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的应用与体会
2015-04-15方红梅黄慧敏尹湘毅聂牛燕汪春晖
方红梅 黄慧敏 尹湘毅 聂牛燕 汪春晖*
医院感染监测是医院管理中的必要措施,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以及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的颁布实施,将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引入到医院感染监控[1-3],改变以往半手工调查式医院感染监测模式,使医院感染控制人员从繁琐的资料汇总统计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资料的分析、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我院于2011安装了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全院在院患者的实时监控和重点警示,本文将本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及体会报道如下。
1 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的构建
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是基于B/S模式的3层架构。分别为持久层、逻辑层、展现层。一是在数据持久层中的医院感染数据库是通过数据访问中间件技术,采集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电子病历管理系统(EMRS)等系统中医院感染相关信息,建立动态的感染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对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医疗全场在线监测。二是逻辑层则是通过嵌入专业筛查策略,从数据库中挖掘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实现疑似感染病例智能化筛查,进行个案和暴发预警,方便专职人员判别,并通过交互平台,将感染病例实时推送、精确诊断、干预与反馈,实现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和临床医生确认。三是展现层通过规范的监测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实现准确的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2 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的应用
2.1 疑似感染病例的智能识别及个案预警功能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和《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设定的感染诊断条件和危险因素,参考手工查阅感染病例的诊断经验制定筛查策略,每天自动按时间序列对患者入院以来感染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智能识别,自动生成疑似感染病例个案预警。医院感控专职人员实时提取医嘱、检验结果、影像学结果、病程记录与护理记录进行判别,个案预警病例是否成为疑似感染病例。
2.2 专职人员与临床医师及时沟通 专职人员每日确认预警感染病例时,对新预警的疑似感染病例或感染病例进行分析,对确诊的感染病例推送到该患者主管医生进行干预。对于难以诊断的病例,医师和专职人员可通过实时对话方式反复讨论,直至问题解决。此外,专职人员利用系统打印患者详细的感染信息,携带感染数据,进行床旁督导,现场查看隔离、消毒、手卫生等SOP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并展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采样鉴定等工作。专职人员对科室进行跟班作业,寻找感染传播的危险因素,提出科室迅速控制感染和持续改进措施。
2.3 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 以数据为导航,通过不同检索条件,可导出任意时间段、任意科室感染情况变化趋势;公布导出数据,与目标考评直接挂钩,以强化科室对耐药菌防控工作的重视与执行力。可公布数据如下:每日公布各临床科室的现患率、抗菌药物使用率与送检率;每月发布全院重点致病菌的药敏统计情况、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床旁监测结果及科室耐药菌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分析;随时公告耐药菌暴发流行事件及经验总结。
3 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的应用效果
2011年10月-2013年9月应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有了明显的效果。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监测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范要求。
3.1 医院感染漏报率明显下降 全院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呈现下降趋势,由2011年10月的78.2%下降至2013年9月的50.81%。
3.2 医院感染发病率略有下降 2011年10月-2012年9月感染发病率为1.80%,2012年10月-2013年9月感染发病率为1.71%,较前一年略有下降。
3.3 抗菌药物使用率符合国家标准 2011年10月-2013年9月抗菌药物使用率符合国家标准(≤60%),2011年10月-2012年9月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9.60%,2012年10月-2013年9月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2.59%,较前一年使用率下降。
3.4 病原学送检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1年10月-2012年9月全院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率为25.43%,2012年10月-2013年9月全院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率为38.68%,与前一年同期相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4 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使用体会
4.1 监测的高效性依赖于对系统的掌控 医院感染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是进行感染控制的依据,真正理解系统提供的大量数据的来源、意义和正确操作,是提高监测高效性的关键。ICU目标性监测对“三管”使用累计时间的统计,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反复比对并请教研发人员后,发现监控系统是按日期(每日临晨2:00为抓取数据节点)进行统计,导致使用率和相关感染的发病率统计数据存在偏移,为此我们通过“患者数据-治疗”栏目中显示的时间段进行调整,校正数据被临床认可。
4.2 管理的实效性依赖于对临床的干预 医院感染监控系统改变了依靠临床报告手工查阅病历的工作模式(漏报率高,效率低),有效减少回顾性调查(效率低,干预滞后),解决了重点科室监测数据量大、关联性差,阳性率低等问题。
4.3 职能的执行力依赖于对标准的坚持 医院感染监控系统的使用,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里面既有临床重视程度不高和习惯性思维因素,也有服务不到位的原因。上线使用之初,很多医务人员嫌麻烦,不愿使用,漠视不顾;有的医务人员仍坚持纸质上报。我们就在做好应用培训的基础上以达标考核来制约,针对医院感染漏报率高的现象,制定漏报率目标性监测计划,采取培训、宣讲、督导、交流、考核等综合性措施,每月逐步降低漏报率。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漏报率明显下降。
4.4 执行的依从性依赖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医院感染监控系统的使用,涉及感染控制、消毒供应、诊断治疗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建筑学、卫生统计学等专业知识,如果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自身素质不够,就不能做到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监控系统的使用或者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是否已经在提醒我们,应该补充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以及卫生统计专业人员,以增加院感队伍的综合力量,更好地履行职责。
1 史锋庆,高建宏,韩雪玲,等.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研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29 -31.
2 邢玉斌,杜明梅,索继江,等.利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J].中国医院,2013,(3):6 -8.
3 殷瑾,张群,陆燕.医院感染实时预警系统的实践与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531 -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