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脾虚证实质研究进展

2015-04-16何劲,周莉,陈家旭

吉林中医药 2015年1期
关键词:脾虚细胞研究

中医脾虚证实质研究进展

何劲1,周莉2,陈家旭3,赵宏波3,4,丁秀芳3*

(1.义乌市复元医院,浙江 义乌 322000;2.黄石市中医院中医妇科,湖北 黄石 435000;

3.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4.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北京 100043)

摘要:目的中医之脾与西医之脾的生理、病理有着很大不同,因此,对于脾虚证实质研究一直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点之一。拟从实验的角度阐述目前脾虚证实质研究概况。方法通过从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近10年关于脾虚证研究的实验方面的文章。结果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对脾实质研究从不同角度开展后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诸如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脾实质研究映射到了西医领域的多个系统中,这与中医的整体观是一致的。结论中医对脾虚证形成机理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研究,未局限于消化系统功能(消化道的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囊括到了免疫、内分泌、神经、血液、能量转化等几大系统中,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如能够反映出脾虚证本质的现代生物学指标太多,没有特异性,没有针对性,指标之间也缺乏关联性。

关键词:脾虚证;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肠道菌群;能量代谢;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

*通信作者:丁秀芳,电子信箱-18701532935@163.com

A research progress on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HE Jin1,ZHOU Li2,CHEN Jiaxu3,ZHAO Hongbo3,4,DING Xiufang3*

(1.Fuyuan Hospital of Yiwu,Yiwu 322000,Zhejiang Province,China;

2.Gynecology Department,Huangshi Hospital of TCM,Huangshi 435000,Hubei Province,China;

3.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4.Beijing Shijingshan District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4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the spleen are greatly different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therefore,the research on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is a key point in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This article aims to show the current overview of spleen deficiency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MethodsThe articles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that published in the latest 20 years in CNKI and Wan Fang database were conducted.ResultsResearch on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from different point ha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y using western medical methods such as cell,molecular and gene level.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involves multiple systems in the field of Western medicine 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study,and this is just consistent with the whole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ConclusionTCM did lots of exploring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and these not only limited to the digestive system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dysfunction of digestive tract),but also involved several systems,such as immune,endocrine,nerve and blood system as well energy conversion.Also,it exposed some disadvantages,for example,too much modern biology indexes reflect the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However,specificity,target,and correlations among these indicators are lacking.

Keywords: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nonspecific immunity;cellular immunity;intestinal microflora;nergy metabolism;endocrine system;nervous system,blood system;digestive system

中医脾脏与西医之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脾实质研究一直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脏病证常以虚证最为多见,是一组比较集中地反映脾的生理功能不足的综合症候群,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1]。通过结合现代医学手段从不同角度对脾虚证的实质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诸如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脾实质研究映射到了西医领域的多个系统中,这与中医的整体观是一致的。本文拟从实验的角度阐述目前脾虚证实质研究的概况。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中医脾是免疫、内分泌、神经、血液、水盐代谢、能量转化、消化等多系统、多器官综合的功能单位。脾虚证是这些系统功能降低的综合表现,这为从整体观研究中医藏象学说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2]。

1脾虚证与免疫系统

“四季旺不受邪”,因此脾的生理功能涉及到了人体的免疫系统[3]。“脾主为卫”,即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正气充盈,可抵御外邪入侵。由此可以看出,此功能可反映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免疫系统。免疫分为先天自然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后者的建立与脾胃后天之本关系密切。

1.1脾虚证与免疫器官从脾虚证实质与免疫器官关系的角度来看,它与免疫器官密切相关,吴玲霓等[4]采用大黄复制脾虚证动物模型,从脾、胸腺与肾上腺等组织形态学的角度,探索其改变与脾虚证实质的关系。观察到脾虚证模型组大鼠脾脏脾小体中淋巴细胞、胸腺皮质淋巴细胞和肾上腺皮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均有明显的损伤现象,认为这些改变是脾虚证患者出现纳差、便溏及免疫功能降低的病理基础之一,并由此推断出这可能是临床上脾虚证患者出现神经内分泌紊乱的病理依据之一。

1.2脾虚证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指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不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能力,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脾虚证时存在着天然免疫,主要表现在固有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主要表现在如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方面。王磊等[5]研究了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不同脾虚兼证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型及功能关系。结果表明,肝郁脾虚证患者CD80、CD1a和HLA-D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脾肾两虚证患者(P<0.05),脾虚湿热证患者CD1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脾肾两虚证(P<0.05)。CHB患者DC培养上清中 IL-10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脾肾两虚证患者DC培养上清中IL-10含量高于脾虚肝郁证(P<0.05)。这表明在CHB发病过程中,不同脾虚兼证CHB患者的DC表型与功能之间存在着差异,说明中医证候分型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1.3脾虚证与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为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致敏T细胞(亦叫效应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效应T细胞对抗原有直接杀伤作用及其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6]。目前证实脾虚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较正常人明显降低,主要表现为T细胞减少、淋巴转化率、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结合性及杀伤性降低等。旷欲胜等[7]用100%大黄煎剂灌胃复制了脾虚证大鼠模型,侧脑室注射孤啡肽,采用MTT法检测脾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足跖增厚法检测迟发型变态反应程度,以判定细胞免疫的功能情况。研究表明大鼠灌服大黄煎剂后,逐渐出现腹泻,或伴食量减少,精神不振,懒动,皮毛失去光泽,形体消瘦,脱肛等脾虚症状。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迟发型变态反应均明显减弱(P<0.01)。雷萍等[8]采用番泻叶加劳倦过度复合因素造模法制备脾虚小鼠模型,结果发现脾虚小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CD3+T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T细胞比值、IFN-γ含量降低,IL-4水平升高 (P<0.05),可见脾虚时导致了CD4+/CD8+T细胞比值降低,使Th1细胞向Th2细胞转化。

2脾虚证与内分泌系统

脾虚证时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要内容,脾虚时消化系统功能处于紊乱状态,胃肠激素可直接或间接调节胃肠道消化、吸收、分泌和运动等功能,其在外周和中枢浓度的增加或减少均可引起胃肠道功能失调。胃肠道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之一,亦是分泌胃肠激素的主要部位。多数研究偏重于对胃肠道激素的研究,对其他内分泌腺功能以及胃肠道激素同其他内分泌激素关系的研究则相对缺少。有研究表明正常大鼠血清胃泌素(Gas)的分泌有着昼夜节律性,峰相位在08∶40,而脾虚证大鼠Gas的含量则下降,节律性消失,节律中值及振幅亦是显著降低[9]。这说明胃泌素可能参与了脾虚证的形成过程。王昕等[10]用酒精与白醋灌胃(1 mL/100 g)建立脾虚证模型,发现脾虚证组大鼠血清中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含量明显降低,针刺“足三里”穴治疗脾虚大鼠后,内分泌代谢趋向平衡,性激素接近正常水平,使大鼠体质得以恢复。李聪等[11]则研究了脾虚证与体内激素水平的关系,研究表明脾虚证和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十二指肠液中的胰蛋白酶、生长抑素、胰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降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升高,表明两证模型大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异常。王生等[12]研究表明脾虚泻下小鼠血浆中胃动素和生长抑素等激素的水平上升,而在给予益智挥发油治疗后小鼠体内血浆激素水平得到改善。这些研究说明脾虚证时存在着内分泌系统激素分泌的异常。

3脾虚证与神经系统

“脾藏意、脾主思”,思即思考、思虑之意,反应了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国内外学者通过动物实验从神经系统角度对脾虚证实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脑内许多区域或核团参与了胃肠道运动的调节,主要集中在边缘系统,包括围绕中脑室周围的结构——穹窿、杏仁、扣带回以及下丘脑[13]。龙奕文等[14]研究发现脾虚证大鼠下丘脑及小肠中两种脑肠肽生长素(Ghrelin)和神经肽Y(NPY)含量减少,从而抑制了胃肠道的运动,影响摄食。总体上来说,对于脾虚证与摄食的关系鲜见报道,研究主要体现在脾虚模型学习记忆与脑区关系方面。钱会南等[15]研究表明脾虚模型大鼠脑内NPY基因的表达改变和免疫阳性反应物在下丘脑腹侧核、海马CA1区、前额叶皮层明显降低。熊斌等[16]研究表明脾虚大鼠海马CA1区及下丘脑腹侧核的Janus激酶1(JAK1)和STAT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1)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分1(SOCS1)明显降低。丁伯龙等[17]研究表明脾气虚证大鼠肠神经Cajal间质细胞(ICC)间信号转导通路的表达和荧光强度(IOD)值明显降低,网络样结构遭到破坏,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因此,脾虚证与大脑神经系统或某些肠道神经元的表达密切相关。

4脾虚证与血液系统

“脾主统血”,是指脾脏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的功能。当脾虚时则运化无力,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从而导致血行不畅。正常机体内存在着2种调节血小板—血管壁的综合系统,分别是前列腺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前者主要产生于血管内皮细胞,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后者主要由血小板、白细胞分泌合成,是血小板聚集物和促血管收缩物质,可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进而导致血栓形成。丁连翠等[18]研究表明脾气虚模型组大鼠的血浆TXB2和TXB2/6-keto-PGF1α浓度升高,6-keto-PGF1α浓度降低,提示脾气虚证可形成血栓状态。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即脾运化功能正常时,则有充足的食物供运化,化生充足的水谷精微,则血的生成充足;若饮食物摄入不足或虽摄入充足,但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水谷精微的生成减少,使血的生成不足,因此血的充足与否与脾运化功能强弱密切相关[19]。王建青等[20]观察了脾虚证与缺铁性贫血大鼠小肠微绒毛结构变化以期揭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发现脾虚组和缺铁性贫血组都表现出微绒毛倒伏、稀疏、头部萎缩,说明这2组大鼠的小肠吸收面积均有减小,由此提示缺铁性贫血与脾虚证在小肠微绒毛结构上具有相似的病理改变,这对缺铁性贫血中医分型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5脾虚证与消化系统

脾为已土,乃阴中之至阴,其生理功能体现在运化水谷和水湿上,与胃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研究表明消化道上皮细胞表达丰富的回肠水通道蛋白4(AQP4)与脾虚证时水液代谢紊乱关系密切。而脾阳虚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脾虚病证,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消化吸收下降及水液代谢紊乱。于漫等[21]用经典的复合因素造模方法,即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联合苦寒伤阳药建立脾阳虚证大鼠模型,观察到脾阳虚证状态下,在回肠上皮细胞膜上APQ4的表达量明显降低,提示AQP4可能参与了脾阳虚证水液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但对于脾阳虚状态下,机体是否会进一步出现某些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炎症的发生、pH环境酸碱异常等机制还需进一步实验研究。李晨等[22]比较了3种不同造模方法如小承气汤组,利血平组,甘蓝猪油组所致大鼠脾虚证的不同表现,这3种造模方法均可使大鼠出现类似脾虚证的表现,前期可见倦怠、懒动、眯眼、扎堆,粪便时软时溏,背毛欠光泽,后期食量减少,体质量增长缓慢或消瘦。光镜下可以见到胃底部有不同程度的黏膜糜烂表现。李岩等[23]认为慢性胃病的发生是由于损伤因子和胃黏膜防御机制之间的平衡的破坏,特别是胃黏膜屏障防御功能的破坏造成。于是采用耗气破气药物小承气汤灌胃、饥饱失常和劳累三复合因素建立脾虚证模型,观察到脾虚证大鼠胃黏膜黏液凝胶(MUC5AC)的含量明显减少,表明脾虚证可以对胃黏膜的防御机制的微观指标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进一步导致慢性胃病的发生。四君子汤则可通过改善胃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对慢性胃病起到治疗作用。这些说明损伤因子侵袭后,胃黏膜表面的黏蛋白含量减少,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也减弱,使胃黏膜更易受到致病因子的损伤。机体在受到致病因子的损伤后,可通过自我修复,使得胃黏膜表面的MUC5AC含量增加,部分恢复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但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在通过健脾益气中药治疗后,胃黏膜表面的MUC5AC含量明显增加,于是胃黏膜的防御机制也增强,损伤的黏膜屏障得到修复,使得致病因子难已对其造成损伤。

6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中医脾与胃肠道正常菌群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脾虚时肠道菌群失调则可导致肠道的微生态系统严重破坏。这是因为脾虚状态时,机体出现消化和吸收障碍,如出现纳差、便溏和消瘦等,机体各脏腑间的平衡破坏,进而导致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失调又加重了脾虚的症状。如小鼠脾虚便秘模型中小鼠体质量减轻,肠道细菌总数减少,大肠埃希菌、乳酸菌、双歧杆菌数和真菌均升高;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下降,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升高[24];肠道微生物失去平衡,并影响肠道酶活性。王卓等[25]通过ERIC-PCR(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ERIC,肠细菌基因问共有重复序列)指纹图谱多样性分析出脾虚型大鼠亦存在菌群结构紊乱与失调。

7脾虚证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能量代谢是生物体内糖、脂肪、蛋白质3种营养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脾主运化、主肌肉”与能量代谢密切的相关。脾主运化,即从饮食物中吸收营养物质,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杨泽民等[26]运用DNA芯片双通道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生物信息分析相结合,结果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糖类和核酸代谢水平明显降低,并且主要表现在酶基因表达下调。这表明了脾虚证对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

从物质能量代谢角度来看,“脾主运化”包括“运”和“化”2个方面:“运”是指脾对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和转运过程,即营养物质的吸收;“化”是指脾将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气化作用,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利于营养全身的过程,即物质间的转化与物质转变为能量的过程[27],营养物质的吸收,是一个不断的、主动的耗能过程[28]。因此,中医之脾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物质、能量、代谢有着密切的联系。代谢为物质、能量代谢的总过程,包括对物质的消化吸收、中间代谢和排泄3个过程。中间代谢是代谢的主体,包括糖、脂、蛋白质、核酸、能量和微量元素等。杨泽民等[29]取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型患者的胃黏膜组织,运用DNA芯片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生物信息学相结合分析得出患者体内脂类、蛋白质、核酸、糖类、微量元素和能量代谢水平明显降低,并且主要表现为酶基因表达下调。认为这是导致脾虚证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线粒体是一种将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遗传变异三大基本生命活动形式融于一体的半自主性细胞器,也是细胞内进行呼吸和能量转换的场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相关学者率先提出了脾主肌肉与细胞线粒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脾虚病人胃黏膜壁细胞线粒体数目减少、超微结构受损、能量代谢障碍,从而提出了中医脾—线粒体相关学说[30]。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脾主肌肉”“脾主四肢”的中医理论,提示益气健脾法与改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活性及机体的能量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31]。

8小结

近年来,中医对脾虚证形成机理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并未局限于消化系统功能(消化道的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涉及到了免疫、内分泌、神经、血液、能量转化等几大系统中,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如能够反映出脾虚证本质的现代生物学指标太多,没有特异性,没有针对性,指标之间也缺乏关联性等。在脾虚证的本质研究中,约有70多种生化指标,表明在脾虚证形成机理的中,不应当把寻求反映证的特异性指标作为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柳淑芳.中西医结合探讨脾虚实质[J].鄂州大学学报,2013,20(2):72-73.

[2]郑超伟,纪云西,周福生,等.脾虚证本质研究的困惑与出路[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314-316.

[3]王明明,郁晓维.脾虚证免疫学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35-1037.

[4]吴玲霓,黄真炎,王立峰,等.强肌健力方对脾虚证大鼠脏器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5):1091-1093.

[5]王磊,冯晓霞,张玮,等.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脾虚兼证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10):934-939.

[6]T细胞活化技术.http://baike.sogou.com/v66350359.htm.

[7]旷欲胜,邱根全,刘佚,等.脾虚证大鼠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6):658-661.

[8]雷萍,韩晓伟,侯殿东,等.灰树花多糖对脾虚小鼠T细胞亚群和Th1/Th2亚群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7):27-29.

[9]魏焦禄,宋开源,刘旭光,等.辰,戌时辰四君子汤治疗对“脾虚证”大鼠血清胃泌素昼夜节律性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2-35.

[10]王昕,赵明亮,吉长福,等.针刺“足三里”穴对脾虚证大鼠血清中睾酮和雌二醇水平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1(4):268-271.

[11]李聪,谢鸣,赵荣华.柴疏四君汤对肝郁,脾虚,肝郁脾虚不同证候模型大鼠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4):136-138.

[12]王生,李永辉,徐鹏,等.益智挥发油温脾止泻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4):433-438.

[13]KENNEDY P J,CLARKE G,QUIGLEY E M,et al.Gut memories:towards a cognitive neurob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2012,36(1):310-340.

[14]龙奕文.艾灸对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脑肠肽Ghrelin与神经肽Y的影响[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

[15]钱会南,胡雪琴,沈丽波.脾虚模型脑内神经肽Y水平和基因表达变化及归脾汤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1):743-745.

[16]熊斌,钱会南.益气健脾方药对脾虚大鼠脑内JAK1,STAT1,SOCS1水平变化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7):1543-1547.

[17]丁伯龙,齐清会.香砂六君子汤对脾气虚证大鼠肠神经-ICC间信号转导通路损伤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4):397-400.

[18]丁连翠,路新国.药膳“益脾饮”对脾气虚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2(5):33-35.

[19]王建青,袁静,刘先华,等.论脾虚证与缺铁性贫血的关联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5):368-369.

[20]王建青,袁静,徐兆兰,等.缺铁性贫血与脾虚证大鼠小肠微绒毛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4):264.

[21]于漫,王彩霞,马巍.脾阳虚证大鼠回肠水通道蛋白4表达变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9):78-81.

[22]李晨,王垂杰.3种脾虚证模型大鼠胃黏膜损伤情况的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3):127-130.

[23]李岩,王垂杰.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大鼠胃黏膜黏液凝胶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9):465-467.

[24]赵兴兵,吴维佳,李丹丹,等.小鼠脾虚便秘造模对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9):993-996.

[25]王卓,彭颖,李晓波.四君子汤对两种脾虚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9):825-829.

[26]杨泽民,陈蔚文,王颖芳.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患者与健康人物质能量代谢基因差异表达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2):159-163.

[27]杨泽民,陈蔚文.脾虚证与物质能量代谢紊乱相关性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3):332-336.

[28]彭艳,易受乡,常小荣,等.脾虚证与能量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11):2278-2281.

[29]杨泽民,陈蔚文,王颖芳.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与脾胃湿热证患者物质能量代谢基因差异表达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9):1180-1187.

[30]PE A F J,RODR GUEZ MART NEZ H,TAPIA J A,et al.Mitochondria in mammalian sperm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a review[J].Reproduction in Domestic Animals,2009,44(2):345-349.

[31]刘友章,宋雅芳,劳绍贤,等.胃脘痛患者胃黏膜超微结构研究及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12):2439-2442.

[32]曾益宏,刘友章,徐升.益气健脾法对脾虚证大鼠模型骨骼肌线粒体Atpase活性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2):171-172.

《吉林中医药》稿约

《吉林中医药》杂志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类学术期刊。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辟有学术探讨、“973”专项、思路与方法、经验传承、临床研究、动物药、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研究、方药纵横、针灸推拿、医史文献、综述等栏目。现诚向国内外征集优秀论文。要求来稿须保证稿件真实性以及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署名无争议等。对于省部级、国家级和国际合作等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形成的论著尤为欢迎,一经录用,将优先发表。

1.投稿须以word文件格式,请登录本编辑部网站进行网上投稿。采编平台网址:http://manu13.magtech.

com.cn/cczyy/CN/volumn/home.shtml。如系各类基金资助项目文稿,请在论文末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要求作者务必填写真实信息,随时关注您的电子邮箱,编辑部收到稿件后1~3个月内发出稿件处理通知。作者欲改投他刊,请事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2.撰稿要求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文字精炼,数据可靠,表达准确,全文5 000~7 000字为宜。来稿应包括中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单位 (所在省市及邮编),摘要,关键词,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职称、研究方向),指导者(*通信作者)的联系方式(电子信箱及电话),正文(小标题按1、1.1、1.1.1分级),参考文献等。

摘要3.以250~300字为宜,附英文摘要。实验研究、方药研究、临床研究、现代医学研究与综述类论文请撰写四段式摘要,即目的、方法、结果(包括主要数据)、结论(简要阐述治疗或作用机制)。学术探讨、经验传承、文献研究类论文请撰写报道性摘要(即将文章的主要观点精炼、肯定,不要作背景介绍和概念阐述,不要用第一人称编写,不要用“我们”“笔者”“本文”作为主语,摘要要充分体现出独立性和自明性)。

关键词4.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Medicus的MedicalSubjectHeadings(MeSH)词表中选用规范词,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词汇可参照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未被词表收录的词如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数目一般3~8个,不得少于3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

DOI:10.13463/j.cnki.jlzyy.2015.01.030

中图分类号:R256.3;R322.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3-5699(2015)01-0103-05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14M550030)。

作者简介:何劲(1966-),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

收稿日期:(责任编辑:张瑞彬2014-05-28)

5.图、表须精选,切勿与文字内容重复,表格设计成三线表,并标明表序及表题,凡能用文字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

参考文献6.以引用近3年发表的文献为准,15~20条为宜。未公开发表的请勿引用,文献序号应与正文所标序号相符。索引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上的请列出前3人姓名后加“等”。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专著:作者(外文名可缩写).书名[M].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外文可缩写),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本刊对来稿可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如不同意删改请事先声明。本刊已授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全球范围内独家以电子、网络形式出版发行本刊全部期刊文献,并同时终止对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以相同方式使用本刊的授权,特此声明。凡有不同意者,提前告知。

8.稿件一经采用,我刊将向作者发送“吉林中医药编辑部论文版权转让协议书”及“稿件录用通知单”2份邮件。作者须认真填写并及时将其扫描版连同返修稿发至邮箱,刊用的文章赠当期杂志1册。

9.本刊联合中国知网实现了数字优先出版,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

本刊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本,每期112页,每月2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22-1119/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5699。国内邮发代码:12-42,国外邮发代码:0846(MO),每册定价:10.00元,全年定价120元。

本刊地址: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130117)

联系电话:0431-86172609,0431-81705261

网址:http://manu13.magtech.com.cn/cczyy/CN/volumn/home.shtml

猜你喜欢

脾虚细胞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DANDY CELLS潮细胞
潮细胞
细胞知道你缺氧了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Dandy Cells潮细胞 Finding a home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