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立的觉醒者

2015-04-15俞霞婷

上海戏剧 2015年4期
关键词:多克易卜生

俞霞婷

2015年3月,由林兆华导演的易卜生名剧《人民公敌》在上海人民大舞台连演五场,引发热议。我们如此惊讶,又如此谙熟,一百多年前的经典老剧,今天看来仍历久弥新,相比不断进步的发达科技,人性的颜色似乎没有太大变化,冥冥驱动之中,同类事件在戏里戏外反复上演而司空见惯。我们以为官僚阶层虚伪浮夸,面目可憎,却不见真正的顽疾在于“多数派”,是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和民众的本性使然。

不分时代、国家,仁义道德总是被不断强调,与法律形成社会圭臬的两极。中国古代君王推崇儒术,西方崇尚宗教。随着人性的欲望、激情与礼教束缚的矛盾越发激烈,我们看到《西厢记》、《牡丹亭》等反封建作品应运而生,释放人性真情;《红楼梦》的批判性越发深刻,却在清代“文字狱”中被列为禁书;同时代的歌德在《亲和力》中探讨了人生的局限,表现了人不是个别的人,而是人类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带有宿命色彩的命运悲剧,此书一经出版,即受到卫道士们的猛攻。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也被认为是号召妇女不做旧礼教和男权的牺牲品,提倡女性解放,大大地激怒了资产阶级的“正人君子”,易卜生被漫骂为“人民公敌”。他感到愤懑,继续以写作来反击诽谤。

《人民公敌》是一部不忍卒读的作品,不是无法承受剧中人物的命运,而是环顾之间难以面对残酷的现实。现实只有“竹林七贤”之阮籍式的佯醉偷生,哪能容许嵇康式的任性豪放?易卜生突然浇灭我们的佯醉。“在我们这里,真理和自由最大的敌人,就是打着自由民主幌子的坚实多数派”,“剥夺我自由,想阻止我说真话的正是这个多数派”,“多数派有势力无真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仿佛这些“少数派”身上都贴着类似的标签,他们决心坚定、意志坚强、勇敢执著、自由不羁……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对艺术家与现实社会的矛盾、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等方面做了精微的刻画与思考,这种艺术家的身体里有一种“远比自己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他们是上帝的宠儿,天才的“少数派”,却无一不被当时鄙弃,为后世所敬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个著名的变法家和改革家,他们对当时社会弊病认识通透,改革措施严谨周密,却均以失败告终。当然也有人认为部分变法是成功的,比如说商鞅。但我们无法回避一个事实,评价一个变法人物是否成功的标准必然是两方面:一则是是否革除社会弊病,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二则是他个人是否得以善终。很多人认为部分失败是偶然造成,但实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所有变法的根本,不独在于惠及民生,更会深刻地触痛到社会性和国民性的“改造”。而得天下易,改民心难。这也是易卜生及其笔下主人公斯多克芒医生成为“人民公敌”的主要原因,尽管其初衷是为了人民福祉,但当这个目的要牵涉从官商阶层到普通百姓每个人的既得切身利益时,所谓“人民大会”便成了一场“皇帝的新衣”秀,斯多克芒医生是那个唯一说真话的“小孩”,他有勇气、有力量,却终究被孤立。

普通民众对于“少数派”的先进思想总是存在着排斥的惯性思维,似乎无可厚非。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处在周遭约束并期待的目光下成长:出生、童年、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直至孩子继续着父母的轮回。生活轨迹仿佛流水线上的加工产品,没有什么大不一样。在这样固定的生存模式中,安全保险的生活变成了“稳健”的真理,远离世俗观念以外的“少数派”是多么令人费解,因此像斯多克芒医生那样出格、不按理出牌的,就自然是必须被纠正的“少数派”,甚至被驱除。斯多克芒无法拯救环保危机,更无法医治群氓,他成了全城最大而唯一的“病人”、“疯子”和“公敌”。他拼命力图澡雪民众时,大家却一齐将污水泼向了他。因而我们自然理解,为什么受易卜生影响极大的鲁迅要弃医从文。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最近很多人看完曾经是童年美梦的迪士尼大片《灰姑娘》后,会把女主角的“真善美”定义为别有“心机”;会把《人民公敌》中斯多克芒医生的执著称为“思想迂腐”,甚至认为“这个剧的不足在于没有对真正的官僚桎梏进行抨击,怎么反而把动因归结于人民的愚蠢”?

当然,即使是相对于易卜生的其他剧本,《人民公敌》也是较复杂的一部,可以有很多种解读。就剧本而言,我认为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是否涉及怎样抨击如同“酱缸”的官僚主义,那只是表象。从某种意义来说,官僚们和普通百姓一样,都是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多数派”,因此关键在于每个个体的觉醒。从这次演出来看,非常遗憾,我们从中没有看到导演的精心解读,或曰它是“开放性”思维,而无需解读?显然不是。演出版跟原著相比并未作大删大改,只是对个别对话进行了本土化处理,但二度呈现失之粗率,而近乎放任自流。斯多克芒医生作为正面人物固然得到了着力突出,演员的表演也激情磅礴,但缺少人物应有的丰富层面,诸如他的彷徨、苦闷、无奈与孤注一掷,完全湮没于从头吼到尾的雄辩、疯狂甚至鲁莽之中,心理变化没有得到立体可信的揭示。由于包括主角、配角、群众角色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物,都采取了宣泄式的歇斯底里状态,表演参差不齐,台词功力贫薄,节奏张弛失控,兼其舞美、服装又缺乏风格独树的匠心设计,任是第四、五幕中大段经典台词的“咆哮”诵读,亦无法挽救整台演出表现力的颓弱不堪。此外,为了拉近现实和迎合市场,剧中加入了一些喜剧、滑稽元素,但和全剧主旨、剧情及人物关系不大相干,确属败笔。在正剧的严肃与乖谬之间,导演的钢丝走得失却了重心和方向。

日剧《高中入试》中有句经典台词曾在网上疯转无数:“聪明的人都冷血,笨拙的人情感丰富。”这与第四幕中霍夫斯达批评斯多克芒所说的:“他唯一的缺点,或者说主要缺点,是受感情的支配,不受理性的支配。”二者异曲同工。也许,当我们被剧中的大段经典台词打动,为医生鼓掌喝彩时,感性的一面不觉抬头,让我们仿佛自以为成为了“少数派”的战友,殊不知下了舞台、离了坐席,我们依旧是那些抛开纯真激情、汇入庸俗实用理性的“多数派”。

《人民公敌》的思想价值是伟大的,尤其在当代浮躁社会,它对犬儒行径的反拨、对生命真相的究探、对理想尊严的召唤,犹然是时代重音。我们不禁要问,作为真正怀握真理的“少数派”,被孤立的觉醒者,其身处绝境时所爆发的巨大力量,默默地照亮着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不朽于世,为唤醒“乌合之众”流传千古,而其当下生存之道又在何方?

猜你喜欢

多克易卜生
女性主义视角下娜拉地位的成因
没有破天气,只有破衣服
没有破天气,只有破衣服
没有破天气,只有破衣服
越狱王如何变身侦探鼻祖
邓多克奇迹
简单一句话
梅多克:无与伦比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