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山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5-04-15张开乾郑立龙吕军峰
张开乾,郑立龙,陈 珩,吕军峰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西北地区山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张开乾1,郑立龙2,陈 珩2,吕军峰3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通过对西北地区山药生产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西北地区山药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布局;改良选育地方特色品种,加大品种认证力度;引进和研发山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强山药储藏、加工与产品开发的研究;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宣传力度等发展对策。
山药;生产现状;发展对策;西北地区
山药(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又名怀山药,南方亦称淮山,为薯蓣科(Dioscoreaceae)植物[1~2],至今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块根肉质细腻,营养丰富,除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和糖类等营养成分外,还含有人体必需的十多种氨基酸及矿质营养成分[3]。传统医学认为,山药具有健脾胃、补肺虚、益肾、固精、滋补强壮、延年益寿之功效[4],可作菜用、粮用、饲用、药用,亦可生吃,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特色产业开发的潜力[5~6],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农特产品。西北地区山药传统栽培区主要集中在陕西、甘肃省南部及渭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新疆和宁夏作为西北地区山药栽培新兴区,发展较快。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入调整,发展传统山药产业已成为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西北五省区山药主要生产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西北地区及周边山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生产现状
1.1 种质资源
西北山药种质资源相对丰富,野生品种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的汉中、安康市以及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天水和平凉市,宁夏、新疆、青海3省区目前还未见有关野生山药的报道。陕西南部地区、关中平原以及甘肃东南部栽培品种多为野生品种驯化而来,这些品种相对培育程度低,保留了地方特性,品质上乘,口感佳,营养价值高,销售价格较引入品种高50%以上,但产量普遍较低,块茎多自然弯曲或较多分杈,不利于加工。此类地方品种多以地方或人物故事命名,如以南郑县湘水镇命名的“湘水山药”、平利县的“女娲山药”、平凉市的“平凉山药”等。新疆、宁夏、陕西省大面积栽培品种为引进品种,培育程度高,产量高,块茎形态表现好,主要品种有日本长白山药、山东细毛长山药和河北麻山药及来自江浙一带的水山药等。
1.2 主栽区域
西北地区山药栽培集中在海拔1 200 m以下、无霜期150 d以上,光热资源充足,具有一定灌溉条件的区域,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南部秦巴山区、渭河流域的河谷地带,甘肃、宁夏沿黄灌区和新疆、甘肃绿洲农业区。
1.3 种植方式及田间管理
西北山药种植生产总体呈传统栽培为主、机械化栽培为辅的格局。传统山药种植区陕西、甘肃省多以挖沟种植为主,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种植效益较差。在新兴山药生产区新疆、宁夏等地,以机械化种植为主,如从江浙、山东等地引入了打沟机,清沟机等进行机械化作业。施肥目前主要为化学肥料,有机肥较少,但对施肥技术研发不够,没有可以依据的标准。对山药生产中养分吸收规律、肥料运筹、栽培地基础养分不了解,施肥基本靠经验,一些山药主要栽培区如陕西南郑县、临渭区在氮肥使用上已经出现过量的问题,导致地下水体污染,山药品质、产量下降。西北地区山药病害主要有山药炭疽病、叶斑病等,虫害主要是线虫病、蛴螬等,多发生在山药传统种植区,如陕西汉中、甘肃平凉等地,新兴山药种植区病虫害很少发生。
1.4 营销情况
在销售渠道上,西北山药主要以当地消费和鲜品外运为主。地方品种品质好,当地消费市场认同度高,价格较外引品种高,基本就地消化,但种植面积过大时也存在滞销问题。外引品种主要向南方销售,本地市场占有率低,价格较低,但产量高。二者收益差别不大,销售收入为26.25万~42.00万元/hm2,纯收入为16.5万~32.25万元/hm2。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山药亦药亦蔬的认识,各类山药产品逐渐进入百姓餐桌,山药产品加工业也在逐渐兴起。
2 存在问题
一是机械化生产程度不高,规模化种植发展速度缓慢,管理不规范、产量不稳定、质量难保证,销售价格不一致,销售局限于初级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装备还很落后。二是种植标准化低,栽培技术管理参差不齐,尤其是病虫害防治难以统一使用投入品,致使部分产品农药残留指标难以控制。三是山药重茬种植病虫害严重,土地流转的速度成为决定山药种植面积的主要因素,制约山药规模化种植。四是生产成本较高,种苗价格增长幅度较大,人力和肥料以及土地承包费成本逐年增加,山药种植成本增长较快,使种植户收益降低,因此如何培育山药新品种,如何在保证山药特有品质的前提下,提高单位产量,更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也是当前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五是深加工产品少,山药产品绝大部分仍是以原材料的形式销往外地,产品价格偏低,深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西北地区山药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布局
山药作为新兴农业产业,在西北地区刚开始起步,首先要解决好科学规划和布局问题。各省区相关部门应组织人员研究制定当地山药发展规划,并在省(区)之间进行联合攻关、调查研究,按照不同生态区域和市场需求做好西北地区山药产业化发展规划。如在新兴种植区甘肃、宁夏沿黄灌区和新疆、甘肃绿洲农业区适宜发展培育程度高、商品性好、产量高的外销型山药品种,陕西、甘肃南部秦巴山区、渭河流域的河谷地带适宜发展品质好、抗性强、亦药亦蔬的传统品种。
3.2 改良选育地方特色品种,加大品种认证力度
一是培育和种植有地方特色的新品种,防止外地山药对当地市场的冲击。加大对山药品种和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收集全国优质高效的名优新品种,尽快把现有的山药品种资源进行鉴定和认证,不断推出科技附加值高的新产品,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支撑山药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在在掌握大量的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山药新品种选育,通过掌握杂交育种方法,进行有性杂交方面的研究,取得经验后实现新突破。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体细胞融合杂交研究,以及辐射育种研究等,拓宽育种渠道和途径,以获得更多的山药新品种。
3.3 引进和研发山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西北地区山药产业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栽培技术落后,种植和采收都需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种植效益相对较低。要提高山药种植水平和种植效益,就需要在现有的栽培技术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或技术完善,根据不同生态区进行相应的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近几年,我国在山药栽培技术和种植机械的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如部分山药栽培区已经引进了山药种植机械,如打沟机、粉垄机、清沟机等,应积极试验推广这些新技术。
3.4 加强山药储藏、加工与产品开发研究
西北地区山药产业的形成与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产品的贮藏、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山药目前以鲜食为主,但鲜山药生产周期相对固定,每年12月到翌年9月没有鲜山药收获上市,要做到周年均衡供应市场,鲜山药贮藏尤为重要。山药产品虽然已经有山药干片、山药营养粉之类的产品,有的还加工成中药饮片,但由于其富含粘液蛋白,自然脱水难度大,无硫化脱水加工技术尚未过关,山药作为绿色食品的加工技术研究有待加强。
3.5 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山药宣传力度
首先要培植有责任心的山药种植、贮藏、加工方面龙头企业,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特别是在税收、融资以及财政扶持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山药研究与开发的信息网络,为科技人员、企业家、种植户等提供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平台;同时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对山药各项研究成果、技术信息、产品信息、食用功效等进行广泛宣传,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和各种媒体的宣传,有力地促进山药的研究和产业发展。
[1] 吕军峰,侯慧芝,张国平,等.塑料大棚山药珠芽快繁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1(2):46-47.
[2] 王鹏程,孙红绪,张化平,等.山药种茎比较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4):62-64.
[3] 袁 辉,梁宏玲.3个山药品种主要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5):13 744;13 748.
[4] 魏 冰.平凉山药丰产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6(2):54-55.
[5] 谢兴源.山药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价值[J].现代农业科技,2009(6):76-77.
[6] 许念芳,兰成云,焦 健,等.缓释肥对山药块茎形态指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6):101-103.
(本文责编:陈 伟)
S632.1
A
1001-1463(2015)02-0052-03
10.3969/j.issn.1001-1463.2015.02.019
2015-01-05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淮山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03022);“甘肃省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
张开乾(1979—),男,甘肃临泽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工作。联系电话:(0931)761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