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2015-04-15陈财龙
许 蔷 陈财龙 丁 胜 丁 欣*
·教学与科研管理·
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许 蔷①陈财龙①丁 胜①丁 欣①*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儿科更具特殊性,在多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中,存在出科考核不规范、科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文章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
儿科 医师培训 探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专业教育特有的阶段,从医学终身教育体系来看,它是毕业后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对培育高层次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临床医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这就要求儿科医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临床技能、丰富的诊治经验,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心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2]。因此,开展有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培养儿科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培训模式
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包括两个阶段,采用“X+2”模式,第1阶段根据学历确定培养年限,本科3年,硕士2年,博士1年,第1阶段完成二级学科主要科室或其他学科有关科室的轮转,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依据《卫生部亚专科医师培训标准》要求,第一阶段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第2阶段的专科医师培训。第2阶段均为2年,以三级学科的培训为主,完成住院总医师训练,进一步提高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
2 存在问题
自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以来,我院制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严格规定了培训管理实施办法以及考试考核细则等,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2.1 轮转出科考核不规范 住院医师出科轮转考核由所在科室组织,缺少保障考核结果客观性的机制,得分难以如实反映住院医师的学习情况,缺乏考核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2 讲座内容单一 模式缺乏新意 传统课堂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内容单一,住院医师听课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2.3 住院医师的科室管理不到位 科室老师有繁忙的临床医疗工作,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对住院医师进行带教,加上部分科室不重视规范化培训,导致住院医师缺乏系统、有针对性的示教。
2.4 儿内、儿外混合培训 效果不佳 我院住院医师参加规范化培训科目大多为儿内科和儿外科,原有的培训模式是混合培训,不分专业统一参加理论讲座和相关技能课程,培训没有针对性,效果不佳。
3 对策与措施
我院于1993年根据原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的通知》开始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近几年,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针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医院每周三下午开展住院医师讲座,并规定第1年受训学员出勤率需>90%,第2年>80%,第3年>70%。现有对住院医师的考核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公共科目考试、执业医师考试、日常考核、出科轮转考核、年度考核以及阶段考核。医院分别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每年组织1次“优秀住院医师”评选,工作认真、成绩优异者,医院将给予奖励并在读研推荐、专业选择、主治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极大地调动了住院医师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3.1 试行第三方评价机制 规范出科考核 我院试行“第三方评价机制”——轮转出科前1周内,住院医师至该专科第三方考核老师(非带教老师)处进行理论和技能知识的考核,出科成绩由带教老师和第三方打分共同决定(带教老师70%,第三方老师30%)。带教老师与第三方均对出科成绩具有“一票否决权”,即只要有一方认为住院医师在某科室轮转不合格,该住院医师需在此科室重新轮转,下一阶段培训时间相应顺延。
第三方评价机制的试运行,提高了出科考核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公正、客观、全面。
3.2 调整讲座模式 提高讲课效率 我院针对住院医师讲座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单纯老师讲课变为首先学生试讲,然后老师提问,最后老师针对主题进行补充和总结。内容设置上从症状出发,更贴近临床实际,并适当增加相应临床技能培训的课程。这种改进激发了住院医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受训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3.3 试行责任导师制 加强过程管理 我院试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责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导师具有育人的责任,须起表率作用,不仅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上给予住院医师指导,在生活上也要给予关心。责任导师的确定需经过严格的遴选程序,保证师资质量。同时建立住院医师和责任导师双向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为学生个人提供有益的反馈,另一方面可为导师教学提供有用的资料,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责任导师制的实行,是提高住院医师综合素质、加强过程管理的重要途径,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
3.4 儿内、儿外分开培训 提高针对性 儿外科和儿内科的培训细则和考核要求不同,故课程设置及培训模式均应有所差异。我院经住院医师规范化领导小组讨论决定,第1年统一培训,不分专业,统一要求,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知识,扎实儿科基本功;第2年开始儿内科和儿外科分开培养,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具体安排是:第1年住院医师参加每周固定讲座,内容以儿内科为主,也涉及部分儿外科、麻醉科、影像科等专业。第2年开始,儿外科实行自我管理模式,团队定期开展相关讲座和培训,要求儿外科住院医师必须参加。儿内科延续第1年的培训模式,继续开展以儿内科为主的规范化培训课程。这种培训模式的创新,不仅保证住院医师掌握知识的全面性,更有针对性的管理不同专业的住院医师,大大提高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效果。
4 讨论
临床医学的发展史表明,住院医师的培养是医师成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生成才的关键。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助于青年医师巩固理论知识、建立临床思维和积累临床经验,对培养合格的儿科医师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起步较晚,加上儿科疾病具有特殊性,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此外,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合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及时发现问题和寻找相应解决措施,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1 段薇,高弼虎,常晓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反思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7:137-138.
2 王可为,汤请波,祝益民,等.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人才,2011,11:70-71.
·本文编校 朱 毅·
·读者·作者·编者·
缩略语使用须知
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共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
本刊编辑部
2014-08-12)
①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苏州市 215003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