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匠心钩出万山松”

2015-04-15袁小伦

党史博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叶帅叶剑英匠心

袁小伦

1979年7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来到颐和园中的藻鉴堂,看望了应文化部之邀在这里创作和休息的一群画家,并即兴挥毫赋诗:“画家渔叟喜相逢,明媚湖山写意浓。清代兴亡昨日事,匠心钩出万山松。”这首当初以《无题》命名的七绝在后来收入《叶剑英诗词选集》时,定名为《藻鉴堂赠画家》。

1979年7月27日,全国各大报纸第一版均以较大的篇幅刊登新华社26日发表的电讯:《叶剑英副主席会见四市三省(区)部分国画家并即兴赋诗》:“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一日下午,叶剑英副主席在颐和园一个树林荫翳的庭院里,会见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四川、广西和南京市的部分国画家。当八十八岁的上海老画家朱屺瞻同叶副主席握手时,叶副主席对着这位童颜鹤发的老画家兴奋地说:‘你比我健康,我真高兴!朱屺瞻以不老松为画题,挥笔画了一棵耸立挺拔的劲松,上题黄庭坚的诗句:‘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祝愿叶副主席健康长寿。老画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也即席绘出了一幅《池趣》,表达了人民领袖热爱人民,人民敬爱人民领袖的鱼水之情。在一片掌声中,叶副主席兴致勃勃地健笔为画家们写下了寓意深切的七绝一首:‘画家渔叟喜相逢,明媚湖山写意浓。清代兴亡昨日事,匠心钩出万山松。画家们看到叶副主席身体健康,即兴赋诗,心情都很激动。他们说,叶副主席把自己比作普通的渔叟,谦虚可亲,壮志不老,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遵照毛主席提出的双百方针,深入生活,努力创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会见时在场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和刘复之、周巍峙等同志,还向叶副主席汇报了中国画创作组的筹建情况,听取了叶副主席的意见。”

不久,叶剑英获悉中国国画研究院即将成立,便在住所专门接见了研究院负责人蔡若虹、李可染、黄胄,向他们表示祝贺。他说:“继承和发展中国画的优良传统是很重要的,祝你们的事业繁荣昌盛。”

叶剑英的会见和赋诗令画家们终生难忘。来自广西的覃绍殷30年后依然记忆犹新:“七月七日星期六下午,叶剑英副主席在刚开完人大常委会会议之后,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藻鉴堂下面的昆明湖边钓鱼。这天我们和往常一样食过晚饭后,习惯性地把凳子搬到院子里来乘凉,院子离他们钓鱼的地方有一两百米远。六点多钟,日落西山,才见他们站起来,收竿回去。当时我们看清楚是叶剑英副主席时就站起来鼓掌,他们一行听到掌声就停下来,朝我们这边望过来。叶副主席询问旁边的工作人员,是什么人在上边鼓掌,当得知是一批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老画家在此作画时,就决定找个时间来看望老画家们。七月十一日中午,创作组副组长苏立功同志告诉大家,今天下午有中央首长来看望,要求大家做好准备,并叫我和几位年轻同志把办公室布置起来,挂上几幅国画作品。接着文化部的领导黄镇、刘复之、周巍峙等同志也来了,新华社记者、摄影记者及保安工作人员陆续到来。下午2时,叶副主席的车队驶入大门,在院子外边停了下来。来自各省的老画家们早已在办公室前的草坪上排队等候。当叶副主席及其随同人员朝我们这边走来的时候,大家热烈鼓掌欢迎。叶副主席就在藻鉴堂前的院子里停了下来,没进办公室,坐在由护士带来的专用藤椅上,让创作组的负责同志逐个向他介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黑龙江、四川、广西等地的部分国画家。

“当介绍到我时,他得知我来自广西桂林,就感兴趣地问:‘有一位日本画家送给我一幅桂林山水画,您知不知道他画漓江什么地方?正好我也了解此事,他是日本著名的大画家东山魁夷,去年来桂林写生作画,文化部特派广东的关山月先生来作陪,龙廷霸先生作为本地画家陪同。他送给叶副主席的那幅画,曾刊登在《人民画报》上。所以我回答说:‘那位画家叫东山魁夷,是日本很有名的大画家,那幅作品叫《漓江月夜》,是描绘兴坪上边的漓江夜景。他听后微笑地点头。”

叶剑英自称“渔叟”,显示了他一贯的谦逊品格。不过,诗人的确是一位垂钓高手。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不仅爱好垂钓,而且还重视和推动这项活动的发展。中国钓鱼协会就是在他的倡议下于1983年9月在无锡成立的,86岁高龄的老诗翁欣然担任中国钓鱼协会名誉会长。

早在青年时期,叶剑英已经是钓鱼爱好者了,在空余时间有时来到河边,欣赏周围的风景,享受着这一乐趣。革命胜利后,他平常到北京颐和园、龙潭湖等处垂钓。有一次,他不小心,脚底打滑,整个人落入水中,他没有沮丧,反而站在水中哈哈大笑,自我解嘲。每次垂钓,他都非常认真,从放竿到拉竿的全过程,他都全神贯注。

1961年4月,中央军委在广州召开军委条令验收会议,召集全军各大单位作战训练负责人,研讨编修合成军队战斗条令。叶剑英此时恰在广州。他是军委负责制定军队条令、条例的主要领导人。参加会议的周世忠等人后来回忆了在一个休会的星期天一起去拜访叶剑英,请教在会议上的一些争议问题,并与叶剑英一起垂钓的往事:

“初夏的羊城,风和日丽。我们从会议驻地珠江宾馆出来,走不多远便来到了叶帅的住处。这是一个掩映在繁花绿树中的庭院。房舍精巧,环境幽雅,使人赏心悦目。当时,叶帅正坐在池塘水榭的一张藤椅上钓鱼。他身穿宽松的浅色中山装,态度安闲,精神专注。一见我们便热情地招呼我们与他同钓。我们早就了解叶帅不仅是一位名闻中外的元帅,也是一位诗人,他有着多方面的生活情趣。此时此刻,怎好打扰他的雅兴!只好把想说的话暂时搁下,高兴地拿起警卫人员送过来的鱼竿,陪他一起垂钓。叶帅瞅着波平如镜的水面上的鱼漂,边钓鱼边问我们会不会钓,我们说:‘钓是可以钓,就是水平不高。叶帅说:‘钓中提高,一切经验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嘛!说着,他款款地给我们讲起钓鱼的知识。他举出鱼的种类、特性、活动规律,钓鱼场地和时间的选择,渔具、钓饵有什么讲究等等。我们听得入神了,想不到钓鱼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大家钓了一阵子鱼,叶帅把我们引进客厅,吸烟喝茶。他坐定后,不等我们说明来意,就笑容满面地抢先发问:‘那么是不是要谈编修条令的事?……叶帅的谆谆教导,使我们茅塞顿开。正想继续听下去,叶帅却从沙发上站起来,说:‘好,我就说到这里。今天是星期天,正好可以劳逸结合,请大家在这儿吃顿便饭吧!我们顺从地跟着叶帅走进餐厅,只见一张圆桌上已经摆上了菜。叶帅看了看几盘用各种方法烧制的鲫鱼、鲤鱼,十分风趣地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今天就用你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招待你们。张竭诚忙说:‘还是叶帅钓得多,我们是借光尝鲜了。”endprint

自古以来,诗人和渔叟就结下了深缘,有些还是“合二为一”的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深谙钓鱼情趣。他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了在寒冷、寂静中垂钓的情景,抒发了诗人被朝廷贬官之后,不甘心随波逐流,而以钓鱼来排忧遣愤、孤芳自赏的心情。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抒写出诗人在桃花流水、斜风细雨时节,置身于鸟语花香之中享受自由垂钓的好心情。

往事越千年。20世纪50年代初,主政华南的叶剑英因所谓和平土改和地方主义问题而受到不公平待遇。1954年叶剑英遭人告“黑状”,从南方调回北京,他一度“隐居”青岛养病。在青岛,他与郭沫若相逢,忆往事谈诗文,漫步海边,游泳垂钓。他用自己钓来的鱼请郭沫若夫妇吃“全鱼餐”,畅叙友情,纵论天下大事。

叶剑英在《青岛浴感》一诗中写道:“小楼明一角,深隐绿丛中。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轻波垂钓叟,旭日弄潮童。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关于此诗最后两句,军事科学院叶剑英传记编写组原组长范硕回忆:“叶剑英在自己的诗里采取隐喻的手法,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讽谏‘刘亭长式的人物。那么,这个当代的‘刘亭长是谁呢?30年之后,当作者和另外几位同志为了编辑他的诗集,当面请教时,不料他竟毫不假思索地吐出了三个字‘毛主席。当时在场听到的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叶剑英病休青岛,其境遇不能说与千余年前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完全一样,但都是身处逆境,毕竟也有感同身受之处。

到了1979年夏天,“文革”结束快要三年了,标志着改革开放时期开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已过去半年了。随着建设高潮的到来,人们都有一个好心情,敏感的诗人和画家更是如此。

诗写好了,叶剑英主动提出要和画家们合影。大家围在他身边,让摄影记者拍下一张令他们终生难忘的照片。“画家渔叟喜相逢,明媚湖山写意浓。”此时叶剑英的好心情与千年前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一样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见景忘人,诗人把玩的是眼前的一己之乐,而“清代兴亡昨日事,匠心钩出万山松”,则体现了叶剑英居安思危,以史为鉴,认为只有记住历史兴亡的经验教训,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河山,这里多的是一份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与民众同乐的情怀中的忧患意识。

藻鉴堂在昆明湖的西侧,与练桥、界湖桥相距咫尺,恰成三足鼎立之势。藻鉴堂本是乾隆皇帝在颐和园修建的一个便殿。“藻鉴”同“藻镜”,意为评量和鉴别人才,所谓“藻镜官方,品裁人物”。这里湖光山色,亭台楼阁,松柏森森,水波潋滟,风景如画。诗人和画家被这“明媚湖山”的景色迷住了,写诗作画的兴致勃发。“清代兴亡昨日事”一句,笔锋突然大转弯,诗人和画家在创作之余,谈起清代兴亡往事如在昨日。

忧患意识贯穿叶剑英的一生,也是他的歌赋生涯的一大主题。如果说,中学时叶剑英的“我来无限兴亡感”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刚出讲武堂的叶剑英的“愁多无计寻排遣”有为个人前途烦恼的意思,加入粤军不久英俊多情的叶剑英的“惆怅云山路已遥”有暂时为情所困的味道,那么,从经历了大革命生死考验后,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熏陶的革命青年军官叶剑英的“革命史,人湮没;革命党,当流血。看欃枪满地,剪除军阀。革命功成阶级灭,牺牲堂上悲白发。更方期,孤育老能养,酬忠烈”,则已经摆脱了那种小我境界,树立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惦记的是牺牲的战友后代,思虑的是革命的前途。从此,直至生命的结束,叶剑英的忧患意识为的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为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生活。

诗的最后一句“匠心钩出万山松”,又回到作画上并深有寄托。诗人赞扬国画高手们匠心独运,笔走龙蛇,勾勒出一幅幅苍松翠柏图。综观全诗,在艺术成就上,也正如结句所说“匠心钩出万山松”。所谓“匠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思或构思。这首诗通过诗人与画家幸会,观山赏景,谈古论今,即兴淋漓,诗情画意洒满全篇,始终贯穿一个思想:赞扬画家们描绘大好山河“写意正浓”,歌颂我们的新兴事业如万山青松。■endprint

猜你喜欢

叶帅叶剑英匠心
叶帅:一切从头开始
叶剑英的港澳情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我给叶帅拍《远望》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匠心与诗性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