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生态文明的缘起与概念

2015-04-15张晨

甘肃农业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张晨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浅议生态文明的缘起与概念

张晨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就此被提出。文章就生态文明的缘起、概念等方面做了综述。

生态文明;缘起;内涵

文明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物质与精神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3个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不及时制止,那么人类同自然将一起遭受灭顶之灾,所以,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了反思。在反思过程中,生态文明便露出了端倪[1]。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致使生态文明逐渐成为现实,预示着人类正步入生态文明社会。

1 生态文明的缘起

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外最早用生态史观来研究生态文明的人是日本著名的民族学家、生态学家梅棹忠夫(Tadao Umesao)。1957年,他以生态学方法来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并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1967年在《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中提出的生态史观,指出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2]。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态环境问题被看作是人类生存、发展、未来的重大问题而提升到哲学高度加以研究。前苏联理论界对生态文明的最早阐述是在1984年第2期《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共产主义》杂志刊登的《在成熟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一文中,提出培养生态文明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结果之一[3]。虽然该文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但也只是将生态文明看作是生态文化。直到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Roy Morrison)在其撰写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才明确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3]。

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思华教授在《企业生态环境优化技巧》一书中指出:“我们把保护环境,创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了“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内在统一”的观点[3~4]。1987年,著名生态学家、中国生态经济学会顾问叶谦吉先生在全国生态农业问题讨论会上首次明确并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大力提倡生态

2 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故名是由生态和文明组成的。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OIKOS,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关于生态的概念,他认为生态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生存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的状态,而学术界却对“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有着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在反思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基础上,以生态学为基础、生态价值观作为指导,从物质、制度和精神观念3个层面进行改善,以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方式,是在新条件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文明[8]。而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并列的形式之一,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类、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人类与自然交流的一种状态[9]。

3 结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人、自然、环境之间不存在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共同发展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强调的恰恰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

[1] 廖福霖.生态文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3-5.

[2] 安光远.生态历史观的史学价值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3] 唐小平,黄桂林,张玉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8.

[4] 贾卫列.生态文明的由来[J].环境保护,2009(13):75.

[5] 刘宗超,刘粤生.地球表层系统信息增殖[J].自然杂志,1991(6):413-416.

[6] 黄顺基,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9):33-38.

[7] 刘宗超.生态文明——21世纪人类的选择[N].中国财经报,2002-08-10003.

[8] 严 耕.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3):85-89.

[9] 赵 芳.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本文责编:金 苹)

X2

A

1001-1463(2015)02-0067-02

10.3969/j.issn.1001-1463.2015.02.025

2015-01-09

张 晨(1989—),女,山东高青人,硕士,主要从事保护区生态文明研究。联系电话:(0)13391508703。E-mail:13391508703@163.com。文明建设”,他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3]。1988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中提出,要确立“地球表层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5]。1994年9月,刘宗超在《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论述[6]。1995年《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发表了“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观”一文。199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首开中国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至此,中国学者基本上完成了生态文明观作为世界观、方法论的构建,这也就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诞生[4]。2002年8月刘宗超在《中国财经报》发表“生态文明—21世纪人类的选择”[7]。2002年《中华英才》第11期以“刘宗超的全球生态文明观”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并将刘宗超作为封面人物来进行表彰。2003年《中国国情研究报告》中在“创新的理论、成功的实践—刘宗超和他的生态文明观”一文中将刘宗超称为全球“生态文明”第一人。直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随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并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将其放在了更为突出的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