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价值、教育伦理与立德树人
——第二届全国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04-15陆寒

关键词:师德伦理价值观

陆寒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核心价值、教育伦理与立德树人
——第二届全国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陆寒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2014年10月24日-27日第二届全国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在井冈山大学召开。学者们围绕“核心价值、教育伦理与立德树人”这一主题就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教育伦理问题、师德建设以及德育工作改革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与探讨。与此同时,学者们还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教育伦理进行反思,深入分析了导致我国当代教育伦理失范的根源,强调师德新规范的建设最是当务之急,应该把教育伦理和师德新规范建设具体落实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

第二届全国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核心价值;教育伦理;立德树人;师德建设

为了推动我国的教育伦理学学术研究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2014年10月24日-27日,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育伦理学会)和井冈山大学联合召开主题为“核心价值、教育伦理与立德树人”的第二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教育伦理学领域的诸多知名专家和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总共收到论文四十余篇,大家就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教育伦理问题、师德建设以及德育工作改革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教育伦理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价值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不能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1](P88)。教育伦理是研究教育活动的价值与善的科学,我国的教育伦理建设应该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关于教育活动的价值与善,这不仅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的文化决断,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决断。与会学者深入探寻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我国教育伦理结合起来的契合点,注重从国民性中塑造我国的教育伦理规范,重铸教育之魂。

1.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功利化、教育的市场化和教育的行政化凸显了当代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些严重的伦理失范问题,教育伦理的重铸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要克服我国的教育伦理危机,不能不从中华文化传统中寻找解决之道,因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能真正解决我们本民族问题的良方。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的陈泽环教授从“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出发,阐述了认真汲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华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主张是应对当前个人主义、当下主义、功利主义的最有效的武器。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的王泽应教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和肥沃土壤,其中最重要的精髓就是和平主义的哲学伦理观,这使得中国很少用武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民族,而把同化其他民族,使之成为他们的高级伦理制度的受益者当作自己的天职,这种大同社会正与共产主义精神完全契合。因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山西忻州师范学院的代训锋副教授认为,应深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契合点。其中,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表征的责任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以“大同社会,小康社会”为理想追求的社会建构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提供支持;以 “正心诚意,明德向善”为根本的修身向善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内在要义。这些传统文化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根。

2.当代教育伦理失范的成因和根源分析

新时代下的教育伦理建设需要在深入分析导致我国当代教育伦理失范根源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把握教育职业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重铸。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当代教育系统出现的严重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师德失范,因此,必须从整个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进行反思。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王本陆教授指出,最近十多年间,我国教育系统流行的是行政逻辑和市场逻辑,物质至上、政绩至上的价值倾向大行其道,弃守教育信仰、迷失教育精神是诸多教育道德问题不断滋生蔓延的主要社会基础。此外,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王正平教授认为,教育伦理价值理念的模糊与教育政策的不合理共同作用,导致了当代我国教育伦理的失范。比如,教育劳动的目的性价值缺失,使得教育劳动的工具性价值占据首位,致使教育领域出现急躁情绪,短视政策措施成为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从而造成了社会教育利益的不合理分配,结果严重挫伤了教师讲师德、讲教育良心的道德积极性和道德进取心。师德失范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教育的失位。比如,韶关学院教育学院的徐廷福教授认为,当代我国教育伦理失范导致了我国教育在国民性塑造中的失位,即世俗化、物欲化、低俗化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优先的价值选择,致使教育在塑造国民性方面的影响力下降,诸多教育工作者无奈放弃了自己的使命,屈服于利欲的诱惑。

实际上,教育不仅是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而且还应该引导人们过有理性的、有价值的生活,并进行良好习惯的训练,自觉担当起培育良好国民性的伦理使命。纵观我国五代领导人,他们都曾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过论述。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搞教育是很光荣的”,这是赋予了教育崇高的道德评价,教育活动“要以社会化效益为最高准则”,即注重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特别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核心价值、时代精神与我国教育伦理的建设

大家一致认为,当前中国教育伦理问题形势严峻,其中师德新规范的建设是当务之急。比如,教育事业和教师群体面临价值失范,把教育作为谋取集团利益或个人利益的工具,学术造假等行为屡禁不止等等。综观这些现象,其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师德规范还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内在认同、我国当前的教育政策和制度不完善以及评价体制不合理。因此,大家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师德新规范建设

面对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教师的职业观念、生活态度、利益追求日益多样化,由此带来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多样化。首先,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重塑教育伦理新规范。教师的职业差异性就在于“师道”。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泽应教授认为,“师德”来源于“师道”,如果说“师道”主要是一个规范伦理范畴,那么“师德”则是一个德行伦理范畴,即师道讲必然的道德律令和原则规范,究其实是为师必须弘道、体道、行道和循道,而师德则讲应然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是教师主体对师道体认、修养、践履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综合体。因此,新时代的教师道德建设既需要社会从制度、规范、物质三个方面着力运思并提供保障,更需要教师自我强化个体修养和道德培育,从内在动机和价值趋赴、人格养成等方面认真践履并严格自律。

其次,应该关注教师职业伦理关系的系统和具体分析,提炼出教师职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的规范体系。对此,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靖国平教授提出,当务之急就是要理清教育伦理规范的内涵。他从教育伦理现代化建设角度分析,认为教育伦理具有规范伦理和智慧伦理的双重属性,即不仅具有公益性,还具有教育性,其中教育规范伦理表现为教育工作者自我修身养性的伦理规范、教育工作者作用于教育对象的伦理规范和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和社会工作的伦理规范,而教育智慧伦理则是教育规范伦理的具体、合理、明智的应用和转化,是教师在实践中“化规范为人格、化人格为修行、化自律为群享、化知德为智善”的过程。因此,不能一味强调教师规范伦理建设,而忽视教师个体和团体在道德上的主体自觉、集体自律和智慧修炼。

代表们针对我国当前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井冈山大学的曾建平教授和邹平林博士认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应仅仅理解为教师的个体主观层面的道德修养,同时更是教师这一职业之伦理规范的客观而明确的表达,也就是说,它不仅要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方式提供方向和依据,同时也要为人们对教师行为的评价、约束与监督提供客观的标准与依据。因此,总体来看就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显滞后于教师职业所需要的规范要求,其根源就是我们在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习惯于“道德思维”而缺乏“伦理思维”。实际上这就需要关注教师职业关系的伦理分析,即不仅要考虑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而且要考虑这一职业承担者作为“人”的普遍性。

再次,构建教育伦理新规范时重视教师职业的文化特征。教师职业的文化特征表明教师职业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这决定了教育伦理价值的重铸不仅体现在学理构建上,而且还表现在实际的可操作性中。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吕寿伟博士认为,从学理上看,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教师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传统路径已不再有效,必须实现生成路径的现代转换,即在横向结构上,要实现从价值灌输到价值澄清的转换,让多元与核心之间进行对话;在纵向结构上,要实现从底线伦理向终极价值的拓展。从实践上看,由于当前教师职业的可能的伦理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形成了一个从神圣到凡俗的比较宽泛的伦理标准光谱,教师个体在这个光谱中的实际选择往往都比较困惑,这就造成了教师在伦理道德上自我定位的困惑。因此,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贾新奇教授认为,当代教师伦理困境的实质是社会精英这一文化上的角色定位导致的既要应对现实生活压力又要担负超越现实生活的伦理义务之间的二元矛盾,因此,问题就是为教师确立相对较高的伦理标准是否合理。我们不能在强调教师职业的神圣性的同时,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因为在生存的压力面前,神圣的教师伦理往往脆弱不堪,因而改善师德的正确道路与其说是反复重申高调的职业道德,不如说是应该在重建公正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对教师作总体评价。

2.教育制度和政策建设

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要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教育自由的悖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的余玉花教授认为,目前来看,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由感越来越少,这与当前我国教育制度与政策的缺陷有很大关系。一是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二是考核和竞争的焦虑,忙于应付各类评奖、比赛。教师们为了对付现实,放弃科研和校内教学,在外兼课,无所谓学问和责任。鉴于此,我国教育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对此,专家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展开了讨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的建议。比如,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政策,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理念,整合我国各个时期和地域良好的教育经验,等等。

上海体育学院的龚正伟教授提出,可以借鉴国外进步的人格教育的先驱规划。他重阅了“芝加哥学院的计划与目标”,指出芝加哥学院计划的核心是教育精选,即运用所有可能的适宜的方法使人在完全生活中形成个性,芝加哥学院对个性教育的重视值得我们借鉴。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王永明博士对比分析了当代西方教学伦理的几个流派,试图从与它们的对话中反思、批判,不断融合、重构,形成更适宜于当代教育的伦理观念。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产生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政策,在借鉴国外优秀资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国外的文化背景与我国的区别。华东师范大学的刘竑波副教授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刘爱玲副教授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的师德规范,指出两国师德规范在两个方面存在区别:一是体现在制度方面,我国师德规范由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美国师德规范由行业牵头制定;二是体现在内容和框架上,我国的内容重视道德理想,美国的内容体现法律和实证精神。

三、教师道德与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教育伦理和师德新规范建设具体落实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学生德育工作改革的关键是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从当前我国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学生德育工作流于表面,学生被动接受、漠然感受、痛苦感受。此外,老师们说一套做一套,没有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反而使德育工作成为了一种灌输,导致学生反感。这些都凸显了加强教育伦理规范建设、加强教育伦理学研究和推进师德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功利化以及教化权力演化为横暴权力。

1.当代师生关系的伦理诉求

专家学者们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和社会系统性,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通过社会合力贯彻核心价值观,即不仅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党政相关部署和要求的转化,而且强调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正确运用教化权力,避免教育权力转变为横暴权力,也就是说,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钱焕琦教授从费孝通先生定义的三种性质的社会权力出发,指出教化权力是中性的,因为它源于社会更替的事实,即社会新成员需要接受教化以融入社会的过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客观中性的教化权力却很难保持其客观中性的状态,要么违背其非专制的性质而演化为横暴权力,要么进一步向民主进发转变为同意权力。一旦教化权力转变为横暴权力,必然导致学生的身心遭受严重伤害。因此,我们要促进教化权力向同意权力的转化。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张勤教授提出,无论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亦或是“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实际上它们都没有超越主客体的认识范畴,未能逃脱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的影响。以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为启发,张勤教授指出,师生关系之“应当”的探究应该是一个包括理论认知、行为自觉和精神境界提升在内的理论自觉过程。因此,当代“好老师”的价值追求就在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它的“新”包括这些样态:幸福的样态、自信的样态和实事求是的样态。

2.德育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的林滨教授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德育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行动”的三位一体,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一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重视回到知识原点,阅读经典,让学生在领会思想魅力之中实现以理服人与以学养人;二是重视学生个体生命意义,将个别关怀、心理辅导作为从理论教育向个体心灵世界延伸的重要方式;三是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推进学生自愿参与社会公益学习、实践的制度化,建立和完善高校“立德树人”的德育长效机制。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刘宏森教授认为,推进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述,更要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党政相关部署和要求的转化,这就需要人们分别结合各地、各领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创新,即既需要发挥专家队伍的力量,也需要集中和吸纳民间的智慧。用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向玉乔教授的话说,就是要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系统性,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教育之所以难以奏效,主要是因为从事道德教育的相关主体都采取各自为政、我行我素的方式参与道德教育,这势必使得道德教育不能保持其连续性和系统性,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实际上,由于人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培养“讲道德的人”这一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社会合力才能成功。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Core Values,Education Ethics and Morality-Oriented Human Development——An Overview of the 2nd National Education Ethics Symposium

LU Ha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The 2nd National Education Ethics Symposium was held in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from Oct 24th to 27th,2014.Centering the symposium themes of"core values,education ethics and moralityoriented human development,the participating scholars rolled out deep and penetrative discussions and studies on such topic as the education ethic problems in China's current education field,teacher's morality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reforms.At the mean time,the scholars reflectively meditated on China's education ethics in perspective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t values.On basis of in-depth analyses of the causes of ethical irregularities in current China education,they confirm urgency in establishing new teacher morality norms and believe that education eth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norms should be put into practice of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2nd National Education Ethics Symposium;core values;education ethics;morality-oriented human development;teacher morality construction

B82

A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5.01.022

1674-8107(2015)01-0132-05

(责任编辑:吴凡明)

2014-12-10

陆寒(1981-),女,广西象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政治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师德伦理价值观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