类,使病因分类更趋科学合理,奠定了中医病因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对后世影响较大,现代中医对病因的分类,仍然基本沿用此法。

2《内经》六气概念对陈无择外所因认识之影响

2.1首提六淫之概念 取“热”不用“火”陈无择首提“六淫”之名称,《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三因论》中云:“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因此“六淫”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类型,即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素问·至真要大论》称之为“六气”“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但“六气”在《内经》中亦可视作正常状态,如在《灵枢·决气》中又指人体的精津液气血脉等六种基本物质,因此单独使用时难以决断其具体含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概名为六淫,淫者不正、过度、非常之谓,一字之改,直接而本质地揭示其致病特征,不复与相关概念混淆,确是创造性地发展,至今仍予沿用[3]。

关于“六淫”的具体内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寒、暑、燥、湿、风、热”,而《素问·天元纪大论》为“寒、暑、燥、湿、风、火”,陈无择之“六淫”用“热”不用“火”,有其一定的客观依据,首先,从陈无择“分别三因,归于一治”的学术观点来看,“热”相比“火”更符合临床实际的应用,且后世医家亦有遵从此种说法者,如施桂堂《察病指南·辨三因》云[4]:“寒暑燥湿风热谓之六淫,属外因”及黄元御《伤寒说意·六经解》云[5]:“天有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其中所述的六淫内容,均论及“热”而无“火”;另外,“火”与“热”的含义有所不同,“热”为邪气,而“火”除邪气之外,还指药物饮食气味以及人体正气的含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中“壮火”指气味峻猛的药食,“少火”指气味温和的药食;《类经·阴阳类》:“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将属于人体正常概念范畴的火称为“少火”“少火生气”,即指人体内正常的火是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而异常亢奋的病理之火“火”才是致病因素,即“壮火食气”。因此,《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六淫”言“热”不言“火”,更符合“火”“热”之本意,于临床更具实际意义[6]。

2.2承《内经》“风为百病之长”论 六淫之中重风邪陈无择承《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之论,在“六淫”之中重视风邪,认为六淫之变化本于风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外所因论》云:“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以暑热一气,燥湿同源,故《内经》收而为四……此乃因四时而序者,若其触冒,则四气皆能交结以病人。”又曰“以寒暑风湿(四气)互络而为病因,初不偏胜于暑也,咳论以微寒为咳,热在上焦咳为肺痿,厉风所吹,声嘶发咳,岂独拘于湿也。由是观之,则知四气本乎六化,六化本乎一气……”陈氏认为六淫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把六淫约为“四气”,即风为春之气,暑热为夏之气,燥湿为秋之气,寒为冬之气,所谓“四气本乎六化”。六气的变化,又都源于风邪一气,即所谓“六化本乎一气”。

风邪还兼挟其它邪气共同致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外所因论》又云:“所谓风寒、风温、风湿、寒湿、湿温,五者为并。风湿寒、风湿热,二者为合,乘前四单,共十一变,倘有所伤,当如是而推之。”即风邪既能单独致病。也常常兼挟它邪一种或两种而致病。六淫邪气的十一种致病组合(变化)中,有六种离不开风邪,所以风为六淫之首。陈氏又将“中风”列为全书各论的第一篇,强调“中风”当“推为百病之长”,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中风》曰:“夫风为天地浩荡之气,正顺则能生长万物,偏邪则伤害品类。”风,泛指风寒暑湿燥热六气,正常情况下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气候变化,但在一定条件下,则可变为致病因素侵害人体。“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故推为百病之长。圣人先此以示数,太医编集,所以首论中风也。”

3《内经》九气为病之理对确立七情病因之影响

3.1纳前贤情志理论 明确七情之概念七情作为病因概念,首见于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而七情病因概念源于《素问·举痛论》,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证治》云:“夫喜伤心者,自汗,不可疾行,不可久立,故《经》曰:喜则气散。……恐伤肾者,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犹豫不决,呕逆恶心,故《经》曰:恐则精却。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故《经》曰:惊则气乱。”

文中所说之“《经》”为《黄帝内经》,所引基本为《素问·举痛论》“九气”内容。《素问·举痛论》“九气”为: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与陈无择“七情”有六个相同;而寒、炅(热)归于六淫,为外因;劳,归于不内外因。陈无择保留了“九气”中的情志致病因素,把寒、炅、劳归于其他两类。而且在三因说中,涵盖了《素问·举痛论》“九气”的全面内容,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夫心痛者,在方论则曰九痛,《内经》则曰举痛,……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属内所因;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遁疰,变乱肠胃,发为疼痛,属不内外因。”而且,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七气证治》和《七气叙论》中,称“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七气”,这也和《素问·举痛论》“九气”之名相近。因此,陈无择“七情”概念中包含有《素问·举痛论》“九气”的因素,而又有所发展。

3.2承《内经》百病生于气 七情致病重气机陈无择推崇《素问·举痛论》“百病始于气”的观点,因此非常重视七情致病的气机分析,并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作《七气叙论》和《七气证治》两篇,进行专题讨论,明确指出气机升降失常是产生七情病理变化的根本所在,如:“夫五脏六腑,阴阳升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且七情气机过激破坏正常气化升降,造成气机的不同状态,这也是七情致病不同病机特点的根本所在:“七者不同,各随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证治》则在详细分析七情病机的基础上,创立了七气汤和大七气汤两方,并云:“七者虽不同,本乎一气。脏气不行,郁而生涎……皆七气所生所成。”这均是陈氏在《内经》基础上对七情气机的进一步概括和补充。

陈无择在确定七情病因的同时,还强调了七情致病的广泛性,《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的180门病证,七情内因几乎每门皆有,成为一条贯穿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主线,形成了中医七情病因学的系统思维模式,并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所因论》中强调:“然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胜而为病,能推而明之,此约而不滥,学者宜留神焉。”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五脏衄”、五脏心痛、霍乱、腰痛、咳嗽等病证的引发的情志因素进行了论述,由此可见,陈无择对七情病因的重视[7]。

参考文献:

[1]张从正.儒门事亲[M].张宝春,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7.

[2]朱现平.《内经》病因“三部分类”及其思维框架[J].中医药学报,1990(5):2-5.

[3]李洪涛.《三因方》外感病观浅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13(4):2-4.

[4]施桂堂.察病指南[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15.

[5]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十一种·伤寒说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39.

[6]王象礼.陈无择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06.

[7]禄颖,吴莹,鲁艺,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情学说特点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3,33(8):858-860.

猜你喜欢

内经
顾亭林友傅山 析韵《内经》
俞曲园辩《内经》又论“废医”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内经》教学围绕中医各家学说展开的探讨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
《内经》衰老理论及延缓衰老的方法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