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华清苏联海军学院求学记

2015-04-15吴殿卿

党史博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苏联海军学院

吴殿卿

刘华清是新中国第三任海军司令员。他三次进出海军,以及在进入中央最高决策层后,都密切关注着海军的装备建设、部队发展,为打造中华民族的海上长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之所以在海军建设上有着惊人的远见,与其早年留学苏联,系统受过正规的高等海军军事教育是分不开的。

作为第二批学员成员赴苏留学

1954年6月中旬,正在忙于大连海军学校整编工作的刘华清接到海军的通知:经中央军委批准,刘华清离职到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向全军发出号召:“要把苏联建军的一切先进经验都学到手。”20世纪50年代初,全军普遍掀起了向苏军学习的高潮。

海军,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军种,一缺装备,二缺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急需苏联的支援和帮助。海军临时党委在1950年8月召开的海军建军会议上,把学习苏联海军建军经验作为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海军从机关部门到战斗部队、各院校,均聘请了相当数量的苏联海军军官作为军事教官或顾问。同时,海军也从地方大学、中学选调了部分知识青年进入苏联军事工程院校学习工程技术。至1952年,随着舰艇、潜艇、航空兵等各兵种部队陆续组建,军事指挥干部短缺成为突出问题。是年5月,率团在莫斯科访问的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向苏方提出了派军事干部到苏联海军院校学习,培养中、高级军事指挥员的请求。

9月,苏联海军部通过赴苏进行装备谈判的海军参谋长罗舜初作出答复:中国海军可选派10人左右,组织一个班到苏联海军学院学习。经中央军委批准,海军于1953年9月派出了第一批赴苏留学的学员。他们是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青岛基地司令员易耀彩、海军航空部参谋长赵汇川、海军快艇学校政委朱军等,一共9人,另有1名俄语翻译。

1954年,海军派出第二批学员,刘华清是此次被选定的留苏干部之一。

第二批人员与第一批人员一样,一共10人,9名学员1名翻译。学员除刘华清外,另有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陈云中、大连海军学校第一分校政委袁意奋、华东海军第六舰队政委高立忠,及几个师、团单位领导程庆荣、胡代耕、魏岱峰、柳条、武毅等。翻译是不久前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海军某部枪炮业务长徐执提。

这年,刘华清已近38岁。作为一名军职领导干部,他当属年轻的,但坐下来当学生读书,按部就班地学习专业技术,委实不算小了。至于文化基础,他小时候在村里读过三年私塾。新学堂上过几天,学的是语文、算术,外加一点历史、地理常识。参加革命后,特别是两次主持办学期间,他学习抓得很紧,结合工作学了不少东西,但也主要是政治理论、文史知识,数理化没入门,更不用说俄文了。现在要学习大学的课程,还要到国外去,刘华清难免有些顾虑。在晚年的回忆录中,他这样说:“乍听到这个消息,我有些顾虑,毕竟38岁了,又不懂俄文,数理化基础又差,学习肯定会有许多困难。但转念一想,又觉学习机会难得。组织选中了我,我不能辜负这份期望。于是,我给自己鼓劲,开始了出国前的学习准备。”他的妻子徐虹霞懂俄语,是做翻译工作的。刘华清当即与她商定,请她帮助自己学习俄语。另外,他又找了几个人帮自己突击补习数学、航海知识。

8月初,留学人员在大连海军学校集中,进行出国前的集中培训。集训工作,由海军司令部学校管理部部长罗钰如组织进行。首先,按照规定,成立了学员党支部,刘华清任书记,支委有陈云中、高立忠。

8月中旬,刘华清一行10人乘火车抵达沈阳,由此登上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开始了赴苏留学的行程。列车出满洲里进入苏联,一路走去,满眼全是原始森林,有时连续几天看不到人烟。学员两人一个包厢,生活休息很方便,也有条件看书。

在火车上,刘华清全身心投入俄语学习中。他清楚,要完成学业,俄文是必需的工具。同住一个包厢的翻译徐执提,是20世纪30年代左联文化名人徐懋庸的长子。虽然他才22岁,但曾在苏联留学多年,俄语水平非常好,正好为刘华清“开小灶”,先是练习字母发音,继而记常用单词。8月底,火车抵达莫斯科。在中国,这时刚过农历节气的处暑,天还热着呢,这里却已冷风嗖嗖,有些寒意了。

走出莫斯科火车站,苏联海军部和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接站人员立即迎上来。当天,刘华清他们住进了距车站不远的一家旅馆。使馆人员告诉大家,海军学院不在这里,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今天大家先在莫斯科住下,明天晚上才能走,还要坐将近一夜的火车才能到。

翌日,刘华清他们在旅馆稍事休整,晚饭后又坐上火车,经过六七个小时的颠簸,天亮便到了列宁格勒。

踏上苏联海军学院前来接站的汽车,刘华清屈指一算,整整走了11天。

正规的高等海军军事教育

预科阶段

列宁格勒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沙皇统治时期,这里曾是俄国的首都,十月革命的炮声首先在此打响。列宁逝世后,苏联政府将其改名为列宁格勒。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人民英勇不屈,苦战坚守900天,有47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粉碎了德国法西斯的包围。所以说这又是一座英雄城市。在自然环境方面,列宁格勒也非同寻常:整个城市位于涅瓦河三角洲。市区被纵横交错流淌着的水道分割成若干个小岛,把这些小岛连在一起的是数百座大大小小的桥梁。故而,人们常称其为“水城”“桥城”,或曰“北方威尼斯”。苏联海军学院就坐落在涅瓦河畔风景秀丽的华西列夫斯基岛上。

苏联海军学院以苏联著名元帅伏罗希洛夫的名字命名,全称是荣获列宁勋章的伏罗希洛夫海军军事学院。教学楼紧临涅瓦河,在教室里透过窗户可以清晰地看到河面上往返的军舰、船只,但绝无噪声。刘华清他们的宿舍楼是一座三层楼房,坐落在院外市民居住的小区内,但距离学院本部不远,步行只需十几分钟。该楼被称为“外训楼”或“外国学员楼”,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东德、波兰、朝鲜等国到苏联海军学院学习的人员都住在这座楼里。刘华清住在宿舍楼的二层。上一年来的中国海军学员刘道生、易耀彩等人,也住在同一楼层。endprint

按照学院的规定,军职以上干部学员,一人一间宿舍,其他学员两人一间。吃饭在学院的军官食堂。外国学员与苏联学员一起用餐,吃的是西餐,通常为一菜一汤,另有一道甜食。主食是面包,间有馅饼等面食。饮料有咖啡、可可和茶。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买饭。国家发给学员津贴,军职干部每月1200卢布,师职干部每月1000卢布。刘华清晚年与人谈起当时的生活时说:“在学院食堂买饭,伙食费每月要花掉600卢布左右,再买点其他生活用品,每个人都还有点盈余。宿舍楼内还有公用厨房。节假日食堂不开伙,大家就自由结合,买些菜蔬做中餐打牙祭。有时我们做饭,上一期中国留学生也一起参加进来,大家一边吃一边交流思想,也借以排遣思乡之情。”

刘华清是一个善于学习又极细心的人。出于汲取办学经验的目的,上年第一期留苏学员在大连海军学校集训期间,他就向驻校的苏联顾问了解了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的情况。此次出国前,刘华清又听学校顾问再次作了介绍。如今置身校园,种种见闻更加深了他对学院的认识。他越发感到学习机会难得,肩上担子沉重。从到校第一天起,刘华清就开始写日记,整理笔记,以记下自己的学习收获、思想感受和心得。正是这些日记、笔记,完整地向我们展现了他当年非同寻常的学习生活。

9月初,海军学院正式开学。中国9名学员单独编为一个班,大家推选刘华清担任班长。或许因为已是中国的第二期留学生的缘故,学院没有举行任何形式的仪式。外训系主任奥西波夫少将与大家见了面,宣布了教育计划及学院有关的规定、制度和要求,即开始上课。

海军学院外训系是1945年设立的,主要负责培训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海军军官。培养目标是部队中、高级指挥员。开设课程涉及基本系的所有专业,学制四年(有海军工作经历基础的学制三年)。为了适应教学环境,外国学员一般都增加一段预科学习。时间长短,视学员实际学力、工作经历等具体情况确定。根据第一期中国学员的经验,学院将刘华清他们的教育计划定为三年半,预科半年,本科三年。

预科阶段,主要是为本科学习打基础。学习的主要课程:一是俄语;二是海军常识,海军武器装备的性能和构造原理;三是苏共党史。其中俄语比重最大,占一半以上。课程安排得很紧,每周学习六天,每天八节课,晚上还有两节课的自习。为了督促大家学习,检验教学效果,每隔两三周就进行一次小测验,学期结束时进行期末考试。考试非常正规,由教员组成考试组,学员从题库中抽题,当场口答,然后通过翻译问答。期末考试,院长、系主任均到场旁听,像“三堂会审”。

刘华清两度担任过军事院校的领导,对于紧张、严格的学习生活,他是熟悉、适应的。苏共党史,他陆陆续续学过一些,学起来不难;海军常识,海军武器装备,从枪炮、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到舰艇、飞机,海军诸兵种器材的战术技术性能、设计构造原理,刘华清虽没系统学过,但在大连海军学校期间,也涉猎了一些。加之武器装备课有实物,有的课直接到相关的海军工程院校去上,在参观学习中现场教学,所以也比较好理解,好掌握。

让刘华清伤脑筋的是俄语学习。许多单词拗口,难以读得清晰、准确,也不好记忆,特别是动词变格、变位,记起来很难。刘华清明白,进入本科阶段后,听课、查资料都靠俄语,俄语学不好,所有课程都将受影响,也难以学好。于是,他下定决心攻克俄语关。好在翻译徐执提就住在隔壁,刘华清可以随时求教。

开课初始一段时间,刘华清差不多每天晚自习下课回到宿舍后,都坚持自学两三个小时。预科阶段,星期天学院安排活动多一些,参观冬宫,参观列宁当年写《国家与革命》的居所,等等。除参加这些活动,刘华清把星期天的时间基本都用在学习俄语和整理笔记上。在9名学员中,刘华清预科成绩名列前茅,都是4分、5分(苏联学校考试实行“5分制”。5分为满分,优秀;4分,良好;3分,及格)。

晚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谈起这段生活,刘华清曾说:“那时武器装备等课程,都从最基础的东西讲起,兵器、舰艇、飞机等的设计构造,都讲。当时觉得这些东西对我们中、高级干部用处不大。没想到我到第七研究院和国防科委工作时,这些知识还真派上了用场。”

本科第一学年

半年预科结束后,进入本科学习。本科阶段用三年时间,集中学习海军专业知识。其主要课程与苏联本国四年制本科学员学习内容完全一样,非常系统和正规。具体安排是:第一学年,主要学习海军武器的战斗使用和兵种战术;第二学年,学习海军合同战术;第三学年,学习海军战役法、海军地理、司令部工作和海军国际法等课程。在这期间,作为工具课,俄语始终是重要课程。

第一学年是打基础的,课程比较多。海军武器的战斗使用,包括火炮射击,鱼雷射击,布雷、扫雷,由单舰到编队,既学部门长、舰长的组织指挥,也学水兵具体操作。兵种战术,如水面舰艇战术、潜艇战术、海军航空兵战术,每个兵种都是单独一门课。

上课的基本方式,就是每到上课时,翻译徐执提和苏联教官都站在讲台上,教官讲一段徐就翻译一段,学员囫囵吞枣,拼命记笔记,课后再回去慢慢消化。这种做法在预科阶段尚可以,进入本科阶段后,课程多了,教材中的专用名词、术语也多,笔记难以记全,消化更感困难。这时,又有两门课教员完全用俄语讲授,翻译只在课后作必要辅导。尽管教员授课时尽量讲得慢些、再慢些,学员还是似懂非懂。与其他学员比起来,刘华清的俄语算是学得比较好的,但教员讲一个小时,他也常常要花两三个小时对着字典看,才能粗略搞懂。几个星期下来,大家都感到吃不消。刘华清便将这一情况报告了中国海军留苏学员总负责人刘道生。刘道生说:“这是大问题,我们一起来的同志已经一年多了,仍觉得很吃力。”刘华清提出:“可不可以向学院反映一下?”刘道生沉吟一下:“应该没有问题,我们可以找时间商量一下。”

1955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在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的两期中国学员聚餐后,刘道生主持讨论了向学院反映改进教学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讲了不少。最后,刘华清概括归纳为四条建议:一、主要课程用中文讲,次要的几门课程用俄文讲;二、为解决课程多与时间少的矛盾,酌情免去或减少不很必要的课程,如战史、政治课等;三、明确翻译不是学员,免去翻译的作业与考试,以便他们集中精力帮助大家学习;四、俄文课讲义内容多属文艺性的,不能结合军事术语,建议更换讲义。经过推敲,刘华清誊抄清楚,以中国学员党支部报告的名义报送学院领导。endprint

报告报送学院领导后很快有了答复:俄文课讲义内容可以作些调整,其他三条均不能改变,仍照原定计划和规定执行。后来,俄文讲义内容的确作了调整,课文多为军事生活、军队工作方面内容。一些军事名词、术语在俄语课上先学了,对听专业课很有帮助。

转眼一年过去,暑期到了。1955年8月初,刘华清他们动身回国。此行,他们乘坐苏联民航的伊尔-12螺旋桨飞机,中途几次辗转加油,净飞30多个小时,于第三天到达北京。

海军领导在新落成的办公大楼里接待了刘华清一行。当天,海军政治部领导主持召开座谈会:“请留学生同志们谈谈在苏联一年的收获和感受。”作为班长、支部书记,刘华清会前作了准备,在会上作了比较全面的汇报发言。讲到最后,他强调说:虽然才去了一年,本科学习刚开始,但已感到很开眼界,大有收获。我们真切体会到,派人去苏联海军学院学习的做法很值得,应该坚持下去。需要注意的是,以后再派学生出去,建议在国内有较长时间准备,特别是要打好俄文和数学基础。这样才能克服到国外学习的困难,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上,确保学习效果,学到我们最需要的东西。

座谈会后,刘华清回到大连海军学校,一面休息一面在妻子帮助下学习俄语。8月底,他与同学们一起依旧乘坐苏联的飞机返回列宁格勒,继续学业。

本科第二学年

1956年,刘华清在苏联海军学院的学习进入本科第二学年。这年春节,他和同学们在列宁格勒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节日。节前,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抵达列宁格勒。他是代表祖国人民、代表军委前来慰问中国留苏学员,并给大家颁授军衔的。此时,留苏学员已是全军现役军人中仅有的没授军衔的军官了。

此前,在海军学院同一个宿舍楼住着的学员,来自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的不必说,包括中国近邻朝鲜的学员,也都有军衔。数千人的海军学院上下,只有中国海军学员没有军衔。虽然外国学员从来没人公开说过什么,无意中却难免透露出似乎“中国军队不正规”的意味。置身这样的环境中,刘华清他们自然期望能尽快实行军衔制。如今,在祖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共和国的元帅千里迢迢前来给大家颁授军衔,学员们有说不出的高兴。一时间,在列宁格勒各军事院校学习的中国陆、海、空三军的学员们,无不奔走相告。

2月13日是中国农历大年初二。授衔仪式在列宁格勒市区驻军部队休闲娱乐的“军官之家”举行。在列宁格勒留学的中国陆、海、空三军学员200多人全部参加。苏联当地驻军首长、中国学员所在院校领导也出席仪式。“军官之家”距海军学院不远。刘华清与刘道生,1955年秋新来的速成班学员、海军副司令员方强等,中国学员、翻译20多人早早到了会场。中国驻苏使馆武官韩振纪主持仪式,宣读命令,聂荣臻向大家颁授军衔,作简短讲话,并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候。刘华清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期另外8名学员,陈云中、高立忠、袁意奋等,依次被授予大校、上校等军衔。翻译徐执提被授予中尉军衔。

本科第二学年,主要教学内容是海军合同战术及海军通信。

海军合同战术是主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员还结合课程内容讲授了卫国战争中苏联海军学术史的合同战术部分。这一部分是海军军事知识的核心,内容复杂,想定作业也多,三个主要课题就有20多项作业。

海军使命任务所系,通信工作特别重要。通信课在第二学年教学内容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主要内容有雷达、水声、热力测向仪、夜视仪、电视等技术观察器材的战术技术性能和使用;无线电对抗器材的战术使用;海军通信配系;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在保障舰队战斗活动中的运用;无线电对抗;舰队和基地日常通信组织;海军战斗中的通信;海军战役通信;海军战役中无线电对抗的组织指挥等。

这一学年课业虽然比上一学年重,但刘华清感到轻松了不少。一则由于大家俄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本上能听懂教员讲课,多数专业课开始全用俄语讲。这样授课时间减少,自习、复习的时间大大增加了。二则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磨合,大家熟悉适应了环境,生活、学习逐步习惯,中国学员与校方以及其他国家学员的纷争和摩擦减少,刘华清作为班长、支部书记,组织、协调方面的工作也大量减少。

基于此,刘华清更注意中国学员课余活动的组织,通过节假日文化娱乐交流思想,开阔视野,增进友谊。1956年国庆节来临之际,刘华清与刘道生研究,改变了往年中国学员聚会自行组织庆祝活动的做法,以中国海军留苏学员党支部的名义宴请系里的领导、主要任课教员和一些外国学员,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纪念活动。

9月30日是星期天。天一亮,刘华清与刘道生、朱军等中国学员便起床忙碌起来。有的外出购买糕点、果品(钱款是刘华清、刘道生、方强等几个职务较高的学员平日积攒的生活费),有的动手做自己拿手的中国菜,有的则调整桌椅、布置会议室,准备迎接来宾。上午10时许,系里的领导、主要的任课教员,以及朝鲜、波兰、罗马尼亚等国较熟悉的学员都到了。很快,肉片炒榨菜、鸡丝拌黄瓜、红烧肉和热气腾腾的通心面等端上了桌。纪念活动在《国际歌》声中拉开序幕。大家围坐在几张拼起来的桌子旁边吃边聊,共同高唱中国歌曲、苏联歌曲,气氛十分热烈。

本科第三学年

本科第三学年的学习内容,带有综合的性质,主要课程是海军战役法、海军地理、司令部工作和海军国际法。其中,海军战役法是主课。学院和系里对作业都很重视,要求高、难度大,课时也比较多。通过想定作业,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虽然费时间、花气力,但有利于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收效很大。

海军地理课的内容是常识性的,但也是一个称职的军人所必须熟知、掌握的。

司令部工作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该课的是一名具有丰富带兵经验的老教员。他结合苏联海军部队训练、战斗实践,讲得既有理论高度,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海军的组织,各级司令部日常战斗活动、作战准备、作战实施的一般内容和工作方法,海军战役训练的组织与方法等。endprint

这一学年还安排了海军国际法课。通过这一课程学习,学员掌握了领土、领海、公海、国际海峡和运河的概念,以及相关国家的权利;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国际法与海上军事行动等。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政治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有苏共党史、《资本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苏联对外政策和当代国际关系等。政治理论课教学,按计划安排在各个学期穿插进行。

若干年后,刘华清谈起这次留学苏联的经历,仍然感念不已:“苏联海军学院的教学,系统、全面,正规极了。那时正处在中苏友好时期,学院在教学方面基本是无保留的。眼下主要装备、下一步发展重点,都如实讲。公开阐明苏联海军是以常规潜艇和核动力潜艇为重点,同时均衡发展其他兵种。有时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探讨问题。如水雷教员图上作业时,就选择了以中国黄海蜂腰部实施水雷封锁为题,很实用。真把那些课程掌握了,就是一个海军通才、称职的指挥员。”

或许正是因为看清了这一点,刘华清在这三年多的留学期间,课堂听讲、课后做作业,始终非常刻苦。列宁格勒是座文化城市,名胜古迹、参观游玩的地方很多。除了学院组织的参观冬宫、夏宫,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等集体活动外,他很少外出。由于列宁格勒靠近北极圈,每年6月底前后有半个多月时间昼夜相连,每天不等天黑马上又是日出,24小时都可以在露天读书看报,是名副其实的“不夜城”。每年这个时候,市里都要举行“白夜艺术节”,音乐会、舞会和名目繁多的演出到处都是,各种娱乐活动通宵达旦。刘华清在列宁格勒三年多时间,却几乎没有到“白夜艺术节”活动场所痛痛快快玩过一天,而是抓紧这难得的机会读书。他与同学们常说的两句话是:国家基础还很差,送我们出来不容易。海军新组建,许多工作等我们回去做,我们必须学好!

刘华清说到做到。他付出了辛劳,收获了硕果,本科三年,每个学期大部分考试成绩是5分,只有很少几门课是4分,是学院和同学们公认的优秀学员。

航母会有的

转眼三年多过去了,1958年初,刘华清迎来了毕业考试。

作为苏联海军最高学府,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的毕业考试属于国家考试,非常隆重。海军部专门成立了国家考试委员会,海军上将巴依科夫任考试委员会主席。

考试的形式有笔试和口试两种。笔试,不仅试卷是俄文,并且要求用俄文答题。通过几年刻苦攻关,这一要求对刘华清已不成问题。各学科笔试,他均以优秀成绩通过。相比起来,口试更复杂一些。口试的做法是,由学员现场从预先准备的试题中抽取考题,即席回答。在这过程中,考试委员会结合考题提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有时,学院院长也会提问。这就要求学员不仅能听懂俄文、清楚试题内容和要求,还要思维敏捷。由于做了充分准备,刘华清顺利通过,并以其能够结合实际说明问题,赢得考试委员的一致好评。

1990年6月,在军委副主席任上的刘华清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访苏抵达列宁格勒,热情的东道主安排代表团参观了他当年留学的海军学院。学院领导还陪同刘华清在学院档案馆查到了他当年毕业考试的成绩单,并复印了一份送给他作纪念。刘华清的毕业考试成绩是:全部课程21门,其中8门属考查课,不计分;其余13门课,10门是优,3门是良,总评优秀。国家考试委员会关于刘华清毕业证书颁授评语是:“本毕业证书授给刘华清少将。他于1954年进入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所学专业为参谋总部指挥专业,战役战术专业和海军通用专业。1958年2月15日国家考试委员会决定,刘华清少将已是受过高等海军军事教育的海军军官。”

在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期间,刘华清不仅是同期入校的10名中国学员(含翻译)的班长、党支部书记,在中国海军第一期学员于1957年3月毕业回国后,他又担任了陆续入校的同科系第三期、第四期,以及速成班学员等所有中国海军留苏学员的总负责人(此前为刘道生)。在实习、集训时,他还担任过包括波兰、东德等国家同届本科班学员集训班的班长。由是,刘华清不仅要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按照海军首长要求,定期、不定期向国内和中国驻苏大使馆汇报情况,以中国留学生代表的身份处理中国学员与学院及他国学员的有关事宜,有时还要协助和配合学院组织教学活动。刘华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高度负责精神,赢得了海军学院领导及学员们的尊重和信任。

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三年多的学习,使刘华清系统掌握了高等海军军事专业知识,也开阔了眼界——或许因为新中国的海军当时还处于初创阶段,此前还没有见过真正现代化海军的缘故,每年例行到苏联海军部队实习见学,都给刘华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按照教学计划,海军学院本科班学员每学年在暑假前安排一次到部队实习。刘华清学习期间三次实习,除第三次是回到国内在旅顺基地实习外,其余两次均是到远离列宁格勒的苏联海军部队进行的。

第一次实习是在芬兰湾的喀琅施塔得训练基地。刘华清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从战列舰、驱逐舰到鱼雷艇等各种舰艇和名目繁多的海军武器装备——许多舰艇、装备都是当时国内所没有的。在“十月革命”号战列舰上,刘华清见学了203毫米大炮的实弹射击;登上潜艇,体验了潜艇的水下航行;还参观了有名的红山炮台,见习了130毫米、180毫米、203毫米等海岸炮的射击操演。

第二次实习,刘华清他们在实习教员带领下乘火车抵达波罗的海地区,到了爱沙尼亚的塔林、拉脱维亚的里加,以及加里宁格勒,参观了这些地方的海军基地和航空兵基地,见学、观看了驱逐舰、鱼雷艇的合同攻击和猎潜艇对潜攻击演习。在加里宁格勒,刘华清还乘坐飞机在空中进行了海上侦察实习,体验了从空中观察海面的情况。

当时苏联海军的装备与美、英等西方国家比起来虽不都是最强的,但相当部分无疑属先进行列。正是在这些见学、实习中,刘华清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升华,激发了他献身祖国海防建设的豪情。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深深留在刘华清和同学们的记忆中。1956年冬,英国皇家海军的“方舟”号航空母舰访问列宁格勒,停靠在距海军学院不远的涅瓦河军港。“航空母舰来了!”住在同一宿舍楼的各国学员备感新奇兴奋,互相转告,都期望学院能出面联系,组织大家登舰看一看。或许是英方不同意,学院始终没有组织。好在航母停泊的码头距学院不远,刘华清便和中国学员利用课余时间徒步跑去参观——不能登舰,甚至难以靠近,只能在数十米外观看。据说这是一艘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退役航母,载重2万余吨,舰载40余架飞机。在当时世界航母系列中,尚属小字辈,但在刘华清等中国学员眼中,已是巨无霸了。一眼望去,数层楼高的庞大舰体在碧水蓝天映照下,显得异常华贵和威武。几天访问结束,航母要起航了。刘华清和几名中国学员再次跑到军港,忘记了彻骨的风寒。

静静的凝望中,不知谁小声地叹道:“哦,我们海军有这样一艘大舰就好了!”

“会有的!”刘华清像是回答又像是自言自语。

刘华清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已无从查考了。但他冒着凛冽的寒风凝望英国航母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了中国学员的脑海中。当年和他一起参观过英国航母的路文彬(海政联络部原部长,曾任第一期留苏学员队翻译),谈起这段经历时说:“每当看到刘司令员讲起海军装备、讲起航母那么动情,听人讲他为建造中国自己的航母不懈努力,一次又一次抗争,我就不由得想起当年他带着我们参观英国航母的情形。或许,从那时起,他就已经萌生了建造中国自己航母的意念,孕育了建设祖国的强大海军、打造中华民族海上长城蓝色的梦想。”

1958年2月底,刘华清乘飞机离开列宁格勒,怀抱着蓝色的梦想回到了久违的祖国。■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联海军学院
晓褐蜻
初等教育学院
我的海军之梦
学院掠影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Unavailability of Identical Spares in Cold Spare Configuration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