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宵梨园戏观戏小札

2015-04-15川贝

上海戏剧 2015年4期
关键词:剧目进校园剧场

川贝

连续三年在泉州过元宵,每次都是奔戏而来,满足而归。先说说今年印象最深刻的两出。3月3日演出的是小梨园的剧目《高文举》,主演是林苍晓、吴艺华、李红。这出戏唱做编排、角色分配、剧情结构都是上品,加上这几位演员的合作,代表着目前小梨园流派的最高水平。当晚演出,生旦一棵菜,三根台柱各有亮点。

《高文举》讲的是一男二女,即在台上“一生双旦”的传统故事。此剧的剧情是传统剧目常有的“赴试离别、得中相聚”的生旦戏,戏剧冲突自然是二女夺一夫,喜剧还是悲剧取决于丈夫的道义感和富家女的贤惠度。王魁、蔡伯喈、刘智远等莫不如是。

传统戏中女子寻夫的行路既是集中抒发人物激烈情感的段落,又是集中体现剧种艺术特征的最佳场面。《高文举》一剧中的“玉真行”就是这样的一折好戏。“玉真行”中十八步科母的伞科,一步一科一唱,通过程式表达深闺女子出外寻夫的心中熬煎和行动艰难。玉真的心在反反复复地琢磨和猜测中忐忑着,但即使心有不安,前进的步子并没有停歇,在行路的极端条件下愈发能够突出柔弱却坚韧的女子特性。与此同类的还有《蔡伯喈》中的“真女行”,不过,“真女行”除了表达寻夫之外,又暗含了人物传统孝义的表率。

相似的剧情,同一套科母训练,要表现人物不同的年龄感、性格、身份、经历,举手投足的尺寸表达是一种不可量化只能体悟的艺术神奇。林苍晓、吴艺华、李红三位老师在《高文举》一剧中带来的惊喜语言是无法准确言说的,三人形成最牢固的三角形结构将《高文举》稳稳地托起。

欣赏梨园戏,《高文举》必定在推荐戏单里。

3月4日上路流派《蔡伯喈》,同样是林苍晓、吴艺华、李红主演,三台柱再次带来观剧惊喜。《蔡伯喈》为残本恢复,修旧如旧,韵味绵长。剧分:头出生;二出“真女行”孝感动天;三出“入牛府”抽丝剥茧,真女、丽华相认交心;四出“挂幅”,两夫人设巧计探虚实;五出“认真容”,蔡伯喈在猜疑猜谜间得知实情。此剧安排了生、旦独角戏、双旦对戏、生旦群戏,编排精当,加之表演形式丰富、身段精妙,十分耐看。

林苍晓、吴艺华、李红三位老师连续两场分别演出《高文举》和《蔡伯喈》,同样是“一生双旦”的戏剧情节,传统简练的戏剧结构,在叠床架屋、极尽繁华的创新剧目对比下,简直是对戏曲传统艺术的高境界表达敬意。

赞叹老师们编戏改戏的高超技艺,能将传统戏捏合得如此妥帖,这样旧中取新,新中传旧的艺术创作,观赏起来真正十足地过瘾!回顾往年《刘智远》、《王魁》等剧,梨园戏中的几位老师达到了以梨园戏的程式语言自由表达的艺术境界,这是能够把剧目鲜活继承的根本原因所在。

戏曲是“长”在人的身体上的艺术,一是说戏曲艺术的高下有赖于人,尽管程式相同或相近,但不一样的演员能够演绎出不一样的味道,同一出戏能够看到完全不一样的风景;二是说戏曲艺术是活的,每一次舞台呈现都是一次绝不雷同的创作。因此,同样的一个剧目,可以欣赏不同的演员的表演,同一个演员可以看他在不同时间、空间的表演,从而获得微妙的、精细的艺术享受。比如《陈三五娘》是梨园戏的代表剧目,几年来很少有最顶尖的演员一人到底做推广演出。好剧目虽能戏保人,但演员的艺术水准不足以撑起好剧目的好来,观众也会流失。观众都知道曾静萍“大闷”的好,可谁能够呈现“投荔”、“留伞”的好呢?“赏花”常演,谁来重现上世纪80年代录像中的标准的闺门风姿?

不过,年轻演员们的成长需要舞台锻炼,他们是梨园戏的未来;市场和艺术传承也需要成熟演员的推广和示范,他们能够保证梨园戏的艺术水准。两者均不可或缺。推广宣传是吹散花香引人来的那股风,留住人的是梨园戏的百花齐放、繁花似锦。有限的资源下,做到两者兼顾,梨园团的确不易。把舞台机会更多留给谁,是一个难以选择又不可回避的难题,策略性的倾斜有战略发展的需求,但也很可能造成艺术传承的断档期过长,年轻演员尚未成长起来,成熟演员已经无力展示最佳,使得总体艺术水准下滑,最终观众流失。

看小演员们演出,想起京昆院团多年以来坚持做的一件事来——“进校园”。目前,昆曲观众的年轻化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坚持了多年的“进校园”活动,如今的购票生力军大多是当初在校园接触过昆曲的学生。个人尚不知道梨园戏是否在施行“进校园”的推广方式,建议梨园戏“进校园”主要基于京昆成功培养年轻观众的范例考量,京昆院团已经推行校园行多年所经验和教训、弊端以及操作方法等,均能够借鉴一二。梨园戏的根本在泉州,但当地戏迷的年龄阶梯结构还不够年轻化,买票走进剧场的人不多。与其他各剧种面临的情况相似,观众都需要想方设法培养,主动请进来和走出去。

“进校园”的演出最合适小演员们来担纲,扮相青春靓丽,同龄人沟通起来,共同话题也多。因此,“进校园”是既能练兵,又能培养观众。提倡“颜值”(编者注:网络用语,通常指容貌佳)是我个人浅见,也是亲身经历和感受,一般对戏曲并不了解的朋友进剧场看戏,普遍反应是视觉效果优于听觉。如果视觉首先能够吸引观众入场,也不啻为一件好事,更何况视觉本也是戏曲审美的一部分,梅兰芳曾经说过类似于这样的话:戏曲演员要有个头,有扮相,还要有嗓子。个头、扮相等均可视为是观众对戏曲和演员最初的视觉感受吧。只有让观众踏进戏曲之门,他们才会从多次的欣赏中琢磨出戏曲的味道来,品味身段、表演、唱腔等唱念做舞的精妙。

颜值不能片面理解为外貌,外貌姣好是老天给的本钱,对演员来说,能否在这个本钱上“利滚利”地丰富起来,要靠演员的勤学苦练和艺术修为。一站一坐一亮相等找扮相、练身段也是“颜值”的范畴。“进校园”也一定得有艺术最佳的演员参与,以呈现本剧种的艺术精华。

提“进校园”想法,还有一个重要起因:语言!梨园戏是泉腔泉音,剧目里多有闽南风俗。懂不懂闽南语对接受和欣赏梨园戏至关重要。这种乡土情深,让外乡人连皮毛都抓不住,更何谈领略核心的美呢?演员断档可怕,但观众断档同样可怕,“进校园”不是培养观众的唯一必须途径,但是一个已经被证实的有效方式,“让年轻人有机会接触梨园戏,将这地域性极强的剧种首先在当地年轻人中活跃起来”。年轻人不主动接触戏曲,那只有戏曲主动接触他们。只是需要坚持。当然,如果资源有限,首先培养当地的观众,将梨园戏的热度在泉州本地提高到新的层面,也是势在必行。幸好现在有了梨园戏推出“周周演”,又有固定的剧院剧场,既可练兵又能把控质量,还能养成观众进剧场的习惯,“进校园”的操作也可以由“送戏进校园”变成“请学生进剧场”的方式。

对于戏曲团体来说,戏曲艺术传承的意义,往大说是历史责任,往小说是安身立命。梨园戏几百年历史,浓缩在当下,维持艺术水平,重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是首要命题。另外,个人以为,从观众角度来说看戏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电影、旅游一样,身心愉悦是基本诉求,给看戏附加人文情怀是戏曲衍生的价值,是个体体验的事,深浅不同,浓淡不一,没有一致性。文化价值是自然选择和淘汰的结果,不会是自上而下的人工灌输。因此,把戏带进市场,带进更广阔的市场,是首要的,无论如何,进剧场是先决条件。

猜你喜欢

剧目进校园剧场
我想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开心剧场
优秀剧目进校园
动感剧场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