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级非直属附属医院科研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
2015-04-15邓志勇陆荣柱于宗良王荣珍曹雪明
邓志勇 陈 健 陆荣柱 于宗良 王荣珍 曹雪明 冯 堃
综合性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是随着我国医学教育需求和规模不断扩大,在现有的直属附属医院床位数严重不足,医学生临床带教难以满足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新建、划拨改建、或在不改变原有领导体制及经费渠道的情况下,选择一部分条件及水平较好的教学医院划为非直属附属医院。对于县市级医院来说,教学、科研基础相对薄弱,也希望借助高校的人才、学术及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推动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医院的临床和学术影响力[1、2],本文对县市级综合性非直属附属医院——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近年来科研工作进行总结,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要剖析,并就今后如何加强院校合作,为提升县市级综合性非直属附属医院科研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1 现状与问题分析
非直属附属县市级医院的转型升级已从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转变成提升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由于长期以来由于受地域、文化和内涵建设的差距影响,作为非直属附属医院,尤其是县市级综合性三级医院的品牌社会效益和技术支持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科研教学方面与大学直属的附属医院接受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有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学研究设施不足 人才队伍薄弱 尽管医院重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也在努力打造科研平台。但也只能满足基本的科学研究需要,距离附属医院和大学实验室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些高层次人才难以落户非直属附属医院,即使医院全力引进,但也因为缺乏直属附属医院的科研氛围和硬件条件而难以发挥作用。
1.2 缺乏系统培训 科研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受到学历层次的影响,总体上缺乏科研素养的系统培训。临床医生的科研仅仅局限在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接受大学的科研培训不够,无法形成系列研究。科研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于临床医技或者护理岗位,专职程度不够,再加上缺乏正规的系统培训,科研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1.3 院校沟通渠道不畅 与传统的直属附属医院相比,非直属附属医院参与大学科研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不多,非直属附属医院很难享受到综合性大学较多的科技政策和研发资金。由于近年来的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合并,高校管理模式的差别,非直属附属医院往往只能接受医学部或医学院的三级管理,缺乏高校二级单位的基本职能,因而在体制上无法直接和高校的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沟通合作[2、3]。院校之间的沟通仅仅停留在领导人的互访,而职能部门的合作不够深入。
2 非直属附属医院科研管理建设的主要举措
对于非直属附属医院来说,早期的科研基础较为薄弱,科研管理也处于无序状态,距离附属医院的要求尚有差距。围绕以上问题我们尝试创新科研管理举措,收到很好的效果。
2.1 高校教授挂职专职科教院长 我院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模式,从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引进学术研究型教授来院挂职工作,把高校的优质资源,更主要的是将带来的新型科研理念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同时把非直属附属医院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诉求准确地反馈到高校。为密切院校之间合作搭建桥梁。
2.2 推动平台建设 实现资源整合 对于县市级医院科研平台建设上的空白,与高校和昆山市留学生创业园内高新企业合作,分别建立了江苏大学纳米研究所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为非直属附属医院直接与高校学科资源的整合建立了共享平台,扩大了合作交流空间。也进一步地促进了基础研究向科技成果转化。
2.3 完善科研体系和硬件设施建设 医院形成一支以科主任为领衔、学科带头人和硕博士为主力、医疗业务骨干为补充的科研团队。同时医院和高校均高度重视投入,每年拿出业务总收入的1%作为科研教学经费。启用了3 000 m2的科教大楼,投入经费完善实验研究中心、纳米医学研究所和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建设。江苏大学每年也投入专项科技发展和教学基金用于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
2.4 借助高校优势 培养高层次人才 院校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由教学促科研。定期举办在职研究生班,请高校教授来院辅导和指导科研,为医院临床骨干的学术和学历提升提供便利。
2.5 注重院校临床与基础合作 县市级非直属附属医院早期往往专注临床医疗,许多疾病谱具有代表性的临床样本流失较多,而医学院校开展基础研究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早期借助外力,在科研刚刚起步阶段,建立多种渠道,让医生参与到高校课题组内,先联合研究,待取得经验后逐步过渡到独立承担科研课题。通过联合研究优势互补,拓宽了合作交流平台,也提升了医院的科研水平。
3 县市级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实现院校合作的双赢
三级医院拼的就是科研——新时期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建设完全有赖于科学研究,并积极将现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提升医疗技术[4]。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医院2002年成为非直属附属医院(时为镇江医学院),一直以来充分注重院校合作双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高水平科研助推临床专科建设 自2010年医院启用科教大楼以来,为科研教学搭建快车道,依托江苏大学平台,已连续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项目12项。以神经外科miRNA、肾脏病足细胞研究团队的所在学科在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成功获省、市重点(建设)专科。泌尿外科腔镜纳米技术在省临床医学专项的资助下临床开发应用也获得重大突破。
3.2 完善了各项科研考核奖惩体系 为调动临床医务人员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参照高校惯用做法,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如:发表高质量SCI论文予以重奖,科研经费匹配和科研项目与晋升绩效考核挂钩等政策,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大幅递增,其中SCI收录杂志论文数量更是直线上升,从2009年的零突破到2013年的20篇。其中肿瘤内科肿瘤化疗基础研究团队所发表的SCI论文,其影响因子高达5以上,并以此为研究基础,连续获国家和省基金资助。其研究团队及专科建设水平在省内县市级非直属附属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3.3 提升了医院科教内涵 在完善机制的前提下医院先后成立江苏大学纳米医学研究所、获批江苏省住院暨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卫生部内镜与微创专业技术诊疗培训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在二级甲等医院复审、三级医院创建中,科教板块成为加分的亮点,科研能力在县市级三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医院以较高的分数成功晋升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3.4 促进了高校管理模式转变 高校通过联合社会卫生资源,推动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 ,不仅拓宽了学生培养渠道,树立了大学品牌,而且为当地社会卫生事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以县市级非直属附属医院为科研基地,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进一步延伸,反过来也促进了高校科研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4 体会
非直属附属医院由于与学校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因此双方在实质性的合作过程中除注重加强沟通和协作外,作为率先发展地区的县市级医院,领导重视是关键,硬件设施是基础,学科人才是保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1 林雷,周建民,张海智,等.关于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的再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3):425 -426.
2 傅行礼,魏海霞,李常淳,等.围绕驻点教学共建附属医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6):94 -95.
3 陈戈,吴小翎.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35 -38.
4 邓志勇,陈健,陆荣柱,等 新型三级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以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1):18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