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要给青年人机会

2015-04-15忻颖

上海戏剧 2015年4期
关键词:剧目昆曲红楼梦

忻颖

自2010年以来,北方昆曲剧院的《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相继访沪,一批80后演员在上海粉墨登场。2015年,在院长杨凤一的率领下,北昆以三台大戏《影梅庵忆语·董小宛》、《续琵琶》、《红楼梦》(上下本)于3月首次在沪集结呈现。而4月,北昆青年小生萧向平《四时四赏》两场传统昆曲个人专场将在上海首演,该系列将会在两年内推出四次演出。杨凤一说:“老话说,上海唱红了,才能全国红。希望北昆的演出,在上海也能成为上海昆迷认定的昆曲品牌。”而除了新戏新制作,北昆的硬件设施也将“焕然一新”。2017年,剧院耗资7亿的新院将落成,由基金管理的“北方昆曲国际中心”也将随之成立。杨凤一说,2017年的北昆值得期待。

我希望能够营造出“北昆现象”,能让上海观众感受到北昆的新风格

上海戏剧:这几年来,北昆的发展是有目共睹。能否介绍一下这次来上海的三台大戏?

杨凤一:这次演出的三个大戏,是这五年来我们排得比较出色的新剧目。《红楼梦》是近几年来北昆推出的精品力作,还获得过文华大奖,市场反响也很好;《续琵琶》是挖掘整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剧作,是这部剧作三百年来首次搬上舞台,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影梅庵忆语·董小宛》是2014年的新作品,这部戏与我们以往风格有所不同,是一部清新婉约之作。通过这三个不同类型剧目,我希望能够营造出“北昆现象”,能让上海观众感受到北昆的新风格。

上海戏剧:您认为“北昆风格”代表了怎样的一种风格?

杨凤一:我觉得剧院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北昆新创排、改编的新戏,一定要讲究戏的品位,所谓的品位体现在两方面,剧本方面,追求剧本的文学性,文学性一定要高;舞台呈现方面,要体现出典雅、贵气,就像一个贵族一样,而且一定要呈现出现代剧场的风貌。当然我觉得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对老戏还是要讲究对传统的继承和丰富。

人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人,一个事业就无从谈起

上海戏剧:您曾说过,上任以来的首要任务就是“出人出戏”,能否谈谈这其中的成功之道?

杨凤一:我上任以来,北昆大概排了十几出戏,包括改编整理和新创的,有古装的也有现代的,一年平均有三出到四出,在出人出戏、演出推广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的新创剧目都是院里认证,最后由我亲自把关的。剧目获得通过之后成立项目,设立项目负责人,剧院安排完成之后,由项目负责人来安排具体事务。另外,北京市也很重视我们,因此我们也有余力进行宣传推广,一定要做好宣传推广,这样才有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看昆曲。保证有演出也很重要,哪怕赔钱,也要去演。北昆设施比较陈旧了,也没有自己的剧场,我们的演出管理花了很大的力气,到处找剧场去演。

其实我一直都在强调要“出人出戏”,人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人,一个事业就无从谈起。所以说抓人才是最重要的。青年人最怕也最愿意的一件事就是被人重视。我当年也是,我的老院长当年很重视我,给我机会。于是我也就全力以赴,非常努力在昆曲舞台上追求我的梦想。现在我作为管理者来说,也想以我的经验,让年轻人挑重担。说起来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戏曲界毕竟是一个论资排辈的地方。但我觉得,要想留住年轻人的心,就要给他们一个平台去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魅力,不能老让他们在练功房里练习。同时在经济方面,演出多了,收入自然就改善了,是一件双赢的事。

上海戏剧:近年来,北昆集结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对青年演员的发展,北昆有怎杨的培养和规划?

杨凤一:近年来我们引进了一些青年演员。我觉得人才流动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我们也有演员去了其他地方工作。人往高处走,他觉得哪个地方更适合自己,就让他去哪里。这对他个人,对整个事业都有好处。我一直在强调一个“大昆曲”的概念,我们请南方的老师来给我们的演员上课,同时也派我们的老师去南方教学。我希望我们都叫昆曲,不分彼此,不分南北。比如4月将推出的萧向平的演出,萧向平原来在苏州演戏,后来到了北昆也学了北派的剧目,所以通过这个演出来展示一个小生从南方到北方的发展

的历程。其他包括施夏明、翁佳慧,都是这几年我们从南方引进的。他们就像一个融合体,在他们身上,汲取了南北方的优势,这是得天独厚的。

对我们这批年轻人,我们除了新戏,也有继承老戏的任务,如果排一个新戏需要三个月,那剩下的时间都是在演老戏,而且我们演出场次很多,演员有大量的演出和实践机会。今后我们可能会把这些青年演员固定搭档配对起来,以工作室的方式进行项目运作。

当然,我们也是分人分戏的。像是我们北昆的魏春荣,她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演员了,我们称她是品牌演员。根据她的特点,我们会让她承担起一些更有分量的角色,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续琵琶》里的蔡文姬等等。我们给她的任务就和新人不同,除了演出之外,还让她带教新人,比如邵天帅,还有我们新招的其他小学员。魏春荣本身是处在演艺事业的黄金阶段,能这样有气度地传帮带新人,我想这在同行业院团里面也是比较少的。

在当下,大制作在审美上是被需要的,特别是在吸引年轻人方面具有优势

上海戏剧:纵观这次来沪演出的三出大戏,都是投入一定人力物力的大制作。为何选择“重装上阵”?

杨凤一:你觉得“重”吗?我觉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变化,我们要保持昆曲的“一桌二椅”,也要有符合当下审美的大制作。大制作自有它的优缺点,但在当下,大制作在审美上是被需要的,特别是在吸引年轻人方面具有优势。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他们来说“一桌二椅”在视觉上已经不太能满足了。只要是好的恰当的投入,我觉得都是值得的。我说的大制作,这并不是说要颠覆传统,昆曲的表演本体还是原来的,但是让它在外形上更丰富,视觉效果更强烈。

上海戏剧:您怎样看市场与奖项之间的关系?是否觉得两者不可兼得?

杨凤一:我觉得两者并不矛盾,现在确实存在一些奖项损害了奖项的信誉,但大多数奖项还是能代表高质量的艺术水准,观众对奖项的认可度也是很高的。像《红楼梦》不但得了大奖,而且市场反响也很好。得奖的是精品,是精品才能得到市场的肯定。

上海戏剧:您曾提到一定要走出去,北昆在新剧目规划阶段,是否就已经把走出去纳入计划?

杨凤一:是的,境外演出一定会纳入计划。我们现在每年最少出去三次,收到的邀请也很多,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国外越来越看重和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一定要走出去。

上海戏剧:2017年北昆的改建将完成,相信届时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更大的举措,另外您之前提及将会成立基金,能否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杨凤一:未来肯定会有大的动作吧,不过现在还在酝酿中,都未成形,不太方便透露。我还是想说,社会力量对昆曲的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希望更多有识之士、企业和个人,能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中来,这样我们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剧目昆曲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续红楼梦
优秀剧目进校园
淘气包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