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15-04-15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政治思想

方 婷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4300)

近20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媒体功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当代90后大学生来说,其影响更为深远。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为例,据调查,学生中拥有手机的比例高达95%,每天通过手机上网一小时以上的占被调查者的93%,明确表示对手机依赖的达到82%。[1]由此可见,手机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消遣工具,并不断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手机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一、手机媒体的内涵和特征

手机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手机媒体并非独立的媒体形态,即并非第五媒体,而是网络媒体的延伸。[2]

1.手机媒体具有便捷及时性。手机作为“手机媒体”的主要载体,其终端的小巧性利于人们随身携带。这种被称为“影子”的媒体,它摆脱了以往传统媒体时空上的限制,让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够及时获得需要的信息,这就大大拉近了大众传媒和人们之间的距离。

2.手机媒体具有交互性和私密性。手机媒体集中了以往电视、网络、广播媒体的优点,并且在交互性和私密性方面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手机短信、手机Q Q、微信微博等属于星状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可以让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甚至多方实现角色互换与共享交流,并且这种交流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公开或者是保密。

3.手机媒体具有娱乐性。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手机短信、彩信等丰富的表现方式使手机媒体可以发布图文并茂、音视频俱佳的新闻信息,从而让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而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时间比较闲散,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他们精神生活非常空虚,内心世界渴望得到放松,而手机媒体的独特性恰好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学生的零散时间,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的压力得到暂时的释放,但这种满足往往带给他们的只是感官上的愉悦。

二、手机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手机媒体扭曲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显示,“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90后学生中74%和63%的学生以发短信、打电话和聊Q Q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他们青睐,仅有17.4%和13.8%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3]由此可见,手机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一大组成部分。而对思想和心理都尚未发展成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这些信息在拓宽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对当今“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如近年来,手机媒体中越来越频繁的出现一些“诈骗信息”、“色情信息”“垃圾信息”等传递负能量的黄色、灰色类内容。这些繁杂的信息、形形色色的不良思潮观念对于好奇心和可塑性强而过滤信息能力弱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受其误导。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晨所说的:“由于多方面复杂原因,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之风极易反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反复,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改头换面,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4]

2.手机媒体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和生活观。首先手机媒体改变了大学的学习方式,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学习问题和困难,大学生们就习惯利用手机媒体进行搜索需要的答案,这就使他们逐渐丧失思考问题的能力,减弱了他们深入专研问题的耐心,变得懒散,况且网络中搜索到的解答还五花八门,甚至出现严重的错误。其次,手机媒体也对大学生的生活观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手机的高度便捷性和普及性,使大学生过度地依赖手机交流,逐渐患了“手机依赖症”,“手指过劳病症”。无聊时就会很自然的掏出手机在不断地刷屏,只要手机不在身边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久而久之,弱化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能力,从而导致情感交流越来越流行于形式,促成了性格孤僻,人格障碍等情感危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正常的交往生活。

3.手机媒体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与学生相比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优势,具有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内容,能够进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们能够快捷的获取知识,有时获取知识的速度甚至超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信息劣势的窘态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

三、手机媒体环境下推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路

“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5]因此,加强和改进手机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1.提高当代大学生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和手机媒体素养。第一,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到:“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6]可见,在当今竞争的潮流中,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对于个人甚至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应当集中精力专研学习,合理规划自身的大学生活,在学习中融入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和成就感。生活充实踏实了,那么手机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只是个通讯工具,就会减少“手机依赖症”的出现。

第二,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媒体素养。首先,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手机媒体伦理道德意识,增强手机道德责任感,在使用手机媒体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有自律意识,自觉按照手机媒体伦理道德规范约束自觉的行为,不利用手机媒体向他人传播不良信息,不窥探别人的隐私等。另外一方面也要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不断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定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媒体素养。其次,要倡导合理的手机媒体消费观和正确的手机媒体使用观,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要提倡符合自身实际的消费观念,反对过度超前消费,提倡勤俭节约,自觉抵制盲目攀比。理性使用手机媒体,不沉迷于手机媒体,合理安排使用手机媒体的时间,能够自觉控制自己使用手机媒体的行为。

2.创建高校手机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第一,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平台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手机媒体具有便携及时性、交互私密性、娱乐性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这些独特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将一些传递正能量的知识如热点时事政治、好人好事等发布出去,让学生从中增长见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也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评论探讨等,激发学生的智慧,从而增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更好的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此外,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热衷于手机媒体这一现状,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创办手机博客写作、手机文化节、红色微博大赛等这些能够传递正能量的手机媒体文化来影响大学生的言行,让他们将注意力逐步地从虚拟世界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第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用手机媒体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否熟练运用手机媒体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进行全方位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掌握手机媒体功能发挥的相关技术理论,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些有助于手机媒体功能发挥的工具,如浏览器和上网等工具以及手机Q Q、手机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熟练掌握这些技术,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威信和声誉,而且还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和提供技术上的支撑。

3.营造健康的社会手机媒体环境。第一,加强手机媒体的管理。首先,在当前手机媒体业务巨大影响下,我们应当有明确的政府部门负责管理,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理顺管理机制和体制。其次,根据手机媒体特点,抓紧制定相关管理性的法律法规,避免出现“先发展后规范”的情况。对手机内容或手机报纸等的资质审批、对从事新闻信息服务的手机网站监管方面尽快作出具体规定,引导手机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相关部门要规范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的秩序,制定各种传播渠道的原则,培育出文明理性的传播环境。此外,还要完善技术手段,强化技术管理。及时建立对不良信息以及网站的监控系统,及时发现负面信息并作出处理,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手机媒体环境。

第二,优化社会环境,加强舆论的正面引导。社会在营造大学生良好的手机媒体氛围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面对一些不道德行为、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我们国家文化、传媒管理部门应该通过手机媒体及时发布正确的或者正能量的信息,加强正面的健康引导。其次,社会要加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的宣传,正确引导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手机媒体使用过程中的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和法制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之风,营造良好的手机媒体氛围。

[1]王国军,王小青.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3):93.

[2]匡立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

[3]唐昌维.90后学生思想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11,(9):112.

[4]马慧,王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7.

[5]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6]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OL].(2011-07-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01/c_121612030_2.htm.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