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级医院学术活动管理的探讨
2015-04-15于宗良邓志勇王荣珍唐小芳尹弘青曹雪明吴福荣
于宗良 邓志勇 王荣珍 唐小芳 李 翀 尹弘青 曹雪明 吴福荣
县市级医院学术活动管理的探讨
于宗良①邓志勇①王荣珍①唐小芳①李 翀①尹弘青①曹雪明①吴福荣①
冯 堃①陈 健①
抓好医院学术活动,对于促进医院的全面建设、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县市级医院开展学术活动的不足,主要从平台建设、完善管理、活动推进、氛围营造等方面探索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术活动 医院 县市级
学术活动是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方法,也是夯实医学基础、规模培养人才、营造学术氛围的重要抓手,又是提高医院学术知名度的有效途径。抓好医院学术活动,对于促进医院的全面建设、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1-3]。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新晋三级医院的县市级医院,学术活动的基础相对差、氛围淡,但是加快内涵提升、做好功能转变定位的愿望更为强烈。我们就县市级医院如何做好学术活动进行了探索、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1 县市级医院学术活动主要的不足
我们认真分析总结了近5年医院的学术活动状况,主要表现为:基础薄弱缺乏氛围,认识片面缺乏主动性,管理缺位服务精细化不足。突出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1 院内学术活动参与率低、实效差 医院前几年的院内学术活动中,虽然数量上达到要求,但内涵质量上却明显不足。卫技人员的参会率及听课效果都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部分授课内容缺乏前瞻性、新颖性;卫技人员抱怨临床工作忙,学术活动不仅占用自己的时间且内容单调,没有兼顾多学科、多专业的需求,不贴近本专业、实用性低,因而不愿参与、中途退场等现象普遍;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约束办法。
1.2 举办学术会议级别低、主动性少 2010年以前,医院往往每年只能承办1~2项省级以上学术会议。相当一部分学科带头人没有意识到举办大型学术会议的价值,缺乏会务协调、经费筹措等工作经验,不愿承办大型的会议,没有充分利用承办学术会议这个对外交流的平台,缺乏主动邀请省内外的专家、同道来院讲学、交流的意识,错失了很多推介、提升个人、专科及医院学术地位的机会。
1.3 外出学术交流随意性大、成效低 部分管理者把外出参会、培训当成奖励,忽视了对外派人员的考核、管理,使得部分学习相当于度假、旅游,会后相关知识的传达不够及时、认真,降低了参会、研修的影响价值。
1.4 学术风气严谨性差、氛围淡 由于大部分学科带头人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学术培训,缺乏科技创新意识、严谨求实态度,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晋升、评审等因素驱动下,部分卫技人员存在论文抄袭、数据拼凑等学术不端行为。往往重视科研课题的申报,忽视按计划推进,常常拖延项目结题。医院学术氛围的营造、学术风气的端正难度比较大,而科教管理部门同样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2 主要探索 采取的举措
在多方外出学习考察、反复院内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从夯实学术活动平台、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服务监管、强化科主任负责等方面,着手进行了探索、改进。自2010年始启用医院科研教学楼这个硬件平台,每年拿出业务收入的1%作为科教投入,给予稳定的、持续性平台建设资金保证。同时强化科研管理网络建设,以“科教管理中心-职能处室-教研室-科教干事”为管理主线,公开竞聘选拔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骨干担任科教岗位管理人。先后制定、修订了35项科教管理制度,出台了22项精细化服务临床举措,把学术活动纳入人才培养、科室业务考核的目标责任书,与科室及个人的绩效挂钩。
2.1 院内学术活动推进 出台了《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三基三严分层次培训考核》等规定,严格考核管理院内学术活动。规定每位卫生技术人员每年除要修满25学分外,还要修满一定的院内学分,否则为继续教育不合格。对院内讲座、三基培训参与率低、考核不合格者,限制外出培训学习。举办科研创新讲习班、外语提高班,每年针对性地邀请10余位国内外专家来院讲学、指导,普及、提高骨干人员的科研、学术素养,把握学术前沿。日常业务学习采用月计划制,以教研室、科室为单元在科教大楼举办,易于职能部门监管,努力增加活动的吸引力。
2.2 院外学习培训 先后制定了《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的规定》、《人才出国(境)研修选拔培养实施办法》等办法,并及时补充、完善相关规定,对各层次人员外出的条件、资助的费用及考核的要求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鼓励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多参会学习、交流,并在人才培养经费、科研经费使用方面予以倾斜。严格控制参加“长三角”外的会议,同次外出人员不得超过3人。院内学术活动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限制外出学习。根据会后返回院内汇报的课件情况,对外出人员进行考核、报销费用。切实规范经费管理,提高学习、培训实效。
2.3 学术会议举办 制订了《关于举办各类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相关规定》《学术会议举办流程》等精细化管理服务办法,主动为学科带头人牵线搭桥,参与、指导科室承办省级以上的大型会议,在外请专家、经费、人力、协调等方面予以支持,联系、推荐市级及以下的学术会议到周边兄弟医院举行,以扩大医院的学术影响、减轻自身的压力。会议举办情况纳入科室及人才培养的考核,充分调动临床积极性,有效扩大学术影响力。
2.4 学术氛围营造 修订出台了《科研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院科两级科研、学术管理的补充规定》等制度。试行《学术预演办法》[1],即专业论文投稿、科研项目申报前,必须先行科室内预演、讨论,原则上科主任应参与,经科主任审签后,方可同意推荐、予以论文奖励。创新推行《研究生成果交流办法》,即组织科室人员听取新进院的研究生汇报毕业课题,结合科室现状,努力拓展、推进相关研究,挖掘、培育科研增长点。努力调动、强化科主任的积极性、责任心,运用科室整体资源把好学术关,推进科研项目,扎实营造学术氛围。
3 取得的初步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改进后,医院学术平台进一步夯实。江苏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卫生部内镜培训基地(普外科、消化科、妇科)、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江苏大学纳米医学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先后创建成功,生物样本库已经开工建设。科教管理、服务体系也日趋完善。学术活动内涵逐步提升。
院内学术活动的实效明显改善。学术内容 “四新”(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方法)和“三性” (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日益明显,卫技人员的参与率达到80%左右,继续教育学分达标率、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合格率等均有明显的提高。
学术活动的引领、推进作用日趋明显。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培训占比逐年增加。主、承办的省级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年均3项以上,先后与国外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10余名人才陆续选派到国外研修。卫技人员的学术视野有效开阔,同时也带回了先进的学术理念,促进了学术交流、专科发展,业务骨干、专科及医院品牌的影响力得到提升[3]。
学术氛围日益浓厚。近4年以来科研申报的数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中标率连创新高;SCI和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数量年增速超过30%,质量也明显提升;连续3年均获得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应用奖。科研立项及论文发表所覆盖的学科范围及卫技人员个体数都有了质的飞跃,每个专科都选定研究方向,打造出几个省内外小有名气的科研团队。
学术活动推进人才培养的成效明显。现有52名专家进入省级以上专业学会委员行列,教授(副教授)18名,硕士生导师9名,7名专家入选“333”等省级重点人才培养工程, 38位专家入选市卫生局首席医师及学科带头人培养,56名骨干纳入医院“131”工程重点培养。
蓬勃开展的学术活动,有力地增强了医院的综合竞争力,成功跻身国内同级医院的前列。学院型、科研型医院的雏形已经呈现,医院也驶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1 何华,高东升,于世鹏,等.日本的医院管理模式对我国医院学术活动管理的启发[J].中华医院科研管理杂志,2004, 17(3):184-185.
2 贺冠宪,尹强,盖延领,等.科学开展学术活动 促进医院建设[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7,28(4):472-473.
3 吴倩文,卢建华,张寄南.搞好学术交流 促进学科发展[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4):53-55.
·本文编校 朱 毅·
2014-08-08)
①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昆山市 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